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黄冈新闻

文明新风添彩罗田乡村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19日10:51 来源: 黄冈日报

新华社记者 方政军 通讯员 胡列 刘世民

暝色初上,暮霭如烟。

村民刘梦文和妻子周晓华,后脚赶前脚,进门一碰头,不觉愁上心。

回家路上,二人各接了几个电话,分别是二伯的儿子接媳妇、三舅的孙子做十岁、表妹的儿子抓周。算下来,赶礼要花千把块。

恰在此时,有人敲门。

见是从村小学退休的王老师,手里还拿着大红请帖,二人心里直打鼓。

王老师一席话,让人转忧为喜。

原来是村里成立乡风文明理事会,推举王老师当了会长。王老师拿的大红请帖,是来聘请刘梦文做红白事宜分会的会长,为村里婚丧操办立新规。

移风易俗,从我做起!

6月下旬,罗田县九资河镇乡村舞台上演的这一幕方言小品,赢得台下村民满堂彩。

剧中的乡风文明理事会,作为罗田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领头羊,正在大别

山麓运营。

立道德标杆,270多家乡风文明理事会带出淳朴民风

去年5月,九资河镇河西畈村的村民微信群里,一篇报道引出一场热议。

作者是该村乡风文明理事会会长陈庆如,说的是村民陈立的儿媳妇梁春妮的几个小故事。

陈立的老伴60多岁了,一天早起,忙完进屋,就见儿媳梁春妮端着一碗鸡蛋面送了过来。婆婆愣住了,不年不节的,吃啥鸡蛋面呀?媳妇笑吟吟地说:“今天是您老生日呢,吃碗长寿面,图个吉利呀!”婆婆回过神来,一阵暖意引出两行热泪。

又一次,陈家为屋后三棵茶树与邻居起了纠纷,互不相让。春妮就给公公婆婆讲“六尺巷”的故事。婆婆说:“我们争下来,是为你好呢。”春妮说:“千好万好,不如邻里好!”听了媳妇的劝,公公婆婆主动让步了。邻居得知情由,受了感化,也让了。三棵茶树,见证了两家从相争到相让的一段佳话。

报道一发,群里一片点赞。夸媳妇,赞公婆,好人好事,线索不断。村乡风文明理事会因势利导,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开展“讲凡人小事、评道德模范”活动,一下子推出90多名好村民。理事会好中选优,评出9名道德模范,分别在微信群和文化墙公布他们的照片和事迹。村民还自发捐款成立精神文明基金会,表彰和奖励先进典型。一时间,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在全村蔚然成风。

河西畈村民风变化,是罗田广大农村的一个缩影。该县针对农村一度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自2017年起广泛开展“文明引乡风、文化铸乡魂”主题活动,各村推选新乡贤,组建乡风文明理事会,通过挖掘“微”典型、讲好“微”故事、打造“微”平台,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河铺镇石头板村,是一个偏远的贫困村,百米宽的新昌河穿村而过,村小学就在河西岸。河上没有桥,河东的孩子上学就得蹚水。代课老师唐高群,因左肋骨先天缺失导致驼背。但就是这位老师,每天两趟背着十多个小学生过河,从20岁背到45岁。25年中,他受过伤、落过水,孩子们却从未出过事。该县抓典型、立标杆,把唐高群推上了“中国好人榜”。

两年来,罗田农村270多家乡风文明理事会,组织村民自评、群众互评、村民代表集中评,宣传表彰了一大批身边好人、孝善之星、厚德乡贤。其中近100人获县级道德模范称号,20人被评为省市级道德典型,5人获评全国道德楷模。

德者享尊,群众效仿。2017年和2018年,该县刑事案件同比分别下降23%和20%,民事纠纷分别下降15%和19%。

2017年,罗田县获评全国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 

造精神高地,237支文艺宣传队唱响百姓舞台 

罗田曾是国家级贫困县。 

脱贫,是等靠国家扶,还是撸起袖子干? 

胜利镇周家垸村村民周伯春,年满75岁。儿子10年前病故,儿媳改嫁,孙女11岁,还在上小学。老伴也70多了,腰椎三节骨质增生,行走不便。要说难,周伯春比村里谁家都难。但老人人穷志不短,去年养羊25只、养猪1头、养鸡20多只,获产业扶贫奖励5000元。拼命干配合党的好政策,老人一家从贫困户出列。 

在一次群众大会上,老人深情喊出一句话:扶贫不是养懒人! 

