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
通讯员 邓年武、朱素芳
武汉市江汉区唐家墩街西桥社区,地处老城区内,是一个典型的混合型大社区,辖区面积不过0.68平方公里,7个小区无物业管理,平房区占辖区面积的五分之一,常住人口却达3895户12773人。
前些年,社区脏乱不堪,逢雨必淹,道路泥泞,盗窃频发,居民之间人情冷漠。曾有居民对亲友愧叹,“唉,住在这样的小区,看得不舒服,住得也没面子。”
怨天尤人没得用,“面子”要还得靠自已挣。
这些年,西桥社区居委会和全体居民,咬定“和谐西桥、平安西桥、富裕西桥、文明西桥”目标,通过“社区搭台、能人牵头、居民唱戏”来合力同创,换来一个平安和谐大家园,让人们在这里住得安心、舒心起来:居民自助物业服务全覆盖;治安防控体系全天候;重点人员情绪稳定;流动人口乐当社区新居民。
社区环境大变样,多个省市级荣誉称号,也纷至沓来:湖北省文明社区、湖北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武汉市和谐建设示范社区、武汉市市容环境长效管理优胜社区、武汉市社区治保群防工作先进集体、武汉市十佳社区志愿者服务品牌,等等。
西桥社区自发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创新之举,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其成功经验被人们称之为“西桥模式”,并得到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物业协会等单位领导肯定。
“西桥模式”之一:推行居民自助式物业服务,巧解老城区居民小区无物业管理难题
老城区的居民小院落,一直没有物业管理;一些近年开发的小楼盘,因经营亏本,物业公司纷纷撤走,居民生活环境差强人意,成为一个城市管理难题。
在西桥社区,恒发新村是一家地产公司开发的一处小型楼盘,一直到2004年初,房子陆陆续续才卖完,住进200多家住户。此前,由开发商自有物业公司管理,小区环境勉强过得去。
房子一卖完,一直在做亏本生意的物业公司,赶紧闪人了。不到一、二个月,小区内生活垃圾成堆,粪便四处漫溢,车辆乱停乱放,小偷乱窜,居民生活深受其扰。
居民向社区反映困难,请求解决。社区多方联系,请来“好管家”物业公司。
恒发新村“麻雀虽小”, 物业公司在这里的管理班子配备还得“肝胆俱全”。微型小区的物业管理成本太大,“好管家”亏了一年,也撤了。
恒发新村成了“烫手山芋”,再没正规物业公司愿意接手。
50多岁的住户胡红军自告奋勇,找到社区,提出来由他牵头,住户自己来做物业管理。他开出的条件是,每家每月只出10元物业管理费,小区的保洁、治安、绿化维护等,由他和小区另外3名下岗失业人员组成的居民物业互助组包干。
社区决定让他试一试。胡红军自掏5000元,清运垃圾,搭盖停车棚,整修小区院落,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再派人日夜值守院落大门,小区偷盗现象基本杜绝,加上向每家所收的物业费也不贵,居民们反映不错,纷纷到社区为互助组“请功”。
2008年2月,社区所辖、住有306户人家的景桥花园,物业公司也因亏本撤出。
此时,除了恒发新村有居民互助物业管理外,由于房屋产权性质复杂、居民收入偏低等原因,老城区物业管理存在一系列实际问题。西桥社区辖区多个小区,大多处于无物业管理的窘境。
社区居委会一班人商量,长效解决老城区居民小区物业管理问题,既需引入物业管理,还得正视大多居民缺乏物业服务消费意识的现状,得引导他们逐步自愿接受质优价廉的自助式物业服务。
于是决定,由社区成立自助物业服务站,从景桥花园开始,在辖区逐步推行恒发新村居民自助式物业服务的做法,将并自助物业服务覆盖全社区。
首先社区争取到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区建设局、区园林局、区水务局和市路灯分局等职能部门的支持,通过疏通小区地下管网,修建道路,硬化路面,安装路灯,绿化环境,修建值班室和自行车棚等先期投入,让景桥小区居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随后,“问计于民”。社区印发告居民书,由社区工作人员、门栋长、党员居民,一户户上门,宣传自助式物业管理,听取景桥小区居民意见,争取到绝大多数的支持。
2008年6月,西桥社区组建社区自助物业服务站,家住西桥社区的21名下岗职工成为首批服务人员,新“管家”正式进入景桥小区开展自助式物业管理服务。
社区、居民、自助站,三方“讨价还价”,定下物业费标准:大套每户每月20元,中套每户每月15元,小套每户每月10元。
不久,自助物业服务推行、覆盖到无线电厂宿舍等其他5个小区。
西桥社区随即成立理事会、监事会,使小区物业领导、执行和监督“三权分离”,确保了自助站的公益性、公信力。辖区居民物业费缴纳率高达98%以上。
“西桥模式”之二:构建群防群治网络,破解老旧城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难题
3月4日凌辱4时,西桥社区治安监控室,值班人员通过监控探头发现,三眼桥北路37号一单元门前,有2个黑影晃过,形迹极为可疑。
迅速通知王明德等4名正在社区夜班巡逻的安保队员,赶到现场进行盘查,发现2名可疑人员身藏作案工具,就近查看,发现一处住户的防盗门已被他们撬开,当即将犯罪嫌疑人扭送派出所。
被惊醒的住户事后一查点,家中财物无一损失,激动得拉着安保队员的手,连连称谢,“要是在过去,家被小偷搬空了,我们也不见得晓得!”
