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荆州新闻

“荆门南极科考第一人”李鑫裹挟着南极的风雪归来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10日11:24 来源: 荆门新闻网

在美丽的极光中,李鑫认真工作。

“我最亲爱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

2018年12月12日,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19名越冬队员在堆满雪的南极中山站的一个山坡上合唱了一首《我和我的祖国》,录制了最后一个视频,以这种方式向南极告别。

在合唱的队伍中,有名唱得热泪盈眶的青年,他叫李鑫,来自荆门市气象局,35岁,作为“南极科考荆门第一人”,他在这里度过了348个日日夜夜:“南极的团队合作、拼搏精神让人受益匪浅。南极的极光、星空令人心动,难以忘怀。”

今年元旦期间,李鑫回到荆门,日前向记者讲述了他在南极的难忘时光。

外出工作 腰里要系根绳子

李鑫2008年在荆门市气象局工作至今,一直奋战在业务一线,主持并参加过多项气象建设项目,有丰富的野外科考经验,是行业技术能手。2017年10月,在单位的支持下,历经了两次严格选拔,经过黑龙江亚布力的严格训练,李鑫如愿以偿成为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越冬队员。

2017年11月8日,李鑫一行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出发,前往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从上船的那刻起,李鑫就担起了气象服务和气象观测工作,到达罗斯海西岸后,李鑫又参与了新建的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的自动气象站安装、维护等工作,为期10天。2017年12月31日,李鑫一行抵达南极中山站,第二天就投入了工作。

李鑫在南极中山站的主要工作是在野外开展气象观测、站区气象服务,对气象探测设备进行维护,协助队友开展海冰观测、大气成分观测等科研任务。他每天定时出门工作4次以上,每次约1个小时。回到办公室后,就开始整理数据,并每天在北京时间2点、8点、14点、20点将野外采集的数据报送到世界气象组织,供全球交换。此外,根据站长安排,他还要协助后勤岗位开展站区建设、维护等系列工作。

在那里没有节假日,不管天气多么恶劣,每天的工作都得按时完成。

“狂风把白雪吹得漫天飞舞,根本看不到路,人也被吹得东倒西歪,在这样的天气到野外作业,需要两人同行,一根长绳子拴在两人的腰间,以免其中一人被风吹走。”李鑫说。

李鑫在户外工作时间最长的一次是3个小时,那次气象站的线路被狂风刮断,需要及时维修。干活时,戴手套不方便,李鑫就把手套取了下来,干一会儿活,就把手揣在怀里暖一下,即使这样,双手还是不一会儿就被冻僵了。风大雪急,他在荆门1个小时能干完的活,在那里干了3个小时。干完活后,他和2名队友几乎冻成了冰棍,眉间、嘴唇上全是冰花。

亲吻南极冰山 嘴巴居然被粘住

李鑫到达南极中山站时正值当地的夏季,最高温度只有六七摄氏度。空气寒冷干燥、紫外线强,出门要擦防晒霜,戴面罩,尽管这样,没过多久,一个个还是被晒得黝黑,李鑫还被晒得脱了一层皮。

南极堪称世界上冰雪量最多、气候最寒冷、暴风雪最强烈的地方,最低气温是零下四十多摄氏度。让李鑫真正体会到这里的寒冷是一次亲吻冰山的经历。来到南极,李鑫对一切充满好奇,那晶莹透亮的冰山让他格外喜欢,有一次,他忍不住亲了一下冰山,结果嘴巴都被冻在了冰山上,他使劲挣脱,嘴唇被生生地扯掉了一层皮。

李鑫亲吻冰山嘴巴被粘住

李鑫在维修风传感器

李鑫在野外采集雪样

李鑫在野外采集风数据

冰裂隙与白化天 要机智躲过

每次出门,最危险的事情之一是遇到冰裂隙,表面看着完好的冰,因受潮汐运动的影响,下面很可能有裂缝,车行在上面很容易裂开,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后果不堪设想。有一次,李鑫一行人开车外出,突然陷入冰裂隙,见情况危急,他们赶紧跳车,调来拖车及时将该车拖了出来,避免了不良后果。

在室外最怕遇到的还有白化天。由于南极大陆地表95%被白色的冰雪覆盖,而大风雪又会令天空一片雪白,产生了令人闻之色变的白化天,此时,眼前只剩下一片白色,让人失去方向感。有一次,他们开车进行野外作业时,经验丰富的领队远远看到白茫茫的一片,知道白化天来了,急忙指挥司机将车开到一处岩体下,在背靠雪山之处躲了两三个小时,直到白化天慢慢消失,他们才继续前行。

孤独与极夜 需积极应对

在这里,除了极寒天气,科考队员们还要面临极夜的心理考验。南极中山站从5月底进入极夜时期,12点,天才开始蒙蒙亮,13点已完全黑暗。在长达50多天的极夜里,南极中山站要经历多次持续好几天的雪暴。但他们还要照常工作,外出要带上手电照明。

一进入极夜,失眠就开始折磨大家,不少人生物钟紊乱、作息失控,接着会出现便秘、厌食等消化系统问题。除了生理不适,心理不适也很常见,容易产生焦虑、烦躁等情绪。

李鑫也不例外。面对失眠他靠回忆打发时光,家人的一个电话,单位领导和同事的一个问候,都是支撑他度过不眠之夜的法宝。有时,他会爬上站内的一个山头,眺望家的方向,静静地思念亲人和同事,尽情释放情绪后,再慢慢入睡。有时,他会静静地欣赏或者拍摄流光溢彩的极光和灿烂星光,调节心情。

