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的故里,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素有鄂皖咽喉、江淮要塞之称,是黄冈市下辖县。全县版图面积1449平方公里,辖3乡8镇,312个行政村,总人口40.8万。
近年,英山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努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升,群众文化活动亮点纷呈,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实现文化小康、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毕昇故里,文化底蕴耀今古
英山地处大别山核心区域,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上古为皋陶部落,春秋时期为鸠鹚古国和英国,汉为英布封疆,宋咸淳6年(1270年)立县,元、明、清属淮南六安,民国属安庆,1932年由安徽划归湖北。
2019年5月11日,依托大别山主脉构建的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在英山大别山主峰园区揭碑开园,英山新添一张世界文化名片。这座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猎奇探险和科学研究、环境保护为一体的世界级的大型科学公园,记录了大别山28亿年的地老天荒、海枯石烂,更承载了世世代代大别山人“为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献身、为追求美好生活和幸福小康而艰苦奋斗”的大别山精神。
英山属“血染红土三尺深”的革命老区,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四方面军从这里西征,红二十七军在这里成立,红二十五军从这里北上长征,红二十八军在这里开辟游击根据地,刘邓大军在这里迂回鏖战,3万多儿女参军参战,7400多人英勇牺牲,被称为“永不卷刃的红色尖刀”。
英山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宋有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清有刑部尚书金光悌。北宋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推动人类文化传播和科技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然而关于它的发明者“布衣”毕昇,其生卒年月、籍贯均无史料可考。1990年,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睡狮山发现毕昇墓碑,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认定,此碑为宋代毕昇墓碑,是宋代皇祐四年(1052年)所立,墓主即北宋时期活字印刷术发明家毕昇,墓碑座落地点即是毕昇的埋葬地。毕昇墓的发现,结束了毕昇籍贯问题的争论,填补了中国科技史上近千年的一项空白,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英山承东接西、连贯南北,是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南北文化的交汇地。自古以来,大别山情歌、山歌、畈腔世代传唱,采茶戏高腔、丝弦锣鼓、南北调花鼓不绝于耳,采莲船、踩高跷、渔鼓道情千年衍演。
作为黄梅戏的发源地,黄梅戏在英山广为流传。新中国成立以来,培养了郑淑兰、余万能等国内外知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创作上演的大型现代黄梅戏《银锁怨》,代表湖北省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亮相中南海礼堂和人民大会堂,主创人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英山文学创作历史悠久,享有“作家县”之美誉。改革开放以来,以县文化馆为阵地,培养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获得者姜天民,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熊召政、刘醒龙,西班牙华语小说奖获得者郑能新等著名作家,“小县偏出大作家”的现象引起全国关注。
英山境内奇峰峻秀,沟谷幽深,森林茂密,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大别山主峰、桃花冲两个4A景区和天马寨五彩杜鹃花海胜景享誉华厦,“西河十八湾”“东河百里秀”成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代名词。
英山是中国温泉之乡、茶叶之乡、漂流之乡。从温泉跳水馆先后走出周继红、伏明霞、肖海亮等10位世界冠军,被誉为“世界冠军的摇篮”。茶叶产量居湖北第一、全国第四,漂流河道居全国第一。
大别茶乡,文旅融合正当时
最是一年好风景,毕昇故里茶飘香。
4月14日,英山县游客中心笑语不绝、掌声如潮,第二十八届湖北·英山茶文化旅游节主题文艺演出《康养英山·魅力茶乡》在这里举行。
精心编排的原生态英山歌舞、茶歌对唱、民俗展演、舞台剧,让人目不暇接。百名身着汉服的“茶仙子”整齐划一的茶道动作,令现场“仙气十足”。大旅游、大健康项目招商签约和茶旅康养产品展销,展示茶乡风貌,撬动茶旅游市场。
6月25日,走进雨后的神峰山庄,云雾缭绕,景色怡人。
来自武汉、黄石、九江、合肥等地的近千名游客,游茶园、观民俗、尝土菜、住民宿、看表演,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农家风情,感受“中国好空气•英山森呼吸”的独特魅力。
神峰山庄地处英山县西河十八湾旅游集散地,主体产业园区6500亩,拥有36个果蔬家庭农场、25个省内外合同订购基地,是黄冈市回乡创业明星闻彬军投资2.6亿元打造的国家运动员绿色食品基地、全国旅游扶贫“能人带户”示范项目、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山庄以有机农业为依托,以文化、旅游、康养为基础,打造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神峰模式”。2018年以来,神峰山庄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综合收入6亿多元,带动周边县市7万多农民增收脱贫。
