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黄石新闻 > 文明黄石

黄石:五大转型促五城建设 聚力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26日18:58 来源: 湖北日报

图为:半城山色半城湖

站在新时代回望,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如大江东去,浩浩荡荡,势不可挡。

黄石,这座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滚滚春潮,激荡起扬鞭催马的澎湃力量;服务国家战略,抢抓时代机遇,在不断求索中升华。一路筚路蓝缕,一路砥砺奋进,不断转型跨越,不负韶光铿锵绽放,不断迎来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必将成为全国发展鸿篇巨制中不可或缺的城市转型生动样本。

举目已觉千山绿,宜趁东风马蹄疾。为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中共黄石市委第十三届六次全会作出决定:保持定力久久为功,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功能转型、空间转型、生态转型、动能转型,把黄石打造成创新活力之城、先进制造之城、现代港口城市、山水宜居之城、历史文化名城。

“高质量发展是黄石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立足黄石市情实际,牢牢把握事关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性问题,紧扣‘五城’目标,坚定不移‘五大转型’,突破制约黄石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障碍,努力实现黄石高质量发展。”黄石市委书记董卫民掷地有声。

图为:创新活力之城

A  动能转型打造创新活力之城

创新,是黄石转型发展的核心动能

9月19日,黄石召开全市动员大会,正式吹响打造创新活力之城、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冲锋号角。

市委书记董卫民表示,始终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突出抓好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融合,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创新、改革、开放,释放强劲动能,黄石正激发出新一轮发展的磅礴力量。

“三链”融合,把创新植入每个支柱产业

“要推进‘三链’融合,把创新链植入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真正把创新植入每一个支柱产业!”董卫民说。

技改的本质就是创新。今年,黄石以力度空前的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品迈向中高端,让老树发新芽,换来行业一片欣欣向荣。

一批重头技改项目正在让传统产业脱胎换骨,为企业注入勃勃生机:新冶钢30亿元炼铁产能置换项目、武汉重冶24亿元大型汽车零部件铸造生产线项目、华中铜业10.48亿元高精度钢板带箔项目、宝钢50亿元120万吨彩涂镀锌薄板项目……据统计,黄石全市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208个,计划总投资500亿元以上。

黄石推进十大产业研究院、十大工程技术中心、十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组建模具钢等产业研究院5家。全市27家企业被认定为“科技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东贝、新冶钢、三丰智能等29家企业登上湖北名牌榜,数量仅次于武汉和襄阳。

一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优势企业迅速成长。芳通药业自主研发的皂素清洁生产项目成为国内示范,东贝压缩机单个品牌产销量世界第一,劲牌保健酒产量稳居全国首位。据统计,该市已有20多个产品竞争力居全国第一。

今年,黄石成立了以市委主要负责人任主任、10余个政府部门一把手任委员的黄石市创新促进委员会;出台服务创新发展的“黄金十条”,设立1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每年拿出8000万元创新专项资金,支持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开工建设黄石科技城和科创大楼,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支持化学药物、板带新材料、模具等产业研究院建设。

图为:新冶钢

营造营商环境,激发改革活力

眼下,“黄石优化营商环境60条”带着浓浓暖意,将服务民营企业发展“暖冬行动”推向高潮。

作为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黄石率先在全省进行“先建后验”改革试点。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由平均78天减少至6天,平均缩短90%以上。“先建后验”“三十七证合一”“一个号码管服务”等体制机制不断改革,让黄石拥有优良的营商环境。如今在黄石,只要拿到了土地、规划、环评等三个要件,其他审批实行企业承诺、过程监管、事后验收,一般只要一周就可以开工建设,大幅度提高了项目建设效率。

2015年以来,黄石每年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对项目和企业实行全过程、保姆式、精准化服务,帮助企业实施技改、促进企业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加速企业科研成果转化,取得显著成果。

在黄石市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服务分中心,“1号窗口”永远为企业预留,6名专职代办员,实施“一窗受理、一门办公、一对一全程”代办各类审批事项。推出上门办、商量办、缺着办、联着办、省着办、带着办的“六办”服务模式,为每个企业确立一名专门的代办员主动送审批上门,开启绿色通道容缺审批,缩短企业审批时限。

图为:华中铜业

B  产业转型打造先进制造之城

产业转型,往哪儿转?先进制造!“只有落后的产品,没有落后的产业。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新兴产业也不全是先进产业。”董卫民分析,要突破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重工业与轻工业概念,产业只有先进制造和普通制造之分。“只有把某个产业链条上产品做到极致,才会有竞争力!”

