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黄冈新闻

2019湖北·黄冈市校合作暨“千企联百校”对接活动嘉宾访谈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05日09:57 来源: 黄冈日报全媒体


用中国心制造“中国芯”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星微集团董事长邓中翰

邓中翰身材颀长,戴着一副眼镜,语言亲和。他被称为“中国芯之父”,将自主研发的数亿枚芯片打入国际市场,彻底结束了中国无芯历史。他是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41 岁当选院士,刷新了工程院院士的年龄线。

他所创办的企业,如今成功占领了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市场60%以上的份额,位居世界第一。

1999 年,邓中翰怀揣着一颗“中国心”,放弃美国优渥的生活,回国开启了“中国芯”的创新之旅。20 年漫漫芯片路,他是建设者,也是亲历者。经过多年科研攻坚,目前我国在部分芯片技术领域,已经跨入世界领先行列。在北斗导航、高铁、5G 移动通信、公共安全视频信息安全等领域,研发出了安全可靠、自主可控的芯片。

邓中翰认为,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经超过了汽车、石油、钢铁等传统产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是改造和拉动传统产业迈向数字时代强大的引擎和雄厚的基石。

虽然在某些领域“领跑”,但总体上,我国的芯片产业与世界领先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每年国内所用的芯片绝大部分需要进口。用标准带动应用,以应用催生市场,从市场创造需求,再由需求引导技术创新与进步。这是在国际竞争中实现技术领先和市场垄断的“铁律”。邓中翰表示,一方面我们应积极发展自主芯片,提高各个应用领域的芯片国产化率;另一方面加快建立新兴产业的标准体系,以标准落地应用反过来促进芯片等基础产业发展。

他认为,芯片技术的发展,需要采用“跟跑、并跑、领跑”三管齐下、同时推进的发展策略。一是要在成熟技术路线上跟跑,追赶国际巨头;二是要在市场旺盛的新兴领域与国际巨头并跑,争取弯道超车;三是需要有换道超车的思维,敢于在国际前沿的“无人地带”自主创新,制定标准,打造新动能、新模式和新产业链,在前沿的“无人地带”领跑,从而实现换道超车。

黄冈经过13 年的久久为功,在推进市校合作和创新创业方面取得很多经验和成效。邓中翰认为,同样可以采用“跟跑、并跑、领跑”三管齐下的发展策略,发挥本地特色优势引领高质量发展。

此次行程是邓中翰院士第一次来到黄冈,但他对这里的文化似乎并不陌生:黄冈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在革命岁月中,走出了很多将军,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如此深厚的历史沉淀,孕育出黄冈人不畏艰险、敢于创新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在新时代推进市校合作和创新创业中是特别需要传承的。他表示,希望自己创办的中星微集团能够结合黄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新标准、新技术和新服务带动黄冈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中走在前列。(记者汪秀玲)

勠力同心开创市院合作新局面

——访中科院武汉分院院长袁志明

早在2006 年,中科院武汉分院就与我市达成合作协议,中科院武汉分院也是第一家与我市达成合作协议的院校。

“ 双方建立合作关系,既是中科院武汉分院作为国家科技战略力量服务地方发展的责任担当,又是黄冈目光长远、超前部署,把握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部署。”中科院武汉分院院长袁志明表示。

此后,双方以需求为导向,以机制为保障,以项目为抓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推动市院合作深入发展。2014 年4 月,武汉分院与我市签约共建湖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黄冈中心,以此为平台,累计引入了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水生所、宁波材料所等18 家研究所的23 个团队落户黄冈、服务黄冈,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等多个重要领域,与我市龙头企业联合实施了“冷喷涂3D打印再制造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发”等一批优质产业化项目,共建了“有机猕猴桃种植模式研发中心”等一批研发平台。

目前,中心已成为武汉分院与我省市州合作共建成果转移转化专业平台的典范。

“ 黄冈市校合作工作成效卓越,离不开黄冈市委、市政府长期‘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经过多年努力,黄冈各界通过市校合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内生动力旺盛,为市校合作的开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深化市校合作实施创新驱动的‘黄冈经验’,已在全国有着较强的影响力。”袁志明说。

登高方能望远。双方合作已走过了10 余年的不平凡历程。今后,如何把握大势、顺应潮流,谋求更大发展?