英山县立足悠久的种茶历史,深入挖掘茶文化内涵,同时利用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以及山地、森林、温泉、漂流等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文化资源,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在不断改善城乡公共文化旅游服务设施和服务的同时,连续举办茶文化旅游节、挺进大别山漂流赛、美厨娘厨艺大赛等系列活动,大力发展乡村游、康养游、研学游,丰富旅游产品和商品供给,让种茶的人更富有,喝茶的人更健康,赏茶的人更快乐,推动英山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全县建有万亩茶叶谷1处、茶叶公园3座、观光农业园15处。英山云雾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别山生态名茶、湖北省十大名茶,茶园观光带荣膺“中国美丽田园”称号。
全县建成旅游名村4个、小康示范村32个、绿色生态村34个,发展乡村旅游配套产业市场主体120余家,5000多名返乡农民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指引下,英山形成“全县一个大景区,山乡处处皆景点,一地一景各不同”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先后被命名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湖北旅游强县”。
今年上半年,全县共接待游客477.3万人,同比增长22%;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1.06亿元,同比增长25%。
文化名县,场馆建设沐春风
英山是中国文化的高地,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位居全省“文化先进县”行列。
然而,作为大别山深处的国家级贫困县,英山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础相对薄弱,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面临一系列的短板。
唯有激流勇进,方显奋斗本色。英山县委副书记、县长田洪光号召全县,“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抢抓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历史机遇,举全县之力,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全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实现全面小康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全县上下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效率意识,从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等方面,对照35项具体指标,精准发力,对标看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扎实推进。
——投资1500多万元,完成78个脱贫出列贫困村文化广场建设任务,全县312个行政村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室覆盖率分别达到99.96%和100%,提前达到创建标准;
——新建孔家坊乡综合文化站,改造温泉镇综合文化站,全县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7个达国家三级标准;
——广播“村村响”工程全面完成,252个村农村智能广播通过验收,全县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和99.7%;
——投资2000多万元,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的红二十八军纪念馆建成开馆, 在鄂皖交界处的桃花冲景区,再添一座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文化研究、红色旅游景点等多功能文化场馆;
——总投资1.5亿元,占地40亩,包括县图书馆、文化馆、群众舞蹈培训中心、文化休闲娱乐中心等文化场馆在内的英山县才知文化广场,完成征地、拆迁和“五通一平”,即将动工建设……
文化家园建起来,群众文化火起来。英山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大型原创黄梅戏《活字毕昇》《铁面金光悌审和珅》,生动再现中国历史名人毕昇和清代名臣金光悌的传奇经历,塑造毕昇献身科技、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的创新精神和金光悌清正廉洁、精通法典、不畏强权、执法如山的“清代包公”形象,在全县巡回演出,并先后赴武汉、安庆、深圳、北京等地展演和巡演。
“一个故事唱千载,一双彩蝶传真爱。”英山县黄梅戏剧团汇集新秀致敬经典,复排黄梅戏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走进各大旅游景区周末剧场,给旅游注入灵魂,也给文化找到载体。
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英山鼓书、英山畈腔、英山渔鼓、英山民歌,让老百姓大饱耳福。《寻梦桃花溪》旗袍秀、《古宅丽影》旗袍秀,让景区游客养足了眼。身着汉服的孩子们朗诵《弟子规》《少年中国说》,让现场观众养足了心。通过“见人见物见生活”,英山丰富而独特的非遗文化走出传承馆,走进生活、走向景区。
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英山通过全面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以县黄梅戏剧团为龙头,并通过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和支持业余剧团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每年完成送戏下乡近300场,实现送戏下乡进村(社区)全覆盖;
——以县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广泛开展节庆文化、民间文化、全民阅读、文艺培训以及面向基层、面向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每年组织活动300多场,培训文艺骨干1200多人,推出原创节目200多个,山城英山“天天有节目、日日有活动”;
——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龙头,组织广场舞队、健身舞队、腰鼓队、锣鼓队、鼓书队等民间文艺团队260多支,每年开展演出1000多场,全县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看1场以上电影、每年看4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
风来浪起舞,山容雨后新。在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大潮中,英山送新船下海,犁起雪白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