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黄石新闻

浙商接二连三深耕阳新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31日21:03 来源: 黄石日报

黄石日报记者 田城  通讯员 柯贤宋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在阳新广袤的农村,有一支地域特色鲜明的投资客——浙商,活跃在这片红土地上“淘金”。他们充分展现了其一贯的“敢为天下先”“勤劳肯干”“持久坚韧”和“抱团取暖”的创业精神,将荒山闲田化为“聚宝盆”,让石头缝里长出了“金蛋蛋”,初步耕耘出现代大农业的雏形。

5月28日,清晨6点05分,木港镇老中学旧址一片闹腾,运送新鲜蚕茧的电动三轮车排起了长龙。

太平村养蚕养殖户谈新英起了个大早,来到这里时才发现还是晚了。

当天是阳新茧丝绸有限公司今年第一次开秤收茧。该公司总经理陈淑芬欣喜地发现,今年来的养殖户比去年大为增加,真是个好兆头!

一边蚕茧过秤,一边点钞机一刻不停地“数钱”,桌面上的百元大钞依然堆积如小山。

46.6公斤,2147.2元。拿到报酬,谈新英喜不自禁:这才10多天功夫,就挣了这么多,养蚕的确不错。

一上午时间,库房里堆满了雪白的蚕茧,等候烘干。

从2017年开始,木港镇提出“一人一亩桑,脱贫奔小康”,在全镇26个村推广,打造百亩以上示范基地30个,“村村栽桑树、户户建蚕房、人人学蚕技”。

截至2018年底,全镇桑园面积达到1万亩,当年生产鲜茧6.5万斤,蚕农增收160万元,带动贫困户1266户,户均增收1260元。

因为不遗余力推广桑蚕产业,木港镇党委书记石峰还“喜获”一个外号——“蚕书记”。

“蚕书记”算了一笔账:木港正谋划建设“蚕桑小镇”,每年新增桑园面积5000亩以上,力争3年内将桑园面积扩大至5万亩,实现年产蚕茧3000吨以上。按市场保护价23元一斤来算,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姜西方是阳新茧丝绸公司技术顾问,浙江淳安县人。在老家,他干过行政,当过企业老总,是资深的桑蚕养殖专家。

“淳安县有两片金叶子,如今都飘到了阳新。一片叶子是茶叶,另一片叶子就是桑叶。”姜西方说,过去淳安很穷很苦,正是依托桑茶产业,淳安县富裕了起来。桑茶产业的成熟,近年来直接把淳安县的土地租赁价格推到800到1200元一亩,人工费推到500元一天。

正是地价和人工昂贵,嗅觉灵敏的浙商将桑茶带到了阳新,跑马圈地,投入巨量资金发展产业。

很多阳新人不知道的是,在三溪镇紫荆山脉芦林荡山顶,一个年产值上亿元的白茶产业正悄然生长。 

来自浙江省湖州市的吴必州是一位老茶人。因为老家早就没地种茶,他跟几个老乡来到阳新寻找种茶基地,最终落户三溪镇田西村,一期开发2000亩山地。别小看只有2000亩,种茶、建厂,投入将超过6000万元。按他的设想,将来的田西村要形成产值过亿元的白茶种植销售集散地,在整个华中地区都将排在前列。

马君伟是浙江缙云县人。这几年,他在洋港镇种植花菇出了名,也尝到了花菇产业带来的甜头。

“阳新的现代大农业还处于发展的最初阶段,土地广阔而便宜,劳动力成本较低,气候条件好,政策优渥,发展大农业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素。”马君伟如是说。

在阳新发展好,他叫来了在老家做生意的施旺升,两人抱团,合伙在洋港镇发展万亩茭白和万亩毛芋。

目前,试种的800亩,长势甚至好于浙江,这给两个投资客无穷的信心。

洋港镇政府工作人员夏启文是两个基地生根发芽的见证人。“浙江商人真能吃苦!”他感叹。前段时间施旺升的脚骨折了,还拄着双拐天天到基地看茭白长势,“如果阳新也有这样一批有投资眼光、敢于冒险和不怕吃苦的梦想家和实干家就好了!”

在龙港镇界首村,75岁的浙江商人徐忠林老爷子天天在地里干活,起得比当地农民早,干活干到天黑才回家。在山上,他带着全家人投资了上亿元,与当地村民开发了6000多亩果园。

今年,仅黄桃的产量将突破40万斤,明后几年,其产能还将倍增。

“从2013年中央鼓励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流转,到2018年中央提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6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对于充分解放思想,发展现代大农业的政策趋向愈发明晰化,具体化。”徐忠林坚定地认为,农村大舞台,大有可为。

如今,跟大多数浙商一样,他依然在寻求老家朋友的融资,呼朋引伴,赴阳新这片创业热土,共同经营好这份前景光明的绿色产业。

【责任编辑:吕鉴蕾】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