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汉江千里行

更多

[汉江千里行]汉江的水 民族的血

发布时间: 2012-09-27 05:34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过江渡惊见鲶鱼王 解迷津拜问众方家

 

    湖北日报讯 记者刘胜萍 通讯员张弘

    且说且走到荆州,只见波光粼粼,鱼塘处处,你道这一亩鱼塘产值几何?“一年两个生产周期,一个周期亩产5000公斤,一斤鱼9元,一亩塘的产值近20万元。”我等站在沙市区枪杆村德源水产合作社鱼池的堤埂上,说话的人叫袁丹军。正是上回提及的敢花20万元买下一条濒死江鲶的主儿。

    说的是2008年7月12日,在江陵县马家寨江边渡口,袁丹军遇见一艘小渔船船主向路人吆喝“大江鱼、大江鱼”。他近前一看,好家伙,长约1米,重达15公斤,正宗的野生长江大口鲶,惜已遍体鳞伤。

    但见此鱼还有生机,袁丹军激动得结结巴巴:“好多钱?我要了”。“19万。”“好,你别把鱼搞死了,我给你再加1万。”说罢便丢下押金,留同伴守住此鱼,赶到离渡口最近的银行取了20万元现金交给船主。

    观者不免嘀咕,这家伙只怕“发烧”了,袁丹军只呵呵一笑。

    46岁的袁丹军是公安县人氏,13岁便辍学行商。12年前在北京做服装生意,一个偶然机会,转行做起了鱼老板。

    大口鲶是无刺肉嫩上等鱼,但当时的京城没得卖。从鱼米之乡进京的袁丹军看到商机,为一家湖北口味的餐馆免费供货,推荐蒸、煮、烹、烩鲶鱼菜。不多时,吃客盈门,京城大小餐馆刮起鲶鱼风。袁丹军从广东调大口鲶、东北调怀头鲶,数钱数到手抽筋,最多的一天销售近3万公斤,赚20万元。

    销路大开,货源却不尽如人意,袁丹军便想自养自销。2007年5月,带着300万资金,他回到荆州,在紧靠长湖的枪杆村租下100亩池塘,养殖东北怀头鲶。但怀头鲶不服水土,生长慢,效益低。

    一肚子花板眼的袁丹军琢磨,各地鲶鱼特性不同,能不能把它们杂交了?

    也是天公帮忙,机缘巧合,袁丹军遇到了百年难遇的长江鲶鱼王。

    一个连基因染色体是何物都不知道的农民搞杂交育种,多少有点异想天开。这个袁丹军聪明,他找到长江水产研究院、长江大学农学院,求教请专家。2009年,他用东北怀头鲶跟这条长江野生大口鲶杂交繁育出长江中华鲶。

    有了独门秘笈,袁丹军成立了水产合作社,从育苗、养殖到销售,把一条鱼做成了一条产业链。枪杆村党支部书记邢昌焕说,全村1000多亩鱼塘,产值将近2个亿,是全国最大的鲶鱼育苗、养殖、销售中心。袁丹军自建700亩养殖基地,年产值近7000万元,真乃鲶鱼王。

    荆州出人物,离袁丹军不远,也有一人怀揣养殖绝活,但此君却将看家本事公之于众……

    欲知详情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admin)
关键词:汉江千里行;走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