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屠呦呦团队项目
再次取得进展
他们在科学领域的研究
又向前迈了一步
耄耋之年
仍坚守在科研一线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屠呦呦作为一名科学家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总是不断挑战、不断攀登
从不止步
马克思曾说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一路走来
屠呦呦也一直都是这么做的
历经数百次实验
和190多次失败
她才成功得到了青蒿中性提取物
在做青蒿素动物实验时
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
不顾个人健康亲自试服
直到亲自证实了药物安全
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
在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被颁给屠呦呦之前
根本没有多少人
知道“屠呦呦”这个名字
“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艰苦的努力。我也没想到40多年后,青蒿素研究能被国际认可。总结这40年的工作,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或许正是这种远离浮躁
实事求是的精神本身
推动她和她的团队
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进展
纵观时间长河
那一个个名字灿若星辰
他们前赴后继
身体力行地向我们诠释出了
“科学家”这三个字真正的含义
01
“中国航天之父”
“中国导弹之父”
“火箭之王”
……
他的身上有无数璀璨的标签
但提起他
让许多人最难忘的
却是那一段艰难的回国之路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消息传来
远在美国的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
那就是——
祖国需要我,我要回家!
然而在他提出归国要求后
却遭到了长达5年的监视和软禁
面对质询
他依然掷地有声地回答:
“我必将效忠中国人民!”
科学无国界
但科学家有祖国
他叫钱学森
他说:
“我要尽最大力量
来建设自己的国家
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
有尊严的生活。”
这是一位科学家
对祖国做出的庄严承诺
02
“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国家强起来,国防强起来”
怀着一片赤子之心
他两易专业方向
将自己投身于
大西北荒无人迹的核试验基地
从此“消失”20余年
核爆炸试验现场(左三为程开甲)
苦干惊天动地事
甘做隐姓埋名人
作为我国唯一一位集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中国军人最高荣誉“八一勋章”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于一身的他
推动我国的核武器事业
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让我们不再向欧美列强弯腰低头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他是一名科学家
也是一名军人
他是我们的“核司令”
程开甲
“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
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
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是他发自心底的告白
03
出生于动乱年代
亲历过饥饿的他
自小就深深知道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并且在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上
一路深耕不停步
他像“追着太阳的候鸟”
不辞辛劳地辗转各地
为杂交水稻的研究
打开了突破口
20世纪90年代末,袁隆平在观察杂交晚稻的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殷菊生 摄
即使遭遇了7.7级大地震
只能在用树枝搭建的
漏风又漏雨的窝棚里居住
他依旧坚持试验工作
从未放弃
这才有了杂交水稻研究的最终成功
如今,已经年近90的他
依然活跃在田间地头
烈日的暴晒下
是他默默耕耘和操劳的身影
沃土间留下了他挥洒的汗水
袁隆平到基层查看水稻长势。
他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禾下乘凉梦”和
“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是他最渴望实现的梦想
“只有下田最快乐”
是他不变的心情
奋斗一生
永不停息
这八个字是他最真实的写照
04
如果你的生命还剩下最后几个小时
你会干什么?
他给出了让人泪目的答案
2012年
他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他9次要求、请求甚至哀求医生
同意自己下床工作
戴着氧气面罩
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
坐在临时搬进病房的办公桌前
他对着笔记本电脑
一下一下吃力地挪动着鼠标……
因为在他的电脑里藏着
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
他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一切都要快,要尽快
……
两个小时后
他终于支撑不住
一躺下就再也没能起来
……
2012年5月31日
这位让罗布泊发出
45次巨大轰鸣的将军
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他是林俊德
一辈子都默默无闻奉献的他
为祖国的事业奋斗到了
最后一天、最后一刻
这段记录了他离世前几个小时的影片
感动了整个中国
05
每当提起他的名字
很多人
会立刻想到中国“天眼”
群山之中的FAST工程(2016年9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别人都有自己的大设备,我们没有,我挺想试一试。”
为了这句话
他拄着竹竿
执着地奔走在大山深处
踏遍上百个窝凼
喝浑水、吃冷干粮
原本乌黑的胡子和头发
也渐渐变得斑白起来
这是2010年8月拍摄的南仁东。新华社发(张蜀新 摄)
漫漫时光带给他的
是疾病的痛楚和折磨
但他从未有一刻
忘记过自己的科研事业
2017年9月15日
72岁的他
永远离开了我们
一年后
天上多了一颗“南仁东星”
或许
他正在以另外一种方式
继续守望着
这片他挚爱一生的土地
他叫南仁东
24个寒来暑往
8000多个日日夜夜
他用自己生命的近1/3时光
在世界天文史上
镌刻下新的中国高度
06
曾有外国媒体报道说
他的回国
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舰队
后退100海里
黄大年在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2号井现场(2014年8月8日摄)。新华社发
他对科研
有着一股“疯魔”般的执着
曾带领400多名科学家
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
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技术空白
也正是靠着这种拼劲儿
他用5年的时间
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20多年的路
让中国正式进入“深地时代”
1982年1月15日,黄大年在给同学的毕业赠言中写道:“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新华社发
他满怀报国热情
在回国后的七年时间里
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
3次累倒在工作岗位上
面对自己过于疲惫的身体状况
他毫不在意:
“我是活一天赚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
2017年1月8日
科学的星空中
一颗璀璨的明星悄然陨落
就在这天
他为挚爱一生的事业
燃尽了最后一丝心血
黄大年在为学生们授课(2011年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昊飞 摄
他叫黄大年
短短58载
默默耕耘,无怨无悔
他是所有人心中
那盏“不灭的灯火”
07
如果有人问你
53岁和100岁
哪个更长,哪个更短
你会怎样回答?
有这样一位科学家
用53年的生命
做到了别人也许100年
都做不到的事情
这是钟扬在西藏日喀则进行植物采样期间留影(2013年8月4日摄)。新华社发(冯艾 摄)
“一种基因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一颗种子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未来。”
为了这份弥足珍贵的“种子梦”
他曾带着学生
爬上下面是滚滚江水的陡崖
也曾因采集沙棘的种子
手上扎满了刺
更曾因为极度劳累
而面色乌青,嘴唇发紫
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
2007年8月21日,钟扬与西藏大学师生在西藏采集种子。这是他们在户外吃午饭。新华社发
艰苦援藏16年
潜心从教30载
累计行程50多万公里
带领团队收集4000多万颗种子
……
他像守护生命一样
守护着祖国的植物基因库
却唯独没有想过用心守护自己
钟扬教授在病房与同事交接工作(2015年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复旦大学供图)
2017年9月25日
53岁的生命
在这一天戛然而止
永远定格
他曾说
“任何生命都有其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
他叫钟扬
穷其一生
都在坚守心中的那份信仰
而这份信念
就像一粒粒种子
扎根在每个人心里
从钱学森到钟扬
变化的是名字
不变的是
为科学而生、为事业而生、为理想而生
的科学家精神
其实
拥有这样宝贵品质的科学家
还有很多很多
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
“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
……
他们或隐姓埋名
或执着耕耘
一生孜孜探索
只为让中国科学更加卓越
时光流逝
或许有一天
他们的面容逐渐模糊
他们的生命突然离去
但流淌在血液里的宝贵品质
却不会随之逝去
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
将会继续传承
为一代又一代人
提供前行的力量
向所有勇敢前行的科学家
致敬!
来源:新华网(ID:newsxinhua),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中国核网、中科院之声、人民日报等
本期编辑:胡洪江、赵雅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