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夜晚,漫步红安县城老街区,华灯初上,流光溢彩。街道干净整洁,车辆停放有序。小小县城,俨然有了现代都市的味道。
曾经,县城环境不如人意,甚至被吐槽“还赶不上农村”。今年6月,红安县全面启动“三城同创(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补齐城区人居环境历史欠账。
9月中旬,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实地探访发现,不到3个月,县城颜值焕然一新。
向内使劲,探索从“建”到“治”
红安姑娘曹婷的一天,是从“一河两岸”的晨跑开始的。
河叫倒水河,2010年以来,红安规划建设倒水河两岸区域,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客厅”。
一时间,“一河两岸”成为开发建设的热土:东岸,一家四星级酒店落户;西岸,湖北首家签约县城的沃尔玛购物中心入驻,居民小区、商业街区蓬勃兴起。
新城的光鲜,无法掩盖老城的黯淡:坑洼不平的街道、如蛛网般的电线,还有逢节必堵的交通、沿街叫卖的摊贩……“60亿元扶贫资金投入后,美丽乡村雏形初现;相比而言,城区面貌改善有所滞后,脏乱差等不同程度存在。”红安县委县政府直面问题。
建新城,见效快、回报高;治旧城,矛盾多、投入大。怎么选?
为民服务是初心!6月20日,县委常委会统一思想,决定集中在城区18个社区和红安西站、各乡镇镇区范围内开展人居环境整治。
整治,是一场艰苦的攻坚战。
“县农贸市场是最大的硬骨头。”该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小小的农贸市场,几十年来累积了700多处违建,已成为交通堵点、脏乱差集合点和居民痛点。
因为涉及上百家商户切身利益,脏乱差问题多年悬而未决。
“起初,没有一家主动拆。”该县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坦言,有说情的,有抖狠的,更多的是观望。
县委县政府决心已定: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但不能蛮干。120余名城管执法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挨家挨户上门宣传。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9天,违建全部拆除。该县又投入300余万元修复市场内外的管网、线路和摊位,建起200多个临时摊点,供自产自销的菜农免费使用。
以人为本,打造宜居公共空间
初到红安,记者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不大的县城,机动车过桥要分单双号。
对此,该县交管部门颇为无奈,倒水河穿城而过,往来两岸必须靠桥,随着机动车增多,原有一桥、二桥的双向两车道无法满足正常通行,“去年春节,短短一两百米的桥面,要走一个多小时”。
“堵车,除了车辆增多,还与停车位不足、车辆无序停放有关。”该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一个传统老县城,缺乏公共空间是城市发育的短板。
民主街是红安县城老商业街,路窄店多,日均客流量数万人次、车流量则超5000辆。
过去,附近没有停车场,车辆乱停,加剧拥堵。像民主街这样的老旧街区,红安城区还有不少。
从破解“停车难”起,该县加快打造公共空间,首批建起大小停车场10余个,增加车位近3000个。更让有车一族惊喜的是,停车场3个月内不收费,今后停车2小时以内也不收费。
“停车场,随时上报、随时建设,不受数量限制。”该县常务副县长、宣传部长郭金城说。
数量不设限的,还有菜场。
“只要社区有空地,政府就出资建。”该县城管执法局负责人表示,建设社区小菜场,引导摊贩到场内,既避免占道经营,也方便了居民,“对自产自销的农民,小菜场不收摊位费;对菜贩前3个月不收费。”
红安将投入3亿元,分三期完成城区人居环境整治。“没有大拆大建,全部是‘微改造’。”郭金城一一道来,一期投入1亿元,解决城区道路刷黑、管线入地;二期、三期各投入1亿元,重在补齐公共设施的短板。
担责解难,见证初心使命
一块人行道站石砌多高?城区亮化方案选哪个?
你或许想像不到,这些过去政府拍板的事,现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提意见、出主意。“咚——咚——”9月12日,记者在红安县城采访,马路上的施工声此起彼伏。工人正在给人行道辟出一道斜坡,方便电动车推上人行道停放。“别看事小,却直接关系居民生活。”该县“三城同创”总指挥部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站石太高,力气小的女同志,电动车可能推不上去;太低,不守规矩的机动车可能乘机停上人行道。
民生实事,映照为民初心。
邮政报亭经过20多年风吹雨淋,早已破败不堪,被列入拆除范围。多个贫困户、残疾人靠此维持生计,未来如何生存?该县决定,新建11个报亭,不仅免收租金,还每月补贴500元,解决了困难群众的后顾之忧。
黄冈市委常委、红安县委书记余学武表示,城市的核心在人,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城市管理和服务状况是重要评判标准。
为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该县要求,机关单位、党员干部像包保扶贫村一样,包保环境卫生片区,把片区作为联系群众、开展支部活动的阵地,建强基层党组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兵 江卉 通讯员 毛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