这个声音引起县委书记汪柏坤深思:精神不脱贫,永难除穷根。联想到活跃在广大乡村的广场舞和散落在各乡的地方戏,一个构想应运而生:一村组建一支文艺宣传队,打造农村精神高地,补齐精准扶贫的精神短板。 

党组织倡导,老百姓呼应。几年间,237支文艺宣传队从乡土里冒出。锅台边的大妈,转身为舞台新秀;田间汉子,也能上台传唱罗田“好声音”。县剧团30多个演员、文化馆16名馆员走村串垸,辅导编排,乡土文化细胞被迅速激活。 

胜利镇委宣传委员雷捷、文化馆馆长曾宪华受周伯春脱贫故事的启发,与纸棚河村村民金东海一起,创作方言小品《懒汉脱贫》。节目亮相,引起轰动;远乡近村,争相请去表演;“扶贫不是养懒人”的声音,在罗田山水间激起阵阵回响。 

随着精准扶贫有力推进,罗田县委宣传部去年组织全县深入开展“真心实意谢党恩、自力更生奔小康”主题宣传活动。各村文艺宣传队闻风而动,创作出一大批宣传党的扶贫政策、歌颂扶贫工作队业绩、表彰自力更生的脱贫典型、反映扶贫带来乡村变化的文艺节目。一个个百姓舞台,一片片精神高地,为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输送强大精神动力。 

去年,罗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039元,同比增长10.4%;98.6%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98.47%的贫困人口出列。该县也正式获批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 

破陈规陋习,329个评比小组“评”出美丽乡村 

2017年3月,凤山镇鲶鱼丘村55岁的晏菊梅和村干部杠上了。 

她家房前屋后,又是猪圈又是牛栏,加上车棚和厕所,常是污水一片。村民路过,远远就捂着鼻子。 

创美丽乡村,村干部决心拆“五小”,抓“五改”,动到晏菊梅家,大娘死活不依。 

村支书陈少秋绕个弯子,把大娘在外做生意的儿子找回做工作。 

儿子说,“妈呀,我上次带来几个朋友,想留他们吃个饭,您知道人家为啥都走了?” 

“为啥呀?”妈问。 

“您看,这房前屋后,牛屎猪粪一大堆,人家咋能吃得下饭哟。” 

“几十年不都这么过的吗?”妈说。

“时代不同了,妈。”儿子劝道,“您要给我面子呢!”儿子的话是妈的开心钥匙,顶门杠退了。

如今的鲶鱼丘村,牲畜集中养殖,垃圾分类处理,家家窗明几净,处处鸟语花香,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曾几何时,脏乱差是困扰罗田农村环境的顽症。柴乱堆、屋乱搭、农具乱放、垃圾乱倒,好些农家,房子外观光鲜,室内一片狼籍。

怎么管?罗田念好一字经:评!

2017年4月,九资河镇河西畈村组成环境卫生评比组。评比组定规立标,村民讨论通过。5月1日,第一次评比开锣。

全村300多家,评比组逐户检查。3天后结果公布:最清洁户31家,清洁户188家,不清洁户88家。于是,各家各户,就分别挂上了深红、粉红和黄色三种牌子。

黄牌挂在门上,尴尬挂在脸上。乡里乡亲,谁不顾个面子。评比结果发到微信群,在外打工的子女亲朋,也觉着脸上挂不住。知耻而后改,陋习逐渐被打破。

当年,河西畈村检查评比5次,不清洁户一次比一次少。到年底,挂黄牌的仅剩6户。

罗田农村,一度盛行请客送礼风。酒席过后,一次性碗筷遍地丢。河铺镇林家咀村支部组织修订村规民约,规范红白事宜办理范围和标准,并统一购置碗筷,消毒重复使用,一次性用具从此绝迹。有关部门向全县推广这一做法,白色污染被有效遏制。

近年来,罗田有329个村组成环境卫生评比组,评掉了多年陋习,评出了文明新风。各乡镇不失时机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建立健全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三级运行机制,形成长效管用的卫生管理模式。

清污除垢,罗田乡村尽显灵秀本色。

【责任编辑:吕鉴蕾】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