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宜昌博物馆提供
三峡晚报讯 记者杨自林 实习生蓝佳林 胡蓉
18日下午,枝江市白洋工业园沙湾路和曹港路市政工程项目部,挖机师傅胡伟在施工时,从地下两米处铲出11件编钟和1件鼎。经文物专家初步鉴定,这些文物为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和煮食器皿,距今已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1件编钟上有铭文和图案,编钟为宜昌首次出土。
宜昌市文化局相关专家称,此次出土文物发现意义十分重大。该地区为何会出现这些文物?对宜昌的历史研究有何影响?文物专家称,今日将到现场进一步考古勘探和发掘,届时将揭开谜底。
宜昌市文化局相关人员还透露,湖北省文物专家将在明日来到现场勘探。
被泥土包裹的编钟。记者郑联学 摄
工地挖出11件编钟
现场位于枝江市白洋工业园沙湾路和曹港路市政工程项目部,是一处排水渠,处在一片平坦的荒草地中间地段,再往南几百米就是长江。记者来到现场时,挖掘机还停在一旁,10多名工人正在沟渠地基旁休息,大家还在议论着18日下午挖出的“宝贝”。
据当时驾驶挖掘机的师傅胡伟介绍,18日下午正在开挖沟渠,挖机在向边上倒泥土时,几个铁疙瘩从土堆上滚了下来。小胡和工友们立即停下手中的活,捡起其中一个呈椭圆形的铁疙瘩。“跟电视上看到的编钟差不多,这东西看起来肯定是文物。”大家将情况报告给工地负责人姜义。姜义来到现场组织大家一找,一共找到10个铁疙瘩。
宜昌当代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姜义立即将情况反映给文物部门,并妥善保管。宜昌市文化局(文物局)局长王永平接到相关情况汇报后,立即安排相关领导到枝江现场驻守。19日上午,文物专家来到现场,称其中一个编钟少了个配件。大家再次在现场翻动泥土,又找到了一个编钟,总共出土11件编钟和1件鼎,这些全被文物专家带走。
编钟属宜昌首次出土
据宜昌博物馆馆长肖承云介绍,宜昌市文物局组织宜昌博物馆考古专家来到现场勘察,另外还发现了若干陶片,并发现一处古代遗址,根据古遗址出土陶片的陶质陶色纹饰分析,该处遗址时代为周代;发现的青铜甬钟形制各异,不属于一套编钟系列,时代推测为春秋战国时期;铜鼎形制为中原风格,时代可能早至西周晚期。
肖承云说,编钟上有楚文化图案,而其中一件带有铭文的编钟非常珍贵。专家正对铭文进行翻译,肯定会解读出当时很多的历史信息。
据宜昌博物馆副馆长李孝配介绍,初步推断为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距今大约3000年左右的历史。11件编钟为打击乐器,1件鼎为煮食器皿。鼎在宜昌早有发掘,但编钟是首次在宜昌发现。李孝配认为,这些编钟的出土,对研究春秋时期宜昌地区的音乐文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宜昌博物馆接到这批文物后,立即安排工作人员进行了表层泥土清洗,至于文物上的锈,要待专业人员进行清洗。目前,这些编钟和鼎已被安放在宜昌博物馆妥善保存。
该处为何会有编钟?
目前,市文物局已报告省文物局,宜昌博物馆已安排考古人员在现场保护和勘探,并已协调开发区和施工单位局部停工,确保文物安全。公安部门已安排保卫力量,加强现场看护。该工程文物保护意见等待省文物局领导和文物专家来宜指导。
记者在现场看到,出土编钟的地方处在一块平原荒草地中间地段,以前此处是庄稼地。该地带为何会出现编钟?文物专家给出了3种猜测。
第一,该地区可能有墓葬或陪葬坑。
第二,该地区可能是当时的祭祀场所,由于发生垮塌,这些文物被埋在了地下;或者当时发生了战争,来不及收走这些东西,之后被埋在了地下。
第三,也有可能是窖藏。文物专家分析,古人也有收藏的爱好,可能会把这些东西当作宝贝埋在了地下,直到今天才被发现。
肖承云说,如果该处是窖藏,就可能是独立的。如果是古遗址或陪葬坑,周边就可能出现大量墓葬。当时发现的沟渠一共长600米,目前还剩450米没有开挖,相关部门已要求施工方停止施工,今日将派遣专家继续挖掘,揭开最终的谜底。
文物专家们表示,这一切都是猜测。但能肯定的是,这次出土的文物,是一次十分重大的发现,极具重大研究价值。
移动:
湖北手机报:发送 HBSJB 到 10658000
楚天都市手机报:发送 CTDSB 到 10658000
湖北惠农手机报:发送 HBHN 到 10658365
电信:
湖北早晚报:发送 CZW 到 1065970107
湖北早晚报短信版:发送 88 到 1065970100
天翼健康生活手机报:发送TYJK到1065926858
联通:
联通手机报-湖北日报:发送 HB 到 106558666
联通手机报-楚天都市报:发送 Z 到 106558226
联通手机报-楚天金报:CT 88 到 106597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