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新闻网(通讯员 吴滕钰)“刚跑趟武汉,想从几个老战友那里‘化缘’给福利中心争取点物资物料,也顺便去看看小孙子。”6月17日,刚办理退休手续才一个月的陈泽军依然改不了“工作第一”的“惯性”,对他来说,军营、战友对他的影响是一辈子的,他对事业、家人的热爱也是一辈子的。
陈泽军1958年10月出生在英山一个贫困家庭,1979年元月参军入伍,在陆军南京某师服役6年,担任战士、文书、班长、代理排长,获三等功1次,1985年元月退役。回到地方后在该县收容遣送站、殡葬管理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社会福利中心等处工作,先后获全国第六届“孝亲敬老之星”、“英山县首届道德模范”、“感动英山十大人物”、全县民政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2019年4月退休。
殡所十年:陪同走完人间最后一程是天使的职业
作为“军地两用人才”,1994年4月,陈泽军被组织任命为英山县殡葬管理所副所长。时至今日,陈泽军还记得当初他到殡管所上班,身边的亲朋好友对他持续不断地冷嘲热讽:“亏你还当过兵,去了殡管所晦气那么重以后家人怎么抬头?”“干啥不好,非要去那鬼地方和死人打交道••••••”
为此,曾经的朋友也有人刻意疏远了他。
陈泽军把一切看得很淡,只是告诉别人:“在部队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退伍后服从组织是最起码的原则。工作不分彼此,更何况我作为党员,哪能推三阻四、拈轻怕重呢?”
虽然对自己的“预防针”和“功课”已经做得足够多,可真正走进殡管所,陈泽军才意识到,这份工作的挑战程度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每天工作的对象是一具具冰冷的尸体,遇到车祸、爆炸、坠楼等事故导致残缺的遗体,为了维护死者的尊严,还要对遗体进行“缝补”••••••
在殡管所的头半年,陈泽军每晚闭上眼睛,脑海里都是焚尸的场景,每晚都失眠不能入睡。但是看到殡管所老所长数十年如一日敬业如初,他想到了部队连指导员曾说的话:“永远保持军人的本色,不管是否在军营。永远保持党员的本色,不管何时何地。”他又暗暗咬牙坚持,这一坚持就是整整十年。
特殊的行业、特殊的对象、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工种,所有这一切都要求从事殡葬服务行业工作者随时做好工作的准备,随时赶赴事故现场,无论严寒酷暑、白天黑夜。陈泽军回忆起有一年春节发生的一起爆炸惨案,当时的情形还历历在目。一名男子因婚姻破裂情绪激动,点燃事先绑在身上的炸药包并抱住一名女子,当陈泽军和同事赶赴现场时,两名当事人因爆炸强烈遗体已完全不能分辨,狭小的房间内血肉满地,躯体四散。惨状无与伦比,就在别人犹豫犯愁的时候,陈泽军默默戴上口罩和手套,屏住呼吸,慢慢捡起地上残缺的肢体,用手捧起房间内的骨肉碎屑,小心的放进裹尸袋••••••
有人问他,这是怎样的心态造就了他面对如此现状还能从容面对?他说,是尊敬。尊敬逝者就是对生命的敬畏,让逝者得到安息,让生者得到安慰,这就是对生命的感恩,对人性的讴歌。
陈泽军说:“陪同逝者走完人间的最后一程,是我和我的同事的工作职责。背着高度腐败的尸体从高山走下、抱着肿胀的尸体从河水中爬起、独自守护在阴冷的尸体冷藏室••••••是这些人把逝者引入天堂,这些人是真正的‘人间天使’!”
