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中国梦·践行者】深交所筹建历经"一波三折" 创始人打造中国首部证交所"蓝皮书"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21日15:32 来源: 大洋网

禹国刚

回眸与奋进

新中国第一只股票为“深宝安”还是“小飞乐”?新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是深交所还是上交所?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一直有争议。

74岁的禹国刚给出了答案:“深宝安”于1983年7月8日公开招股,而“小飞乐”是1984年11月18日。深交所“先生下孩子”(1990年12月1日),而上交所“先拿到准生证,后生下孩子(1990年12月19日)。”

禹国刚是中国证券市场的先行者和拓荒者。他是深圳证券交易所创始人、前法定代表人,也是当时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持工作的副总经理。近日,他向记者讲述了20多年前证券交易所成立背后的故事。

大洋网讯 禹国刚1968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1981年春节,他变卖了家里的一台三洋收录机和一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共700元,带着老婆儿子闯深圳。1983年,作为深圳爱华电子公司党委秘书兼日语翻译,禹国刚被全国青联选派到日本学习证券。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老人家至今仍激情澎湃。

禹国刚向记者展示“蓝皮书”。

深交所筹建“一波三折”

1988年5月,时任深圳市委书记李灏在全国第一个提出创建深圳资本市场。为了筹建深交所,深圳市政府于当年11月成立了资本市场领导小组。禹国刚是专家小组组长,他花费半年时间翻译了两百多万字的外文资料,打造了中国第一部证交所“蓝皮书”——《深圳证券交易所筹建资料汇编》,并于1989年4月汇总完成。

1990年5月,禹国刚和王健等人去北京报批深交所开市,得到的回复是:“‘深圳证券交易所’所这个名字太敏感了,不能批。建议更名为‘深圳证券市场’。”他开玩笑说:“如果我们挂牌叫‘深圳证券市场’,这样和卖菜、卖肉的市场有什么分别?”深交所的“准生证”也因此迟迟没有拿到。

1990年11月22日,深圳市领导来视察交易所筹备工作。

当时,有两派意见,一派主张开业,一派主张不开。禹国刚当时发话,“现在市场上黑市很多,如果深交所能够尽早开业,现在市场上85%的毛病我们可以立即改掉;反之,如果任由柜台交易继续乱下去,总有一天会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李灏当机立断:深圳证券交易所筹备工作已经就绪,1990年12月1日,开始集中交易。就这样,在还未领“出生证”的前提下,深圳证券交易所于1990年12月1日就开始了集中交易。18天后,上海证券交易所也开始集中交易。

“深交所能成立太不容易了。因为如果有了上交所,中国第一家证交所还轮得到当时只是小渔村的深圳?不可能!”禹国刚感慨道。

“深宝安”股票于1983年7月8日公开发行。

家中一面墙陈列“史料”

新中国第一只股票为“深宝安”还是“小飞乐”,一直以来都存有争议。禹国刚的家里有一面墙,陈列着当年的股票及报纸等“史料”,逢人问及,他便立马用当年的“铁证”来说明:此事无需再辩。

他示意记者去阅读墙壁上当年当日《深圳特区报》的刊文,及当时“深宝安”和“小飞乐”的股票样本,称“深宝安”于1983年7月8日公开招股,而“小飞乐”是1984年11月18日。

1990年下半年,深圳证券交易市场已经发展到了5只股票和12家证券部。但深交所开市的第一天,仅有一只股票挂牌。在“老五股”中,安达首先办好了托管手续。当时本着先托管、先上市的原则。安达成为了深交所第一只挂牌上市的股票。当时报纸的报道就是最好的证据。

禹国刚认为,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的说法非常准确:深交所试营业在先,上交所是正式营业在先。“这个表述道出了深交所、上交所先后开始集中交易的历史真相。不仅尊重历史,而且符合国际惯例。”

股票像白菜一样装麻袋

上世纪80年代,老百姓对股票不了解,当时股票发行工作十分困难。禹国刚透露,30多年前,老百姓购买股票如同在菜市场买菜一般,“人们买了股票,往麻袋一装,朝床底下一放。”