黄石将继续推进“百企技改”工程,实施重点技改项目200个,推动钢铁、铜、水泥、铝型材等产业加快转型,实现从原材料基地向新材料基地转变。

传统产业跻身国际大市场

今年3月1日,华新水泥与黄石签署协议,投资54.5亿元建设“百年复兴基地”。

11月8日,黄石开发区新材料与智能装备制造科技园内,华新年产10亿只新型环保包装袋项目动工。9月17日,华新水泥还在阳新富池镇打造全球领先的绿色建材生态产业园和循环科技产业园,总投资逾30亿元。

这是一个缩影。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抉择中,黄石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产业提升价值链、产品迈向中高端,加速推进新旧产业有效接续。

湖北新冶钢特钢产品每吨卖到200万元;黄石铝型材过去做门窗,现在做发动机;东贝压缩机单个品牌世界第一……在黄石,一批传统产业企业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攀爬行业“珠峰”,产品跻身国际市场。

西塞山区智能模具产业园,打造“中国模具材料谷”,把117家小模具公司整合到30多家。数量降下来,产能翻了番,产品走向中高端,产值超过80亿元;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区的宝钢黄石物流园将承接宝武上海部分薄板产能转移,打造中西部大型板材生产基地。下陆区主攻铜产业,发挥大冶有色、华中铜业等上游企业铜冶炼优势,补齐铜板、铜箔、铜带等中游产业链,为黄石经开区PCB等下游企业提供充足原料。

新兴产业加速聚集裂变

走进黄石天玑智谷产业园产品展示厅,仿佛置身“屏”的世界,一批尖板眼、黑科技令人眼花缭乱。这里将建成国家级智能显示终端创新和实验平台。

华力科技与华中科技大学产学研合作,成立院士工作站,研发生产高性能铝镁合金真空压铸件等新型材料,产品强度高、轻质化、耐腐蚀性强,应用于汽车零部件、通讯件外壳,机电件外壳、电动扶梯结构件、船用面耐腐蚀件等众多领域。

在黄石大冶湖国家高新区,汉龙汽车配套产业园铝合金轮毂车间里,一个个闪着金属光泽的汽车轮毂“滚”下生产线。汉龙汽车带动发动机、内饰、汽车零部件等配套项目陆续开工达产,总产值超过百亿元。

劲牌产业园内机器轰鸣,马力强劲。以劲牌为圆心,华兴玻璃、劲佳包装、劲鹏制盖、海虹物流、新皇冠制瓶等总投资超过百亿元的技改扩能项目陆续上马,产业同心圆正加速放大。

新兴产业链式裂变。在“头雁”沪士电子的带领下,定颖电子、欣兴电子、上达电子等相继落户,黄石成为全国第三大PCB产业聚集区。作为服务PCB产业的上游企业,位于下陆区的中铝华中铜业高精度铜板带箔项目二期厂房高高矗立,投资10亿元的该项目,达产后年产铜箔9万吨,产值超过40亿元。

服务业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黄石将推动设计、研发、金融、环保、信息、人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黄石产业转型,打造先进制造之城。