此外,孤独也是他们必须面对的。2018年1月末度夏队员陆续回国,中山站仅剩19名越冬队员,平常大家都有各自的工作,大多时间都是各忙各的,孤独成了这里的常态,而他们必须面对、战胜这场“孤独之战”。除了自我调节外,中山站每年会举行一系列娱乐活动,羽毛球比赛、投篮比赛、乒乓球比赛等,丰富大家的生活。李鑫因为从小爱打乒乓球,在赛场上拿到了不少奖项。

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19名越冬队员在中山站

生活现代化 恒温的室内宽敞明亮

在中山站,大家的生活条件已经现代化,越冬和度夏队员有各自的宿舍楼,越冬队员因为人数少,每人有单独的房间。越冬宿舍楼通过发电机余热供暖,室温保持在22℃,让科考队员十分惬意。

科考队员们日常工作的地方是综合楼,温暖明亮。楼内餐厅、健身房、篮球场、医务室一应俱全,还有种植蔬菜的温室。他们的吃穿用度则由“雪龙号”一年一次运输补给,所以生活不用愁。

中山站还可以上网、打电话、看电视,与外界的交流也相当方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思乡之情。

队友情最动人 协同合作暖人心

恶劣天气外出工作,需要团队协作。“也许有些队员不能从技术上给你帮什么忙,但他们哪怕帮你递个工具,帮你挡下风,为你加油鼓劲,在恶劣环境中,都显得特别珍贵。”李鑫说。

在工作中相互协作,在生活中相互帮助,有好东西一起分享,有困难一起解决。队友情,成了这里最动人的音符。

中山站区的地面大都是岩石,特别硬,覆盖雪的地方又特别滑,一不留神就会崴脚、摔伤。有名队友在一次外出作业时摔伤了腿,卧床养伤的日子,队员们轮流精心照顾,直至队友三个月后完全康复。

节日庆祝与邻站考察 是最热闹的时光

每逢重大节日,李鑫和队友就会庆祝一番,例如国庆节,他们会一起升国旗、唱国歌;除夕,大家一起看联欢晚会,一起守夜;队员的生日,厨师会做生日蛋糕、加菜,大家聚在一起庆祝;6月21日仲冬节——南极洲最重大的节日,他们会敲锣打鼓地庆祝,因为这个节一过,南极的极夜会渐渐消失,光明就在眼前。

和中山站相邻的还有俄罗斯科考站和印度科考站,有时他们会进行站与站之间的参观交流,大家在一起交流技术,互尝异域美食,是生活中难得的热闹时光。

此外,附近的生物邻居——可爱的企鹅、憨态可掬的海豹,也给他们的生活增加了乐趣,哪怕远远观看,远远合影,都让他们感到十分美好。

如今,李鑫回到荆门已经近10天,每当回想起在南极的日子,他的心情仍久久不能平静:“极地科考是一代人的热血情怀,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再去…… ”

(图由李鑫提供)

李鑫在中山站留影,一只贼鸥闯入镜头。

绚丽极光让人陶醉

冰山上升起了红月亮

知识链接:

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与中山站

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由80余家单位334人组成,实施罗斯海西岸我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建设的前期工作,以及国家南极观/监测网建设、海洋环境保护调查、站区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越冬队员19名,其中科研队员7名。

我国对南极进行科学考察已有30多年。1984年,中国首支南极科考队抵达南极洲,对南极进行探秘,之后我国在南极建立了长城、中山、泰山、昆仑4个科考站,其中长城站和中山站是常年考察站,泰山站和昆仑站是季节性考察站。

中山站建成于1989年,位于南极大陆沿海,一年中极昼有54天,极夜58天,极大风速每秒超过50米,相当于15级大风,最低温度-45℃,每年有130多天伴随着8级以上的大风。因此每次出门,帽子、墨镜、手套是必带的,如果碰到暴风雪就得全副武装,戴上帽子、风镜、面罩,穿上御寒防风连身服。

极光和星空最美丽

南极的美,美在冰清玉洁的冰山、浓墨重彩的霞光、千变万化的云朵和五彩斑斓的极光,每一个场景都可以用如诗如画来形容。最让人震撼的是绚烂极光和星空交相辉映的美景。

极光是发生在地球高磁纬地区的一种大规模放电现象。由于中山站特殊的地理位置,一天穿越两次极光带,是世界上进行极光观测的最佳场所之一。那在天幕上流动的绿光,时而变成一条龙,时而舞成一朵花,光带交错,再加上满天繁星点缀,就像以天为幕在开一场盛大的演唱会,让人叹为观止。

企鹅和海豹最可爱

中山站最可爱的邻居是企鹅和海豹,以及贼鸥等海鸟。企鹅成群结队地生活在冰川雪地里,有时黑压压地一大片在那里踱步、晒太阳,一家三口在一起亲密地耳语。有时又排成一列从中山站摇摇摆摆地走过,像在视察他们的工作。它们走起路来头一点一点的,仿佛在说:不错,不错,你们的工作干得不错!

海豹喜欢栖息在站区附近的浮冰上,经常是海豹妈妈快生产了,就来到冰面,待生产后,妈妈就为宝宝捕食、喂食,和宝宝一起晒太阳,那温馨的场景常常让人感动。

按照南极相关公约,人和动物、鸟类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影响它们的生活。另外,要尽力保持那里的原生态,所产生的垃圾都要带回国内。正因为大家都严格地遵循着南极公约,现在中山站还如初建时那样保持着完好的原生态。(记者 郭玉红 通讯员 李婧)

【纠错】编辑:卢静靓

Copyright © 2001-2019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网站地图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