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简述
荆楚网客户端—荆楚网消息(记者 郭金富)几天前,一则名为《教育部将明确教师不得通过微信和QQ布置作业》的信息开始热传。该文中提到,“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提出《关于停止小学老师用手机微信和QQ对学生及家长布置和提交作业的提案》。”查询发现,文中提到的“提案答复”确有其事,相关函件在教育部官网上公开可查。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近日发布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2884号(教育类271号)提案答复的函。函件指出,下一步,将明确教师不得通过手机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业,将批改作业的任务交给家长。避免出现“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等现象。
但是,函件回复日期为2018年10月11日,在去年12月29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的“减负30条”中,只明确了不得让家长批改作业,并无禁止微信和QQ布置作业的相关表述。为此,楚天都市报向教育部发函求证。2月20日,教育部新闻办工作人员回复:目前无此规定,相关问题正在研究,会综合考虑。
舆论观点
1、年年减负但感受不佳。网友“LIMY_”说:我上小学的时候就说要减负了,这一转眼过去了20年,都不知减哪儿去了。正如这位网友所言,减负的口号已经喊了多年,但社会各界对此的实际感受却不满意。一位家长表示:我们既要忙工作,还要帮孩子忙作业,学校该干的事都让家长干了,那还要学校干嘛?
2、减负不能“一刀切”。有评论称,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便利,教育行业也应该是受益者。网友“Krh”表示:老师微信QQ布置作业,方便家长和学校联合监督娃娃学习,是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快速有效办事!网友“吃吃喝喝就好了”表示担忧:不在群里布置作业,有的小孩根本不把作业抄完整,家长还以为没有作业了。
3、减负不能只针对家长学生。有舆论认为,教育减负问题,虽然常常指的是家长学生群体,但学校和老师所承担的重量同样不容忽视。一位老师留言:“能给教师减负吗?除了上课批作业出卷子管理班级等老师应做的事外,其余时间还需完成各项报表,看各种视频,做app任务,负担也十分繁重。”
分析师点评
教育减负一直都是社会的热门话题,且存在周期性反复的倾向,尤其是在开学季和放假季,此类话题便会成为网络舆论的焦点。但近几年舆论场对于教育减负的风向已从单纯的为学生减负转向了多方位,呼吁为家长、教师减负的声浪也已经成为一道强音。
政协委员提出《关于停止小学老师用手机微信和QQ对学生及家长布置和提交作业的提案》和教育部对此答复的函件,之所以能引发各界舆论的频繁参与,主要在于衍生了诸多议题,包括如何为教师群体减负、学生减负给家长带来的担忧、家长该如何参与孩子的教育以及互联网如何更好地运用在教育行业等。网络议题越多,代表了舆情事件热度越高,因为这给予了网民更多的讨论空间和不同观点的争议。
此前流传着一种说法:“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令许多家长都亢奋了起来,各类兴趣班、补习班成为了孩子们的家常便饭,应试教育观念挥之不去与此有一定的关系。近几年,有许多媒体和专家对这句话有了新的看法,称其是“伤害中国孩子最大的一句话”。
教育减负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潜在的对立关系,所以网民在该舆情事件的情绪表达中十分矛盾,即希望教育减负,又希望成绩好。如此一来,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相关部门和学校出台了减负举措,但家长却可能会在其他方面为孩子增负,一进一出,导致了社会各界对于教育减负的感受不佳。
从新闻报道和网络舆论分析,教育减负是一个涉及多方群体诉求的问题。教育减负可尝试先从改变社会公众的观念出发,倘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不能根除或弱化,减负工作难开展将会持续下去。网络舆论的诸多观点都有其先入为主的诉求表达,在各方没有达成基本共识前,对此的争议也将会继续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