救站九载:爱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灵药
2004年元月,陈泽军转战英山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主持救助管理站日常工作。
初来救助站,为了迅速熟悉工作,他坚持每天带班开展不少于两次的街面巡查,向不愿到救助站求助的流浪人员实施救助。英山城区的大街小巷、城郊的车站路桥都留遍了他的身影,每年街面救助两百多人次。
2006年“十一”黄金周放假期间,当大家都沉浸在国庆的喜悦当中,陈泽军放弃节假日当班值守,救助站值班室接到一位热心市民打来的电话,说城区东门大桥下的桥洞里有个人一连好几天睡在那里。他马上叫上工作人员赶往现场,看到一名约50岁的男子睡在那里,一股臭味扑面而来,头脸衣着十分肮脏,但陈泽军顾不上这些,走近把这个人拉起来,并耐心询问,“你叫什么名字?哪里人?怎么来到这里的?”可是这个人一问三不知。根据陈泽军判断,这个人多半属于精神病人或智力障碍人员,他马上电话联系英山精神卫生中心,并将其背上车送至医院检查救治。这样的场景对于从事救助工作的陈泽军来说已习以为常。
“救助是一门技术活,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技巧,要因人施策、因人施救”。这是陈泽军对救助工作的认识和见解。2008年暑期,救助站工作人员在城区垃圾中转站附近发现一名女子捡食垃圾,随后将其带回站里。起初,无论救助站工作人员如何询问这名女子身份信息,该女子闭口不言,都以为该女子是个哑巴。陈泽军买来包子、饼干让其填饱肚子,他细心发现该女子对救助站墙上的世界地图望来望去,目光始终停留在中国云南、马来半岛一带,这引起了陈泽军的好奇。后来,他发现该女子对救助站的办公电脑支支吾吾,对键盘指指点点。会不会是境外人员?陈泽军脑中忽闪了这样一个念头。刚好救助站有家属子女在武汉大学做翻译,通过武汉与英山两地视频连线后得知,该女子属越南籍,被不法分子拐骗至中国境内后逃至黄冈英山。陈泽军紧急联系越南驻广西南宁总领事馆,沟通遣返事宜。随后陈泽军委派翻译全程护送该女子到达领事馆,直至该女子被我国公安边境部门交接至越南警方并护送回家的消息传回英山,揪在陈泽军心中大半个月的石头才落了地。
在陈泽军看来,来救助管理站的,多半是身无证照、来路不明,或精神有障碍、无法交流,或年幼无知、难于沟通,总而言之都是一些弱势群体遇到了困难,不管于公于私,都应尽全力去帮一帮,让他们能够早点回家。为了这个信念,他给来救助站的艾滋病人买票送行,给患有麻风病、肺结核、肝病的人群关心关怀,让他们在寒冬能有一口热食、一杯热水。
每每春节前后是救助站最最忙活的时候,阶段性人流的剧增造成流浪走失人群在春节前后大幅增长。为了让流浪乞讨人员早点找到离散的家,陈泽军带领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舍小家顾大家,接站、寻亲、遣送,一天24小时连轴转。他看准网络和手机信息量大、传播快、范围广的特点,通过救助网站、 QQ群社交软件等开展网上寻亲活动、接受全国求助信息、发布本地求助信息等方式多渠道进行查找。
6年里,他已记不清他将多少人的无助,变成有效的救助,圆了多少人回家的梦。他只记得他将一个个身份信息确定后的人送往归家的列车,车窗那头那一张张纯真的笑容,那一刻他感觉工作再苦再累也值了。
中心六秋:这些老人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爹娘
陈泽军到2013年4月英山县社会福利中心上任时,已经年满56岁。在不少人的眼里,这是一个“等退休”、“混日子”的年龄。凭着三十余年的工龄,又有从军入伍的资历,他原本可以向组织要求找一个轻松一点的职位,优哉游哉熬到退休。可他“没有按常理出牌”,在新组建社会福利中心时,他听从组织的调遣,没有丝毫犹豫,毅然挑起这个百废待兴的重担。
“要给孤寡老人一个温暖的家!”这是陈泽军上任伊始立下的承诺。由于护工人手紧缺,福利中心内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就有39人。为了能最大程度的照顾到这群人的生活起居,他把床铺搬进了院内宿舍,与普通工作人员一起吃住在院。日常巡查、同老人聊天、给老人读书读报、同护工一起给老人小孩洗澡擦身,甚至给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喂食、修剪指甲这些事成为了陈泽军的日常工作。
一同工作的同事劝告陈泽军,身为一院之长不用亲力亲为做这些细小的事。可陈泽军听后直摇头:“我5岁就没有了父亲,正值青年母亲又不幸过世,很可惜没有尽到孝。看到这些老人,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爹娘,我想多做点事陪陪他们。”
害怕孤独,希望有人关心、渴望有人与之交流是老人的通性。福利中心代养院彭大爷,因老伴离世,儿子又在外做生意,刚来福利中心的时候整天郁郁寡欢,也不与人交往,一直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走不出来,在房间里时不时摔东西发脾气。陈泽军了解情况后,每天坚持到彭大爷的房间跟他聊天,还给他带去好吃的,陪他散步,拉着他的手不断地开导他,还嘱咐联系护工多在精神上对他关心鼓励。久而久之,彭大爷终于走出了阴影,脸上重现笑容,走在院子里还不时哼着小曲。有一天,他主动走到陈泽军办公室对他说,“虽然失去了最亲的人,但又得到了你这个胜似亲人的亲人,我知足了!”