图为:东贝集团

C  功能转型打造现代港口城市

今年6月12日,黄石多式联运地方铁路正式开通运营,铁路、公路、水路无缝衔接的港口物流模式正式开启。

依托大交通,构建大物流,促进大发展,加快建设现代港口城市,黄石发展史上迎来浓墨重彩的一笔。

立体布局,“铁公水”无缝衔接

隆冬时节,长江货轮的汽笛,进港列车的嘶鸣,在黄石新港上空交织回响。

黄石新港水陆码头,九大泊位一字排开,吊臂林立,一派繁忙;江面上,货船来往穿梭;新开通的进港铁路整齐排列,货运班列进出有序。

黄石坐拥79公里长江“黄金岸线”,港口枯水期水深均在6米以上,5000吨级货轮可常年往返。“黄金区位”要产生黄金效益——

2015年9月29日,黄石新港投入运营,定位“亿吨大港、百万标箱”。黄石引进深圳盐田港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从开工到建成开港,只花了一年时间。

2016年12月18日,新港口岸开关运营,建成我省地级市首家保税物流中心。

2017年9月29日,黄石新港进港铁路正式贯通,成功获批国家第二批多式联运示范项目。

2018年6月12日,黄石多式联运地方铁路正式开通运营,标志着大交通、大港口、大物流格局成型。

四年四大步,一年一台阶。连来自深圳、见惯“深圳速度”的黄石新港港口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林中无不发出感叹:“这是了不起的‘黄石速度’!”

成就“黄石速度”的背后,是黄石市委、市政府壮士断腕的决心、不胜不休的拼劲和久久为功的毅力——

黄石市委主要负责人担任项目总指挥,列出项目清单,倒排工期,用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多式联运项目建设。

铁腕治理非法码头,扫除发展障碍,避免碎片化、分散型竞争。黄石采取行政、司法、经济、市场等多种措施,两个月内将106个非法码头和123个非法泊位全部拆除,被省政府认为在全省非法码头整治工作中“态度最坚决、行动最迅速、工作力度最大、整治效果最好”。“黄石速度”见证黄石巨变。“铁公水”多式联运实施,为黄石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图为:黄石新港

对接国家战略,打造现代港口

以“港城联动、以港兴市”为目标,坚持“一城一港一主体”,黄石把目光锁定在高标准建设现代物流园区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打造现代港口城市。

目前,黄石新港物流园区已吸引国内多家物流龙头企业落户——占地1500亩的盐田物流园区初具规模,传化诚通公路港开工建设,多式联运货物吞吐平台日益完善。黄石正在申报综合物流保税区,着力培育一批外向型企业。黄石市政府已出台多项多式联运扶持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建设大港口,构建大交通、发展大物流,推进大通关。

黄石新港多式联运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寻找最佳契合点。西部城市的汽车及其零部件经铁路运输进入黄石新港,货物即可通江达海;水路运来的货物抵到黄石新港,通过疏港铁路,可穿越欧亚大桥,直达汉新欧腹地。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一个交通闭环已经形成。

2017年12月20日,鄂州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开工。30公里外,黄石正加紧谋划与顺丰航空港对接发展。届时,黄石将迎来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水运港“四港”无缝衔接、形态更为丰满的立体交通格局。

图为:百年华新水泥焕新颜

D  生态转型打造山水宜居之城

清晨,磁湖湖面升腾起一层薄雾。站在满目葱茏的黄石市人民广场上,65岁的柯振兴连打了两遍太极拳,缓缓收势,呼吸均匀:“舒坦!”

与他一样,每逢周末,家住团城山的卢超就会带着家人,来到柯尔山森林公园,徒步登山健身,鸟瞰绿浪翻滚。

半城山色半城湖。近年来,黄石持续推进生态转型,让城市更宜居。

让群山披绿绸

大雪时节,黄石黄荆山满目葱茏。“你看,塘口修复了,青山又回来了。”顺着张金安手指方向,一片新绿。

张金安家住西塞山区张儒村,背靠黄荆山北麓7号开山塘口,曾几何时,这里山体被挖得遍体鳞伤,百孔千疮。

治理黄荆山开山塘口,时不我待!黄石列出关停、整治开山塘口时间表。2008年底,黄荆山北麓28个开山塘口全部关闭。2009年,黄石市政府把治理开山塘口列为全市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点项目之一,确定30多家单位为塘口治理和生态复绿的责任主体,全面启动黄荆山生态复绿工程——