袁志明表示,中科院武汉分院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制优势和集群优势,与黄冈市通力合作,力争在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园区和重大人才团队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黄冈加快建设成为区域性增长极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为鄂东转型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努力开创市院合作新局面。(记者汪欢)

建立互访互动机制实现共谋共享共赢

——访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

“千企联百校,合作谱新篇。”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胡昊是黄冈人,回到黄冈参加2019 黄冈市校合作暨千企联百校对接活动,他十分高兴,欣然写下了以上10 个字。

胡昊介绍,2014 年,上海交通大学与黄冈签署政产学研合作协议。2015 年6 月,黄冈主要领导带队访问上海交通大学,开展市校合作宣传推介活动。2019 年6 月11 日,黄冈与上海交通大学双方主要领导座谈,进一步推动校地合作。6 月12 日,上海交通大学召开了面向黄冈籍优秀学生的黄冈实训实习宣讲会。6 月13 日,黄冈8 家企业负责人与上海交通大学10位相关领域的教授进行了科技对接。黄冈市交通运输局每年都到上海交大对接推动市校合作工作。

胡昊表示,上海交通大学愿意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支持和服务黄冈经济社会发展,为老区建设贡献力量,也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能够通过市校合作平台,开展密切合作。

对市校合作,胡昊提出三点建议:一是通过市校合作,有更多的专家、学者能够聚焦黄冈本地的特色资源优势,深入研究如何将本地优势自然资源转化为高新科技成果的重要资源载体,如砂产业的创新发展。同时,希望黄冈市企事业单位,进一步聚焦合作共识,计划、落实人才物的必要资源支持,使上海交通大学更多科研成果、项目能一对一地精准服务黄冈。二是黄冈红色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机遇与活力迸发,希望上海交通大学有更多的老师、学生能够到黄冈学习锻炼,以实践修品行,以奉献铸忠诚。三是依托市校合作平台,促进当地人才队伍发展,有更多黄冈的党政干部、企业家和科技人才能够到上海交通大学学习,对接东部地区发展的先进经验,提升业务水平。(记者王桑)

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访湖北大学党委书记尚钢

“ 无论身在何处,我的心都与黄冈这片热土紧密相连。”7 月4 日,湖北大学党委书记尚钢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2000 年至2006 年,尚钢历任黄冈师范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他清晰地记得在黄冈工作和生活了6 年36 天,见证了黄冈师院的几个历史性时刻。对黄冈这个具有优良革命传统,又具有很好的基础教育传统的地方,有着深厚的感情。

履新湖北大学后,尚钢将这份对黄冈的情感继续升华。2015 年,湖北大学与黄冈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大学生实习实训、高层次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优质生源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在生物制药、农副产品加工、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全光通信网络、新型显示与智能终端、存储器、智能汽车、生态环境等领域与黄冈的相关企业进行项目合作,为企业研制新产品20 余个,为企业带来近10 亿元的经济效益。申请了发明专利1 项,编制了企业标准1 项,主持编制了60 万吨活性矿物掺合料技术可行性研究报告,助力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共建省级研发中心,促进企业挂牌上市进一步融资,扩大社会影响力。

尚钢介绍,此次对接活动,湖北大学将与黄冈续签市校合作战略协议。该校的施德安教授与湖北科普达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参与本次签约;生命科学学院李亚东教授、资源环境学院陈方明教授与相关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参与洽谈。为进一步深化湖北大学与黄冈的市校合作,尚钢认为,要加强市校沟通和往来,把大学科教优势转化为促进黄冈经济发展的创新优势、发展优势。聚焦黄冈产业发展优势和特色,加强校企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四技”服务(技术开发、技术转换、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希望黄冈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出台更多吸引人才的政策,搭建创业平台,支持创业。他说,湖大将大力培育人才,鼓励师生到黄冈创业就业。

