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10日,省社科联组织“社科专家咨询团市县行”活动,以“坚持以高质量发展引领转型发展,发挥黄石在鄂东转型示范区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为题,来黄石调研,看传统产业、看营商环境、看产业布局,感受黄石转型发展的澎湃动力。
看传统产业:“老树”技改发“新芽”
“湖北省社会科学专家咨询团市县行活动”是省社科联创办的面向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型决策咨询活动。
走进宝钢股份黄石涂镀板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由机器人担当运输主力的运输车,在车间来来回回。机器人运输的,正是该公司最畅销的一款涂镀板。
“克服了技术问题后,我们的产品根本不愁销路。同一类型的涂镀板成品,每吨价格比市场价平均要高约1000元。”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通过新的技改,该公司的各类涂镀板,不管是质量还是技术,在全国已达到顶尖水平。
靠技改、靠创新,立足钢铁、铜、铝、水泥等传统支柱产业实际,我市先后投入800多亿元,实施技改项目400多个,一批传统企业实现了“老树发新芽”。大冶有色40万吨电解铜、新冶钢三大技改升级工程、宝钢120万吨薄板、华新百年复兴基地等重点技改项目有序推进。
通过技改,新冶钢过去1万元一吨的特钢,现在能卖到200万元一吨;曾经做门窗的铝型材企业,现在做发动机,开启了“二次创业”。
当传统动能遇到瓶颈,黄石新动能又在哪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区域经济与投资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邓宏兵教授认为,寻找新动能在于不断地创新并掌握核心竞争力。他说,黄石的传统产业要在增长中调整、在发展中转型,在优势中寻找新的增长点,不断加快现有传统产业资源的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打造出具有黄石特色的“拳头”产品。
看营商环境:项目建设“加速度”
在开发区·铁山区天玑智谷产业园产品展示厅,仿佛置身“屏”的世界,一批黑科技令人眼花缭乱。而就在一年前,这个展厅还是一片空地。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天玑智谷总经理赵瑞云说:“项目签约后,基建和办证同时进行。先建后验模式,让企业吃下了定心丸。”
数据显示,2019年1月—5月,我市新开工重点项目108个,同比增长25.6%。为推进项目建设,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先建后验”“三十七证合一”“证照分离”、招投标“评定分离”等改革,“智慧黄石”政务平台上线运行;坚决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减轻负担12亿元以上,一大批项目跑出建设“加速度”。
湖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院副院长聂亚珍最关注营商环境。她说,打造公平的营商环境,就要把进入市场的“门”越开越大,破除限制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各类壁垒。在服务企业过程中,政府部门不能盯大放小,要多为中小企业入驻提供宽松条件,完善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形成一条为龙头企业配套服务的系列产业集群,鼓励配套产业领域的中小企业推进专业化、规模化改造。
看产业布局:铁水联运“通江海”
10日上午,黄石新港国际集装箱码头的一个泊位,一批电煤经过铁路运输后,在黄石新港与棋盘洲综合站场实现无缝对接。这条刚建成的运输走廊,是长江中游第一条公铁水多式联运示范线路。它的建成,实现了黄石新港货物近洋直航、江海直达。
公铁水多式联运只是黄石市主动对接湖北“一芯两带三区”中的长江经济带、鄂东转型发展示范区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黄石市不断优化产业区域布局,聚焦开发区·铁山区、大冶湖高新区、黄石新港和临空经济区四大主战场,以临江临空发展推动全域发展。目前,我市已成为全国第二大特钢生产基地、最大的模具钢生产基地、最大的高精度铜板带箔生产基地、最大的保健酒生产基地、中部地区最大的新型铝型材生产基地。
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李光教授说,当前正在规划建设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要抓住风口,充分发挥在鄂东转型示范区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找准产业布局定位,努力形成“光谷大走廊,直达黄石港”的产业大延伸发展格局。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说,高质量发展关键在创新驱动,在绿色发展。在光谷东扩的大趋势下,黄石要做好对接和配套,打造产业集群,围绕创新驱动作文章。要利用生态资源,以创新的思路举措抓好湿地、湖泊的开发与保护,为经济转型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黄石日报记者 石教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