而这显露出的,只是西桥社区群防群治网络发挥出的一点点“威力”。
西桥社区出租户多,商业网点多,流动人口多,治安环境恶劣,前些年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
居民李景清反映,1998年至2007年,其所在门栋被盗自行车80辆,自己一家就先后被盗26辆自行车。
创建“平安社区”,不能只挂在口头。
西桥社区居委会全方位构建社区治安防控网络,着力打造“平安西桥”:
——营造人人参与氛围。社区设置宣传栏、悬挂横幅,展览法制宣传图片,发放宣传单,利用市民课堂进行法制讲座、禁毒教育,举办“法律进社区”、“以案说法”、 “送法到户”等系列活动,增强社区居民守法用法和维护社会治安的自觉性,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平安创建工作,自觉做到“治安巡逻走一走,来了生人查一查,邻里不和劝一劝,自家子女管一管,解教人员帮一帮”,共同参与创造和谐、安定的社区环境。
——形成打、防、控治安联防体系。成立社区、公安、物业等11人组成的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形成社区民警、物业小区保安、流动人口协管员、义务巡逻队员、治安志愿者五位一体的打、防、控治安联防体系,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凝聚成为一股强大的治安合力。
——实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络管理。科学合理地将社区划分为四个片,采取社区群干包片,管段民警包段,社区成员代表包组,门栋长包户的方式,实行了综治网络全覆盖。分别组建一支18人的低保公益巡逻队和53人的党员治安志愿者义务巡逻队。巡逻员佩戴袖章每天坚持轮流巡防8小时,每月不定期集中巡逻达15次以上。
据了解,社区自治安巡逻队组建至今,共参与治安巡逻3000余人次,盘查可疑人员637人次,制止违法犯罪31起,抓获违法犯罪人员21人,追缴赃物23件,排除安全隐患80次,调解纠纷49次,协破案件12起,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3万余元。
“社区无贼”,治安防控的“篱笆”扎紧、扎牢,让犯罪分子望而却步。西桥社区发案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居民群众的安全感不断得到增强。
“西桥模式”之三:坚持真心关爱帮扶,智解重点帮扶人员的社会管理难题
地处汉口闹市的西桥社区,目前有涉军重点群体9人、下乡返城群体10户、拆迁重点群体15户、涉法涉诉群体3人、刑释解教人员21人、法轮功习练者5人,排查掌控难度一直很大。
他们也许在别人的眼里,大都可能会被认作为“刁民”,但在西桥社区工作人员的眼里,他们既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但更是需要给予真心帮扶的重点对象。
社区居委会书记董守芝介绍,在稳定重点帮扶对象情绪上,社区做到“亲情关怀日常化、真心沟通经常化”,在解决他们困难时,社区做到“帮困解难及时化”,通过努力,将重点帮扶对象稳定在社区、将大量不安定因素化解在萌发状态。
下乡返城人员曾先梅,返城后租住在西桥社区,靠低保金维持生活,为了解决个人和家庭的困难,反复到市、区上访,是一个有名的上访专业户。
上访时,曾先梅有些不讲道理,有时确实让人有点反感。但社区从没有放弃对她一家的真心关爱,一直在用真情温暖、感化她。前年,她二女儿身患癌症,社区很关心,还送去钱和物。其去世后,又帮其非婚生女儿办理市内户口和申办低保。后来,社区还帮曾先梅找到一份看守公厕的工作,解决了她的住房问题,又为她增加了收入。
现在,曾先梅不但再也不到市、区上访了,还担任社区信息员,经常及时向社区、街道通报下乡返城人员的动态。
心理疏导重点对象,积怨得到化解,他们的心思也扑在了和谐社区的创建上。社区内有位军转人员,夫妇二个都是团级干部,大裁军时双双转业到地方企业,儿女也相继安排在本单位,随着企业的改制,夫妇先后退休,儿女也相继下岗失业,极大的收入反差,导致他想不通,多次进京赴省、市上访。
社区领导经常上门慰问,与他促膝谈心,请他参加“和谐社区大家谈”演讲会等活动。
参加社区的活动多了,他心里的压抑也得到释放,还积极配合社区,担任了居民组长,还主动请缨为社区讲党课,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一心为建设和谐社区奔忙。
倾情帮教,真情唤得浪子把头回。社区充分发挥社区“两老”的作用,聘请老党员、老干部为社区帮教志愿者,主动与“两劳” 刑释人员结成对子,签订帮教合同,每月不定期地上门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工作生活情况。
每逢节假日,社区还对辖区内生活困难的“两劳” 刑释人员走访、关心。几年来,社区先后走访“两劳” 刑释人员、在押人员家属40余次,给他们送去价值累计达3200多元的米、面、油等生活用品。