英山县社会福利中心是一个有着160多人的大摊子,有国家供养、社会代养70余人,公建民营项目60余人。为了居住在这里的老人能安享晚年、孤儿能健康成长、智障有幸福生活,陈泽军带领中心23名干部职工以“四心服务”(关怀服务,使人舒心;开展活动,让人开心;健康养老,让人放心;居住如家,让人安心)为宗旨和准绳,长年坚持“五个一”活动,即每天组织老人做一次保健操、每周放一场电影、每半月普遍询访一次、每月集中老人搞一次时事政治学习、每季度开展一次大型集体活动,如集体过端午节、建党节、建军节、中秋节、国庆节、老年节,或庆祝集体生日、开展“才艺表演”和“趣味游园”等活动。院民们晚年生活丰富多彩,纷纷感叹:“吃国家粮、住洋楼房、睡暖和床,感谢政府、感谢共产党。”
蓝天白云,白墙青瓦,欢声笑语,院民楼、办公楼、食堂、小超市、健身房、门球场、文化长廊等一应俱全,改扩建活动广场、步游道、观光亭、小池塘,新栽樱桃树、香樟树、桂花树……一群耄耋之年的老人,一群身患残疾而被遗弃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位于城郊的福利院里,成为陈泽军心里一个又一个的“宝”。
陈泽军总说:“老小老小,老人就跟小孩一样,人老糊涂了就会任性犯晕,所以对待他们一定要有耐心!”福利中心70多岁的何大爷,以前在家白天睡觉晚上活动,经常刁难家人,而且性情古怪、喜怒无常,甚至无辜打人。刚来福利中心时,何大爷经常瞎闹腾,有几次凌晨1点多,其它人早已熟睡,何大爷隔三岔五的拨打电话叫来120、110,对医护人员说“不舒服,睡不着觉,帮我看看”、对来访民警说“东西不见了,帮我找找”,陈泽军只好又是解释又是道歉。后来何大爷耍起小性子,每天夜深人静就用拐杖敲击地面,不让其他人睡觉,闹着要人陪他聊天。陈泽军把何大爷的室友调整到他的宿舍,他搬到何大爷的宿舍和他住在一起,每天晚上像哄孩子一样哄着他睡觉,直到他像听话的孩子一样拉着陈泽军的手慢慢进入梦乡。就这样,陈泽军为了照料何大爷,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2014年年末,陈泽军的儿子、女儿都回家了。因为害怕老人们有失落感,陈泽军有一次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留在了福利中心陪老人们吃团圆饭,陪着他们看春晚。除夕的夜晚,陈泽军带着老人们放完鞭炮后,独自一人站在院墙边,久久凝望着家的方向,心中涌起莫名的愧疚。
“这些年来,儿女上学、就业、结婚,老伴生病看病,家里什么事我都没操上心,也顾不上。节假日基本上都没怎么回家。现在退休了,一定多陪陪家人!”想到这些,陈泽军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