尚钢建议,双方建立高层互访机制、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合作交流。(记者韩亮)

深化市校合作共创美好未来

——访武汉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存文

“黄冈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才优势。我们武汉工程大学与黄冈市自2013 年签订校地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科研平台延伸、科技咨询服务、优质生源基地建设、大学生实习实训等方面,展开了广泛深入对接合作,成果丰硕。”7 月4 日下午,武汉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存文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他介绍,5年多来,学校已与黄冈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132 项,主要涉及化工医药、新材料、电气、土木、生态环境等多领域。学校围绕黄冈主导产业和学校优势学科专业,积极开展校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及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工作流动站等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共建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4个,联合申报项目20余项,转化科技成果50多项。其中,学校与湖北祥云集团共建了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低品位胶磷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关键技术与示范工程”,实现采矿、浮选、磷化工品研发三大领域关键技术突破。

7 月2 日,由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武汉工程大学发起,在武汉工程大学召开了湖北磷产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联盟筹备大会,拟筹建“科技创新联盟”和“创新联合体”,积极对标国家和湖北省战略布局,努力推动湖北磷产业绿色持续发展,助推长江经济带和湖北省高质量发展。王存文说:“欢迎黄冈的磷化工龙头骨干企业进入,一起为湖北磷产业绿色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就如何进一步深化市校合作,王存文表示,学校将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支持全省沿江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深入推进协同创新,积极构建“产学研金介”深度融合的创新新格局,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协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记者肖复苏 瞿慧一)

发挥纺织特色优势推进市校合作

——访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彭育园

“合作6 年来,学校相继与稳健医疗等黄冈市多家企业建立了多个研究基地,开展的合作项目多达10 余项,投入科研经费达425.2 万元,推出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成果。”7 月4 日下午,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彭育园接受记者专访时说,这些研究基地已成为学校服务黄冈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

自2013 年9 月我市与武汉纺织大学签订市校合作协议,成立“黄冈市纺织服装技术创新联盟”以来,武汉纺织大学通过该平台,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开展针对性、前瞻性的应用研究及对策研究,将合作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对我市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助推了15 家企业转型升级。成都彩虹投入200 多万元与武汉纺织大学共同开发“电热毯自动穿线装置”;稳健医疗投资200 余万元,依托纺大技术打造了“污水处理示范工程”。

“学校充分发挥纺织特色优势,致力于做专业事。”彭育园说,与我市的合作,不仅体现在“专”上,还体现在“全”和“新”上。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覆盖实习就业、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合作和服务对象涵盖大中小型企业。学校与成都彩虹、稳健医疗以及天一石油等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均是基于企业自身的需求量身定制、定向研发的,具有原始创新性。

如何进一步深化市校合作?彭育园认为,要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活动形式,注重合作实效,用好合作机制,围绕项目定期开展互动交流,定期通报合作进展,交换合作意见和建议,推动项目落地。“今后,学校会结合黄冈市的医药特色优势,结合学校在医用纺织品、医疗器械方面的研究成果,充分利用黄冈资源,谋求未来取得突破性发展和成果。”彭育园对黄冈市校合作充满信心。(记者熊庆萍)

植根沃土自芬芳

——访湖北中医药大学校长吕文亮

“前不久,湖北省道地药材‘一县一品’优势品种的首批遴选名单上,湖北中医药大学参与规划、申报的蕲春蕲艾、英山苍术、罗田茯苓、麻城菊花榜上有名。”

7 月4 日,在2019 湖北黄冈市校合作暨千企联百校对接活动现场,湖北中医药大学校长吕文亮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数说黄冈“一县一品”道地药材,津津乐道。

作为湖北省唯一一所中医药本科院校,湖北中医药大学围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与黄冈合作早、力度大、范围广,合作领域遍布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饮片加工、保健食品及新药开发等多个领域。