不信青山唤不回!黄石先后实施开山塘口整治、矿山复垦、石漠化治理等专项生态治理工程,全市共划定禁止开采区面积2500多平方公里,关闭131家露天采石场,治理开山塘口57个,面积787.62公顷;实施“五边”区域矿山开山塘口治理123家。近三年来,黄石累计投入造林绿化资金达30亿元,完成造林绿化面积45.8万亩;目前全市林地面积达到320万亩,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让水更清岸更绿

于黄石而言,推进生态转型,治水是关键。

大冶湖畔,73岁的吴风林极目远眺,只见湖水汤汤,碧波荡漾。“跟小时候看到的一样,大冶湖就像一面镜子。”在吴风林的记忆里,大冶湖湖水清澈,透过水面可以看清湖底的水草。下湖打鱼,鱼虾满筐,活蹦乱跳。

保护大冶湖,黄石从上到下行动起来。黄石市委主要负责人担任总湖长,各级地方党政负责人任分段湖长,全面落实河湖长制责任体系。从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多个方面,对湖泊进行健康评估,摸清问题,寻求对策,编制“一湖一策”实施方案。

拔掉竹竿,收走鱼网,让大冶湖休养生息。保护用上信息化手段,投资近200万元,建设大冶湖视频监控系统,大冶湖核心区堤防18.5公里,实现24小时在线监控。

治理大冶湖,问题在湖里,根子在港渠。今年,黄石把城区10个黑臭水体全部疏浚一遍,让53条支流变清流,汇入大冶湖。黄石计划投资3.4亿元,通过实施截污改造、底泥清淤、排污口整治、岸线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有效改善水质环境,确保锁前港等8个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黑臭,青山湖、五一湖、七一湖水体不出现返黑臭现象。黄石还筹资1亿元,专项用于城市二三级污水管网建设,打通对接居民楼的“最后一米”,加快实现水体流域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从源头控制污水流入磁湖、大冶湖等主要湖泊,让湖水更清、岸更绿。

图为:西塞神舟会

E  空间转型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西塞神舟会、华新水泥旧址……黄石有着3000年工业文明,有保存完好的工业文化遗址,具有丰富而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黄石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这座城市是厚重、有魅力、有历史内涵的,我们有责任、有条件把黄石打造成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提高城市竞争力。”董卫民说。

协调:新老城区统筹发展

大冶与黄石市区间,横亘着绵延20余公里的黄荆山脉;阳新与黄石市区间,隔着烟波浩渺的大冶湖。

60多年来,由建市之初狭窄逼仄的沿江地带,逐渐向沿磁湖区域拉伸,实现沿江开发、环磁湖发展的两次跨越。但,这仍没有解决黄石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无法满足黄石跨越式发展的需求。

黄石发展需要更广袤合理的空间。黄石市委、市政府反复论证,在大冶湖区域规划建设一座450平方公里的生态新城。2013年夏天,屡受空间不足制约的黄石,迈出跨越大步——越过黄荆山,挺进大冶湖,从“环磁湖时代”走向“环大冶湖时代”。

大冶湖生态新区是黄石复兴的着力点,标志着传统工业老城向现代生态文明新城迈进。

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规模。曾几何时,这里荒草丛生、淤泥遍地;而今,成了黄石“最美客厅”“城市绿心”。

目前,投资180亿元的大冶湖生态核心区已经建成。月亮山隧道、筠山隧道、大冶湖特大桥,这“两隧一桥”和黄阳一级公路一起,将黄石城区、大冶市、阳新县连为一体,构建了黄石全域“半小时经济圈”。

放眼望去,园博园、矿博园、奥体公园鳞次栉比,生态馆、地质博物馆、城市综合馆巍然屹立,市民中心、鄂东医疗中心、社会福利中心拔地而起……中心城区人口逐步向团城山、黄金山转移。

