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黄冈新闻

红安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探访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11日15:32 来源: 中华文化旅游网

中华文化旅游网讯(记者: 范小翠 何皎月 通讯员: 李青松)巍峨大别山,积淀万千人文风光。悠悠红土地,孕育无数英雄豪杰。

红安,是“黄麻起义”策源地,是鄂豫皖苏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近两年,辛勤耕耘的文化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在省、市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县,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演绎了红安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英雄性格,谱写出新时代红安文化繁荣兴盛的华美篇章。

重文源 红色文化标注精神高地

红色文化圣地,“将军县”红安当属排头兵。

为用好文化资源,传承红色精神,近年来,红安县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积极落实各项文化政策,不断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老百姓的文化获得感更加强烈。

初春,细雨霏霏,寒气逼人。高桥镇程河村却人声鼎沸,机器轰鸣,一片繁忙景象,亮剑公园的建设正如火如荼,一座古朴典雅的文化圣地已赫然眼前。

1915年10月29日,一代战神王近山出生于此。亮剑公园的建设,正是弘扬传承“王近山精神”的具体实践。

“‘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人。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是我们国家军队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我们打造这座公园,就是希望把王近山的这种精神传递出去。”程河村村支部书记邓小华说。

红安千方百计,以打造全国一流、全省最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为抓手,先后争取项目资金近3亿元,对红色景区进行提档升级,修复了董必武故居、兴建了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维修改造了西汪家革命旧址群、红二十五军重建地纪念碑及军部旧址等。按照3A景区标准先后维修改造徐向前、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王近山、王诚汉等一批将军故居。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近2亿元,兴建县城、七里坪两大游客服务中心,新建旅游公路200多公里,修通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红安段),与周边7个县市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连成一体。

同时,集中力量“捆绑建”,总投资3。5亿元的红安县文化中心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涵盖档案馆、影剧院、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13个公益性文化服务场馆,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改、扩建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96个村、社区文化室,建成文化广场338个、文化长廊406个、百姓大舞台193个,配送文化器材200多套,资助50多个村新建

文化礼堂和村情村史陈列馆。一个以县文化中心为龙头、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为支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率先建成。

聚文气 文旅产业打造特色标杆

红安人深知,红色是自信,红色也是财富。

觅儿寺镇尚古山村在红安县最南端,离武汉中心城区只有半个小时的车程。根据这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上尚古山村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环境优势,村支部书记王敬元决心把农业产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走进尚古山村,景色优美,满眼绿意。

站在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门前,对面的尚古山顶上,几节火车车厢让人眼前一亮,火车餐厅已现雏形。

近处的葡萄酒厂也吸引了我们的眼球。据悉,2018年,葡萄酒厂产酒25万斤,年产总值1000余万元。“我们的目标是将尚古山村打造成观光、旅游、采摘、民宿等于一体的特色基地。”说起未来的发展,村支书王敬元脸上露出微笑。

为抢抓全国红色旅游和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建设的有利机遇,县委、县政府把发展红色旅游与革命传统教育紧密结合,主动对接国家建设以鄂豫皖交界地域为中心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总体布局要求,围绕“将军故里传奇红安”主题形象,坚持“以红为魂、红绿相融、城景一体、全域旅游”的发展定位,科学编制《红安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红安县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5A景区创建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着力打造红安红色旅游中轴线,开发气势恢弘的“百里红色旅游长带”,推进红色旅游与文化、生态、休闲旅游结合,使全县红色文化旅游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

根据地域特点,红安重点发展红色食品工业、休闲农业和红色文创等产业。当年红军吃过的南瓜汤、红安苕、小杂粮、山野菜已成为广受人们青睐的绿色食品。借助高校合作平台,大力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红安大布、红安绣活衍生产品。运用“互联网+”运营新模式,以微博、微信、网站等新媒体为依托,通过红色动漫、红色漫画教学、红色游学活动等更贴合现代人生活的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动静结合地展示红色资源蕴涵的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打造特色文创产品。

如今,红安是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30条红色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41个点,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1处,伟人、将军故居64处,每年为追寻红色足迹,造访将军故里而前来红安县旅游的人数达900万人次。

续文脉 非遗绝技接力灵魂工程

近些年,红安用红色文化的画笔,绘就了一副副秀美的图画。传承传统文化,红安笔尖的水墨正在氤氲开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安绣活,它的第五代传承

人刘寿仙,今年58岁,从8岁开始从事这个行业。“我们镇上现在从事绣活的人已经上百了,多数是中年妇女,平均每人大概一年的收入在3万左右。”除了在刘寿仙的“文化大院”进行授课外,刘寿仙每年还去村里传道授业。2018年,刘寿仙就为4个村的村民进行了十余场讲课。

“接下来,我们主要对做成的绣品进行整理规范,比如布鞋,要进行码数的规范,成人、儿童要进行区分。”刘寿仙对未来的工作进行合理计划。

“传承传统工艺,发扬红安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把这项工艺传承下去,2016年,刘寿仙说服在外拿着高薪的女儿刘珊回家,接下红安绣活的“接力棒”。

“红安绣活”2007年由湖北省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由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红安绣活”主要产品之一的“红安绣花鞋垫”作为具有浓郁的将军县红土地的乡土气息、深厚的文化内涵、鲜明的艺术特色的文化载体享誉神州,幅射至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它向世界传递了一份红安的名片。

目前,红安县申报成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国家级项目红安绣活,省级项目红安大布传统纺织技艺、绣花鞋垫、十八老子的故事、荡腔锣鼓、油面传统制作技艺、红安皮影戏,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个,省级传承人7个。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始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红安连续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省十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全省十佳非遗保护行动”等荣誉称号。非遗数据库管理工作受到省里的嘉奖。

溯千年历史,看当今辉煌。红安人正由内而外,散发着文化的自信和魅力。

【责任编辑:刘璐】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