吕文亮介绍,在项目合作上,学校与黄冈市医药企业合作紧密,湖北卫尔康投资集团、李时珍医药集团、湖北凤凰白云山药业有限公司、湖北宏源药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万星面业有限公司等企业项目,成效明显;在平台共建上,学校与中药配方颗粒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李时珍大健康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湖北省药食同源功能因子及保健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校企共建研究平台,运行良好。

启动早成效好。2015 年3 月,黄冈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千企联百校”活动,围绕特色支柱产业发展,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5 年的坚持不懈,黄冈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市校合作体系,校企对接方案、配套政策全面且细致,各项工作务实而高效,榜样效应凸显,极大激发了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对接活动。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面对黄冈市校合作前景,吕文亮满怀希冀:黄冈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良好的中医药产业基础、市校合作的完整体系,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将助力黄冈中医药产业越飞越高。(记者童婷)

立足黄冈融入黄冈服务黄冈

——访黄冈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立兵

2018 年,黄冈师范学院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先后与黄冈市260 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了科技合作,签订横向课题合同317 项,合作经费2460 万元。

黄冈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立兵认为:开展市校合作,黄冈师范学院具有三大优势——一是感情优势,学校命运与黄冈市发展休戚相关,共荣共生;二是区域优势,黄冈师院服务黄冈条件便捷,反应迅速;三是资源优势,黄冈师院历届校友活跃在黄冈各条战线,开展合作资源丰富。

黄冈师范学院作为黄冈唯一一所本科高校,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积极推进政产学研合作——

——搭建实习实训平台,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先后与黄冈170 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基地、科研基地等,安排专项资金建设紧密型实习基地40 个。

——优化学科布局,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围绕黄冈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优化专业设置,积极申办了植物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等8 个与黄冈市产业结构紧密相关的本科专业。目前,围绕黄冈大健康产业发展,李时珍学院(中医中药学院)也在紧锣密鼓筹建之中。

——发挥优势特色,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学校立足地方需求,与黄冈市11 个县市区开展了全方位合作;与黄冈市委办共建黄冈市党内法规研究中心,与黄冈市统计局共建黄冈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与市科协、政研中心共建黄冈发展研究院,与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共建“黄梅戏学院”,与中科院武汉分院及黄冈市政府联合组建了湖北黄冈产业技术研究院。

王立兵表示,将以本次大会为契机,继续在开展人才合作交流、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共建技术研发平台、开展项目合作,重点做好湖北省黄冈产业技术研究院、新材料研究院,李时珍学院(中医中药学院)建设工作和做好红色文化、黄梅戏的研究和传承上继续发力,为推动黄冈高质量发展贡献师院智慧和力量。(记者汪秀玲)

地相近业相通聚合力谋共赢

——访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助理吴超仲教授

“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产业相通,学校与黄冈合作成果丰硕,未来更应大有可为。”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助理吴超仲教授信心满满地说。

2013 年9 月,武汉理工大学与黄冈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一牵手,诺千钧。6 年来,学校与黄冈在优质生源、科技成果转化、学生实践等方面深入合作,初步构建了“校地战略合作+校企研发中心共建+ 校企科技项目合作”的合作体系。

吴超仲认为,校企联合研发中心是深化合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学校组织专家教授团队围绕新能源新材料、建工建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与黄冈企业对接,建有9 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签订科技合作项目近100 项,合同金额近2000 万元。

湖北鸣利来有限公司转化程晓敏教授团队热处理技术成果后,从一家处境困难的企业一跃而成为产品远销南美、澳洲、非洲及东南亚的明星企业;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祁耀斌教授团队与湖北宏钊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共建“ 绿色建材校企研发中心”,目前已取得3 项发明专利,有2 项专利转化应用…… 6 年来,校企联合研发中心成果颇丰,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破解了发展瓶颈,高校科研成果找到“用武之地”,走出一条合作共赢之路。