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对“两劳” 刑释人员进行扶助。协调民政、教育、劳动等部门,为4名“两劳” 刑释人员办理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1名“两劳”刑释人员子女就学提供1000元的就学援助,为4名“两劳”刑满释放人员重新找到了工作。
为了拯救边缘青少年,避免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社区成立“特管组”,设立“爱心妈妈工作室”,开展爱心结对帮扶,定期对他们进行法制、公民道德规范、远离毒品、反对邪教、崇尚科学等教育。及时为生活困难的青少年购买学习和生活用品,用医生对待病人,家长对待子女,老师对待学生般的方式去感化他们,使他们感受到来自社区母亲般的关怀,自觉与过去告别,重新找到生活的航标。
几年来,社区共帮扶边缘青少年23人,其中有3名考上了省级重点院校。
“西桥模式”之四:视外来人员为社区“新居民”,化解城市流动人口管理难题
西桥社区有出租户863户,流动人口2681人,原有老居民和外来新居民组成了一个社区“大家庭”。
“情系新居民,关爱在西桥”。 在西桥社区,农民工等外来人员,被视作为“新居民”,与这里的城里人一样,享受“同管理、同服务、同关爱、同学习、同劳动”的“五同”待遇。
推选区人大代表、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各职能部门满意度测评等大小事务,西桥社区均邀请农民工代表参加,听取他们的意见。
社区每月举办的子女教育、心理咨询、健康养生等讲座,农民工均可免费旁听。
社区“爱心助困捐赠站”募集的善款物资,同样送到特困农民工和特困城市居民的家中。
欢迎居住在辖区的外来务工人员党员和辖区单位党员参加社区党委选举,西桥社区更是在武汉市 “首开先河”。
去年7月27日,西桥社区党委换届选举,在社区居住3年的湖北云梦籍外来务工人员万江南,成功当选为社区党委成员,并成为武汉首个参加社区党委换届选举的外来人员。
新居民在武汉生活,各自会面临“小孩上学难、大人务工难、保障落实难”等问题。
河南来汉务工人员刘云霞居住在三眼桥二村。来汉后小孩上学的问题一直没得到解决,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社区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帮她找到三眼桥小学,说服校长接收她小孩子,并免收借读费。
通过社区努力,辖区46名外来孩子就近办理入学手续,在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问题。
将生活困难的外来人员纳为社区长期帮困对象,是西桥社区对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一视同仁的又一举措。山东来汉人员崔景珍,一家三口仅租住在一间十几平方的小房内,生活条件极差。她女儿有病在身,需要她终日在家照顾,靠她爱人一人赚钱养活一家三口,生活艰难异常。
社区得知到她家情况后,将她一家纳入长期帮困对象,社区“爱心助困捐增站”定期为她家送去衣物,逢年过节送去礼品和慰问品,让她一家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客居他乡的落魄不再。
西桥社区在武汉市率先成立新居民互助服务站,还开设“新居民信箱”,每月推出一个主题活动,为新居民提供就业岗位、职业培训、计生咨询等各项服务。
按流出地分成六大片,逐一为他们从老乡中选出有威信、热心公益的同志担任片长和信息员,对新居民进行“贴身”服务和管理。
以前,租住在西桥社区的农民工,只把这儿看成暂住地,对社区各项工作不愿配合,计生专干上门登记信息,他们不想开门;随地乱扔垃圾,社区群干上前予以劝阻,他们掉头就走。
现在,通过真情换真心,外来务工人员纷纷热情地投身到社区大家庭的建设中来,各种“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西桥社区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率竟然高达100%。
移动:
湖北手机报:发送 HBSJB 到 10658000
楚天都市手机报:发送 CTDSB 到 10658000
湖北惠农手机报:发送 HBHN 到 10658365
电信:
湖北早晚报:发送 CZW 到 1065970107
湖北早晚报短信版:发送 88 到 1065970100
天翼健康生活手机报:发送TYJK到1065926858
联通:
联通手机报-湖北日报:发送 HB 到 106558666
联通手机报-楚天都市报:发送 Z 到 106558226
联通手机报-楚天金报:CT 88 到 106597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