建新不忘旧,实施“两轮”驱动。让新城区更靓,老城区更美。黄石统筹推进新老城区建设,让城市颜值更高、内涵更深。

将城市整理和老城提质相结合。实施老城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三年行动方案,通过3年时间实施六大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仅去年完成人民街、胡家湾等重点棚改项目土地腾退3544.37亩,铜都社区、团城山三号小区等10个老旧小区改造基本完成;完成湖滨大道、广州路、马鞍山路等改造,建成黄石新百等5座人行天桥;新增和改造城市绿地面积79公顷。同时,启动有轨电车规划建设。

初冬时节,阳光煦暖。黄石十五冶社区牧羊园里,四季青成排成列,樟树、铁树及各种花草错落有致。孩子们在撒欢,老人悠闲地拉家常。牧羊园,是社区家门口的“口袋公园”。今年以来,黄石投资2500万元,为居民在家门口建起25个“口袋公园”,让中心城区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入园。到2020年,黄石城区将拥有各类公园100个,成为名副其实的“百园之城”。

呵护:留住城市文化根脉

初冬时节,百花凋零。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前,淡紫色铜草花却迎风绽放。展厅内,矿坑巷道纵横交错。一把巨斧开天辟地,依稀可见华夏先民大兴炉冶的火热场景。“太壮观了!”在黄石国家矿山公园,面对“亚洲第一天坑”,众人不约而同发出惊呼——东西长2.4公里,南北跨度1公里,最大垂直高度达444米,坑顶边缘面积118万平方米,相当于150个标准足球场。“石头开花”在这里变成现实。硬岩废矿山已栽活刺槐树120多万株,万亩槐花林成美景。每年4月举行的槐花节,吸引众多游人到此赏花。目前,该园复垦面积达366万平方米,成为亚洲最大硬岩复垦基地,成为国家4A级景区。

黄石将大力推进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特色场馆建设等八大创建工程,突出抓好华新水泥旧址、东钢旧址、大冶钢厂苏式建筑群、铁山光明里、黄石港地质里等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加快实施卸矿机展示利用等文保项目,积极推进矿冶工业遗产申遗。传承和保护大冶刺绣、阳新采茶戏、阳新布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2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4个省级以上传统村落。

图为:生态宜居之城

传承:致敬百年工业文明

新冶钢,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摇篮”。其前身大冶钢铁厂,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钢铁企业之一,清末汉冶萍煤铁厂矿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冶萍广场,矗立百年的高高水塔,见证着新冶钢浴火重生:航天、航空、国防装备、高铁、船舶……铸国之重器,助“神舟”飞天,伴“嫦娥”奔月,处处有新冶钢产品的身影。

时光回溯到2005年,当最后一组熟料磨停止旋转,华新老厂全线停产搬迁,运转了近100年的“华新型”窑头,还堆放着未处理完的窑灰。

华新水泥厂旧址该何去何从?地处黄石闹市区黄金地段,占地面积300余亩,市值10亿多元。有人建议卖出去。

黄石果断立法,将其列入文物保护范围。这是全国首部工业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黄石市首部实体地方性法规,也是黄石第一次以法治方式保护城市工业的记忆链条。如今,这里建起了中国水泥博物馆。

董卫民表示,致敬百年工业文明,最好的方式就是心手相牵的传承;护航千年工业遗产,最有力的措施就是启动立法。在传承与保护中,“工业乡愁”有了持久生命力。

近年来,黄石通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举办中国地矿科普大会、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大会,让地矿资源、工业遗址,转化为科普、文化、旅游资源,展示“山水园林市、最美工业城”的独特魅力,黄石工业旅游综合实力全国排名第九。

风云激荡四十年,转型跨越再出发。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激越号角中,黄石与新时代同频共振,奋发进取,朝着下一个40年,进发!

策划:黄石市委宣传部

撰稿:丁元拾王剑贺大庆

图片:黄石日报

【责任编辑:郭蔓】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