吴超仲谈到,黄冈企业数量多、规模大、涉及领域广,创新发展需求与学校的学科优势、成果转化需求高度契合,合作的空间还有很大。建议黄冈市政府支持各县市区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建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成多层次、网络化校地合作平台体系。与此同时,学校目前正在培育一批科技成果重点项目,希望双方共同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黄冈转化。(记者瞿慧一)

以点带面形成全面合作的集聚效应

——访中国科学院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欧洲科学院院士吴德胜

“ 市校科研院所合作要突出重点,抓好人才尤其是关键岗位人才建设工作,以关键岗位人才带动团队开展实质性合作,以点带面,形成全面合作的集聚效应。”中国科学院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欧洲科学院院士吴德胜如是说。

2015 年3 月27 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与黄冈中学签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协议,共同探索高中阶段拔尖学生培养的新模式。协议签订以来,中国科学院大学与黄冈在招生人才培养、共建优质生源基地方面陆续开展合作。

吴德胜认为,黄冈是一个具有后发优势的地区,有望在国家重要政策支持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进入快速发展期。推进千企联百校是黄冈市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政产学研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成功实践。

中国科学院大学是中科院“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任务的重要承担者。吴德胜希望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发挥人才优势、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工程优势,找准结合点,以点带面,为黄冈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他建议,黄冈在抓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方面,要积极发挥高端专家的战略咨询作用,不断延伸合作深度,坚持思路放宽,视野放大,项目做深,做到项目征集横向到边,项目落实到底,确保合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记者范小翠)

打造军民融合典范

——访中船重工712 所所长桂文彬

“无论是市政府,还是各个部门,对发展都非常重视,尤其是对712 所项目服务,可以说是全心全意!”7 月4日,前来参加黄冈市校合作暨千企联百校对接活动的中船重工712 所所长桂文彬说,黄冈良好的发展环境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船重工712 所是我国舰船电力推进装置专业研究所,主要承担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及设备、特种电池研制任务,专业范围涉及电力推进系统、电机、开关电器、化学电源和化工材料等领域。该所积极利用军工技术打造民品产业,目前在全国有6 大生产基地,其中有2 个基地布局在黄冈。

桂文彬每个月都来黄冈,提起712 所黄冈项目,他如数家珍:项目总投资10 亿元,其中黄冈产业园项目为燃料电池、锂系列电池的研制、生产基地,2018 年动工建设,预计今年底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约200 兆瓦;黄冈化工园区项目为贵金属产品、铝氧化银电池和锌银电池生产基地,一期银粉、硝酸银项目于2017 年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2400 吨,去年产值达40 亿元。

桂文彬说,这些项目产品皆处于国内技术领先水平,发展前景广阔。其中,银粉产品占据国内市场的三分之一,燃料电池电推产品,逐步替代进口,实现自主生产和国产化。

谈起未来合作发展,他信心满满:“我们想把黄冈项目打造成军民融合的典范,朝着两个百亿产业园奋进。只要这两个生产基地按计划顺利推进,实现两个百亿产值不是梦。下一步,将继续深化合作,打算把有机化工等产业也转移到黄冈。”(记者商中胜)

以市校合作驱动高质量发展

——访重庆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才朝

“重庆大学与黄冈将进一步深化合作,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跃升,以市校合作驱动高质量发展。”7 月4 日,重庆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才朝在电话里语气坚定地说。朱才朝作为黄冈籍的专家教授,由于公务在身不能亲自参加家乡此次校企盛会而深表遗憾。

朱才朝长期从事机械传动领域应用基础和创新研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承担国家重点项目30 余项,在新型传动与装备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创新成果。自2015 年重庆大学与黄冈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来,他多次带队来黄冈,深入湖北行星传动、科峰传动、黄冈师范学院等单位,帮助企业攻克机械传动中的关键技术难题。目前,重庆大学已与黄冈共建技术转移中心,与湖北行星传动公司共建湖北省传动重点实验室等。

