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细说汉江文化

更多

汉剧魅力

发布时间: 2012-09-27 14:32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京剧渊源之争凸显汉江文化辐射力

     对于京剧声腔的产源及促成京剧剧种的形成,多数采用安徽说和湖北说的观点,即乾隆55年徽班进京带去二黄调,道光年间湖北艺人又传去西安调,二者在京同台合流,形成“皮黄”,标志京剧的诞生。

     然而,安康市文艺创作研究室主任文寿却发表了一篇《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的文章,他认为京剧的声腔源自于陕西,陕西二黄戏剧种才是产生京剧的真正母体。此文一出,在剧史界引起强烈反响。关于京剧的渊源之争再次展开。文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有一种说法把汉剧称陕二黄、山二黄,流行于陕南和陇东,是二黄腔调从湖北沿汉水进入陕西而形成。而另一种说法是汉调二黄由关中平原引进由秦腔演化而来,湖北的汉剧是由汉水顺江而下由山二黄演绎而成,是“汉剧之母”。“无论何种说法能得到多数专家认同,京剧的渊源之争,都说明汉江文化的张力之强,辐射力之广。对汉江的关注,就是对汉江的宣传,汉江流域的人民只会受益。”

     汉剧,是陕西第二大地方剧种,原称汉调二黄,属于我国古老的四大戏曲声腔之一。据史料记截,早在清乾隆年间,已有乾胜班在安康的汉滨、紫阳、石泉等县区进行汉剧艺术活动,清道光年间有汉荣班、仁丰班、宜泰班近二十个班社在汉滨活动,开班授徒。

     悠久的历史和活动班社的众多,在主要流行地汉滨留下了珍贵的汉剧艺术遗产。安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昌琪说,汉滨区至今保存的汉剧音乐、脸谱、剧目等艺术资料,在京剧和其他相关剧种的产生流传,中国戏曲文化发展流向等学术研究上,具有“活化石”作用与价值。2006年,汉剧(汉调二黄)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

     在安康,仍保留着一个专业性的地方戏剧演出场所———安康大剧院,在能容纳近500多人的剧院里,汉剧团团长袁朝玲说,剧团为汉滨区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全年平均演出100余场次,为省级重点扶持的县级剧团。剧团成立至今,50余年来共进行各类演出活动13500余场次,演出本剧种传统戏、新编古典戏及移植剧目880余个,在陕南汉水流域颇有影响。

     汉滨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太芳说:“如今古老的汉剧艺术面临失传的危险,陕西全省13个汉剧团纷纷解散。目前,安康汉剧团为全省唯一保留并不断发展的专业团体。近年来,汉滨区实施了汉剧保护工程,通过开办汉剧学员班培养接班人,搜集整理印制了总字数400余万字的《陕西汉剧剧目、音乐、脸谱》、改造剧场,选拔急需专业人才进入剧团工作,使汉剧在安康的发展从沉寂逐步走向了复苏,完成了一些抢救性保护工作,正逐步走向发展繁荣。”文寿在给我们用陕西汉剧唱了一段《李逵下山》之后,感慨地说,以武汉为中心的湖北汉剧在发展中涌现出“汉剧梅兰芳”陈伯华等表演艺术家,她们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在全国的观众中产生很大影响。“我在江之头,君在江之尾。我们都是流传于汉江流域的戏剧种类,只不过特点有异罢了,一条汉水把我们相连,我们应该在新的时代通过地方戏剧的再次繁荣促进全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样也无愧于我们的先人,无愧于我们赖以生存的汉江了。”

 

 (摘自《汉江魅力再发现(上))地址:http://www.hbwh.gov.cn/Article/HTML/1730_5.shtm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曹欢欢)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