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罗田乡村一角。(视界网何蓝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柯利华通讯员刘世民郭斯陈钰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行走在黄冈大地,从大别山南麓的田园村落,到长江北岸的水乡小镇,映入眼帘的,好似一幅幅气韵生动的水墨画。
这背后,是黄冈万千农民携手共建美丽家园的生态变革。2016年起,黄冈启动“一带一片”美丽乡村建设,从顶层设计上推动“颜值气质兼修”,如今取得初步成效,被中国互联网协会评定为中国美丽乡村示范地区,160个村被认定为全省美丽宜居乡村。“乡村振兴久久为功,农村人居环境不能成为短板。”7月9日,黄冈市农业农村局通报称,从2019年起,将连续5年每年完成650个行政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15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每年完成数据分别占黄冈总村数的16%和4%。
叶家圈村
山谷里的“垃圾兑换超市”
地处罗田县燕儿谷景区的叶家圈村,村民叶成初的一天从垃圾分类开始。
6月30日一早起床后,他开始打扫庭院,西瓜皮、废菜叶倒进花坛做农家肥,塑料瓶、塑料袋捡到杂物间分门别类,每隔上十天往党群服务中心送一次。“5节旧电池兑换一袋盐、8个农药瓶兑换一瓶洗洁精。”叶成初说,5月初,村党群服务中心一楼办起了“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超市”,此后他每天都在琢磨哪些垃圾还能变废为宝。
村党支部书记叶新春说,在收集品类上,以农村最常见、难治理的塑料瓶、农药瓶、塑料袋、旧电池等生活垃圾为主,农户送到“超市”前先自行分类,再由保洁员核定数量兑换积分,兑换物品以村民日常生活用品为主,“从运行情况看,村庄不可烂(降解)垃圾减少90%,相当于3名保洁员的成效。”
花时间分类垃圾,换来只值几块钱的肥皂、盐等,老百姓的积极性从哪来?叶新春说,大家从美好的村庄环境中得到了实惠。
2011年,能人徐志新回乡打造燕儿谷景区后,协调关停养鸡场、采石场,拆除了猪圈和旱厕,改管网,建沼气,整个燕儿谷流域水清了、山绿了、村净了,游客来了。去年景区接待游客20万人次,景区内7个村户均增收超过5000元,乡里乡外的一些博士、硕士等高级人才也被吸引而来,昔日凋敝的村庄充满了活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在叶家圈村形成共识。今年起,该村规范红白事宜办理范围和标准,禁止使用一次性碗筷,遏制白色污染。
记者感言:保护得越好,发展就越好。只有人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像农村垃圾处理这样的难题,才能在实践中破解。
柏树塆
“土得掉渣却美得惊艳”
乍一听,旧坛罐、破砖瓦,好像与“美丽”不相干。
然而,走进浠水县芦河村柏树塆,旧砖残瓦垒砌成庭院围墙,旧坛罐变身房前花盆,生锈的犁、耙、耖挂在墙上。“这是我熟悉的乡村,土得掉渣却美得惊艳。”黄石游客刘艳边拍照边感叹。每到周末,慕名而来的游客到村子里参观,给这座古朴的村庄增添了几分热闹。
柏树塆因一株千年古柏而得名,村庄不大,只有29户人家。“原来这个地方破屋多,村民大多外出务工,处处透着萧条。”柏树塆的变化,源于黄冈市2016年启动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尊重村庄自然肌理,在功能上改造升级,让能致富的劳力回来。”村支书袁志军说,遵循建好家园这个理念,我们不砍树、不填塘、不扒房,随坡就塆布景,改水、改厕、修路,让现代设施和功能进来,集中流转土地,引入花卉绿植等现代农业项目。“乡愁馆”位于柏树塆中间三面环山的凹地,由农家四合院改造而成,土墙瓦房,绿树环绕,院内有踩舂槌、推石碾、水车等各种老农具,农耕文化扑面而来。“当时有群众建议拆掉这几处土砖房,认为有碍观瞻,但村里就地取材、就势造景,大大降低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本。”袁志军说,“乡愁馆”已成为浠水县杂技团、楚剧团、鼓书协会、音乐家协会和京剧票友协会的文化交流基地。
人气旺了,柏树塆开始“被旅游”。43岁的袁金林,在外做了十几年生意,惊诧于家乡的变化,去年返乡创业,改造自家老房子办起民宿。“‘土味’打底,乡村休闲旅游就有潜力,很多年轻人都回来了。”袁金林说,村里农民不再靠单一的农事生产增收。
记者感言:美丽乡村不等于“涂脂抹粉”,既要实用管用、便民利民,又要和谐周遭、赏心悦目,不能粗制滥造、贪大求洋,要让农村“留得住主人,引得来客人”。
李山村
一年涌进20万游客
李山村,地处大别山深处的蕲春县大同镇,一年有20万游客涌到这里品茶、观光。
茶园到处都有,为什么这里就格外吸引人?当你踏上一条名为“茶园牧歌”的游步道,再去茶文化博物馆体验一次制茶过程后,就会有答案了。
43年前,李山村开始种茶,至今共有650亩茶园,占全村耕地面积总数54%,70%的农户参与茶叶产销,全村人均纯收入10600元。因为茶,李山村变得富饶。满山满畈的茶树,如一块块碧绿的地毯,覆盖着坡岭沟壑;一幢幢小楼别墅,依山就势,散落在七沟八梁;乡级水泥路、太阳能路灯,到组到垸。
除了种茶卖茶,还能怎么赚钱?李山村给出的答案是:以茶为村庄独特印记卖风景。村里从“清垃圾、清杂草、清污泥”“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做起,在茶园中修建了游步道、大茶壶等12个小景点,形成集旅游观光、健康骑行、品知体验互融于一体的茶旅路线。
在李山村“茶园牧歌”游步道,有一堵别具一格的墙壁,块石砌成的基座上堆砌着:各式各样陶制的缸、罐、坛,大小不一、色泽不同的磨盘,大大小小的石磙、石槽、石板,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虚实相间,造型奇特。“尽管墙上没有一个字,但人们不仅从中读出了农耕文化,还勾起无尽乡愁。”游客柳长青说。
村民田耀明家有30多亩茶园。来到他的茶园,除了能品尝清汤绿汁外,还能采摘、揉捻、炒茶,制作属于自己的手工茶。进入李山村茶文化博物馆,古代人力揉茶槽、古朴的陶壶等“穿越”时空的文物,留住了许多游客的脚步。
游园,品茶,住民宿。李山村里24家民宿,平均每户旅游接待收入有10万元。
记者感言: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只有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增收、脱贫攻坚、全域旅游等结合起来,依托资源禀赋打造“一村一品”,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才能“秀外慧中”变成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