在人才培养和输送方面,市校合作也结出累累硕果。行星传动、科峰传动两家企业均建立了重庆大学研究生实训基地。与此同时,重庆大学毕业生签约黄冈市企业和政府部门单位近20 人。

“ 近年来,我见证了家乡的巨大变化,由衷感到高兴!”朱才朝谈到,黄冈这几年在创新氛围的营造、人才引进、产业创新等方面取得很大成效,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他建议,黄冈要进一步围绕创新链打造产业链,集中优势力量发展优势产业,以大平台、大项目为抓手,由过去布点、画圈单一产业发展模式,向连线、组网打造高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转变,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记者瞿慧一)

市校合作结硕果携手共赢促发展

——访华中科技大学科发院横向处副处长李江华

近5 年来,华中科技大学在市校合作中,与黄冈市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干部挂职与交流、实习实训等方面均进行了深入合作。

华中科技大学科发院横向处副处长李江华介绍,在联合开展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方面,华中科技大学的一些专家、教授联合黄冈企业开展科技攻关、组建创新平台,并新组建院士工作站。2006 年以来,学校与黄冈下属企业合作项目100 多项。5 年来,黄冈企业通过与学校共建创新平台,开展技术联合攻关,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学校先后派出4名优秀干部到黄冈挂职,为老区转型发展献策出力。

截至目前,黄冈市100 多家企业与华科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组织实施合作项目100 余项,建立科研平台10 多个,其中院士工作站4 家、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6 家,引进转化科技成果30 多项。

2015 年,学校产业集团的华工正源项目落户黄冈,该项目是黄冈市与高校合作引进的第一个产业化项目。实习实训方面,学校与黄冈市共建了一些实习实训基地,招引实习实训大学生1000 多人;学校共有100 多名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到黄冈创业就业。此外,学校还与黄冈开展了其他合作交流。如,从2014 年起,同济医院托管黄州区医院;黄冈农业企业与华科后勤集团合作,签订蔬菜供应配送合同,向华科食堂供应黄冈优质蔬菜。

就下一步深入开展市校合作,李江华建议黄冈加强政策引导,优化合作环境,打造招才引智的强磁场。同时,要强化深度合作,开辟市校合作新路径,与高校找到新的合作点,让更多的高校了解黄冈,走进黄冈。(记者李维)

发挥人才优势推进产业兴市

——访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胡继承


在黄冈生活了20 余年,在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工作了20 余年,胡继承教授对这座城市和这所大学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认为,政府对校企合作的重视并牵线搭桥是个很好的开始,黄冈的工业要高质量发展,黄冈的企业要做大做强,内部动力是成功的关键。

胡继承目前正和湖北雅比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联合研制《智能装版系统》,对企业的纺织机械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提高生产效能,降低人力工作强度,增强产品品质。他表示,传统的纺织属于劳动力密集产业,用技术发展来提高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这次合作的目的。

该项目的数据中心基本定型,控制中心已完成初步版本,标定程序已完成,前端软件已完成2 个版本。“该项目的未来规划是逐步完善系统并扩展系统,最终目标是建立无人化生产的样板车间。”胡继承介绍,以此推动企业从专注生产升级到新设备研发,从生产纺织产品逐步过渡到生产智能纺织机械设备。

通过校企合作,以传统产业嫁接高新技术,把高新技术引入到传统产业和产品生产,依靠科技进步,深化产学研结合,是实现经济转型的一条捷径。胡继承认为,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企业急需的人才有三类:掌握最前沿高新技术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有强大的国际市场意识,掌握国际规则的人才;技术精湛的高技能人才。

黄冈丰富的人才资源让胡继承看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他说,黄冈人才济济,是我国有名的人才培养及输出地,充分发挥散布全国高校的黄冈籍人才的作用不可小觑,妥善发挥人才优势,将为黄冈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技术活力。(记者瞿玲)

【责任编辑:吕鉴蕾】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