1990年5月,为了筹集1000万元作为深圳发展银行的开业资金,禹国刚等人不惜采用了“菜市场”的那一套法子:把股票放在解放牌大卡车上,再装上两个高音喇叭,开到沙头角,开到蛇口、岗厦等当时的农村地区,吆喝着“快来买股票”。

有些人稀里糊涂买了股票却发了大财。深圳市模范市民陈观玉便是其中一个。1987年,本着支援国家建设的心态,陈观玉购买了两万股深发展股票,没想到这笔原始股从1990年1月就开始不断升温,3月时,深圳发展银行迎来股票拆细,一股变作20股;再从5月份到12月,原本十几元的股涨至了120元。

“陈观玉的后人也不懂得股市,股票还一直在床底下放着呢。后来股价涨到最高价的时候拿了出来,获得了近百万的收益,但老太太全捐给了公益事业。投资股票你说难也难,你说容易也容易。”提起这个故事,禹国刚笑着说。

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敲钟开市。

2亿元抓“龙头股”救市

禹国刚回忆说,20多年前由于人们对股票的风险估计不足,也出现过“股灾”。1990年5月29日起半年内,一直上涨的深圳股市从12月8日开始狂泻。1991年8月,深圳股市几乎崩盘。

“救还是不救?”1991年7月10日,深交所召开了第一次救市会议。会场上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以禹国刚、王健为主的“企业出资救市”;一种则是以深圳本土企业老总们为主的“反对救市”,两者争论了许久。心系股市命运的王健当场因心肌梗塞晕倒在会场。

禹国刚一边与病重的王健商量对策,一边找市领导要政策,终于在9月2日的第五次救市上会议,深圳市市长郑良玉同意他的救市方案。禹国刚争取到2亿元的“股票调节基金”,买入深发展托市。

但实际上,2亿元对于当时总市值为50亿元的深圳证券市场来说,是杯水车薪。于是,禹国刚想到了抓“龙头股”,“只需要抓好深圳发展银行,抓住了龙头,就能以龙头带动龙身龙尾。”

精心布局下,证券市场温度逐渐回升。从9月7日,“龙头股”跌至13.40元,到10月3日深发展挂出了14.95元的价格,许多先前对证券市场丧失信心的股民,又一次杀回了证券市场,股价再次狂升。当年10月8日的成交金额就有3685万元,创下1991年全年的最高纪录。

“当时救市真的是赌一把。那时深圳市政府一年的财政也就是三四十个亿,要是失败了,打了水漂了。”20多年后,回忆起这段不同寻常的救市经历时,禹国刚依然唏嘘不已。

在禹国刚看来,深交所当时就像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如果不救市,可能就夭折了。

没深交所就没深圳的今天

1992年至1993年间,禹国刚担任深交所法定代表人,在他的主持下,深交所开始全面实现交易电脑化、交收无纸化、通信卫星化、运作无大堂化。其中,交易电脑化、交收无纸化使得纸质股票为电子信息记录所取代,不仅降低了发行成本和交易成本,更解决了存在许久的黑市买卖问题;通信卫星化,首创证券卫星通信系统,解决了股市行情远距离通信问题,延展了深交所的辐射范围;运作无大堂化,解决了效率低下、人为操纵等问题。

在禹国刚看来,深交所的创建无论从深圳还是全国金融改革开放的角度来说,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深圳过去40年的高速发展更是离不开金融产业的带动。当前深交所上市公司市值已经超过了香港交易所。长期以来,深交所的日成交金额超过了上交所、港交所和台湾证券交易所,稳居榜首。“可以说,没有深交所,就没有的深圳资本市场,也就没有深圳的今天。”

1995年,禹国刚从深交所法人代表的岗位上退下来,转为国内外股市发展趋势研究,2000年调至中国证监会政策研究室。

2004年,时年60岁的禹国刚办理了退休手续。但他对中国股市的关注却从未减弱。他说,希望中国股市能健康、平稳发展,证交所有朝一日能和纽约、伦敦的证券交易所平起平坐。

文、图/广报全媒体记者程依伦、肖欢欢

【责任编辑:王会】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