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全国市场枢纽 推动汉正街加快复兴
2018年12月18日,郑举选从北京捧回“改革先锋”荣誉奖章,汉正街为之沸腾。1979年,在他的带动下,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拉开了全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大幕。
本月2日举行的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传承武汉商业文明基因和“敢为天下先”精神特质,谋划建设全国市场枢纽,推动汉正街等传统街区加快复兴,提升武汉“买全球、卖全球”商贸流通功能。
本月5日开幕的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清晰表达:“推动汉正街高品质发展。”汉正街,再度走到聚光灯下,成为今年武汉两会上的一个热点话题。
最近十多天,登门看望、祝贺郑老的人络绎不绝。有汉正街的老“土著”,有当年并肩摆摊的老街坊,有为汉正街著书立传的作家刘富道,有从汉正街走出去的名人何祚欢、棋王柳大华,还有揣着致富梦到汉正街创业的新汉正街人。
同样关注他的还有远在天津的商人叶道长。老叶专做女装批零,从前一直在汉正街进货,但近些年跑广州越来越多,去年上半年的货几乎都从广州拿,只有少量冬季女装才到武汉拿货。他给长江日报记者算了一笔账,同样一包货,武汉到天津的物流有时是3元钱,旺季常会达到5元钱,广州到天津则基本不会超过3元钱。从路程上看,广州到天津的路程比武汉到天津远1倍。
他说,从感情上,他喜欢武汉人的豪爽。“这段时间在新闻里看到郑举选的事迹,我非常感慨,期望汉正街再现辉煌,重现‘货到汉口活’的盛景”。
“40年了,期盼汉正街再出一个郑举选。”汉正街商会副会长王望明说,“我生在汉正街、长在汉正街,在汉正街卖过扑克牌、小百货,是最早与郑举选并肩摆摊者之一。”他说,汉正街需要复兴,武汉商界需要重拾当年引领全国的荣光。汉正街应该再立一个勇于改革的标杆,再出一个勇立潮头的改革先锋。
汉正街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是武汉这座城市的标志,这个宝贵的招牌应该擦得很亮很亮。
——市政协委员、洪山区工商联主席赵群
“私人订制”取代满街小摊贩
创新求变
是“汉正街精神”之魂
汉正街还是汉正街,汉正街已经不是往日的汉正街了。
在汉正街商人黄丽娟的王国里,已经没有“装货”“打包”“扁担”“边三轮”这些人们记忆中的汉正街元素。她创办“壹钮扣”网,花3年时间为纽扣拟定了行业尺度,如今已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服装辅料交易平台。这里聚集了国内200多家辅料批发商、300多家服装厂。他们在黄丽娟打造的平台上快速交换信息,一年交易总额达3000万元。
汉正街龙腾第一大道男装商城,更是颠覆了汉正街的传统——卖衣服的却没一件衣服。原来,商户们专注原创,保护原创,只提供少量设计样品和元素,供客户挑款和订制,后期生产、存储、物流网络都隐身于不同地域,汉正街只是商务交流的窗口。这样的商户在汉正街已超过2000家。“汉正街卖便宜货”的老观念,正在被拥有设计师团队的“私人订制”新业态所取代。
40年过去,汉正街逐渐延伸出“飞地经济”模式。汉阳、黄陂等城区以及汉川、黄石、仙桃、红安等地30余个工业园约50万名产业工人在为汉正街进行服装生产、仓储和物流配套,通过分工协作、资源互补,初步形成了“汉正街+武汉城市圈跨区域经济”合作格局。
汉口北,近年来正在成为新汉正街的代名词。与老汉正街相比,汉口北更洋气、更新潮。以“卓尔购交易平台”为核心,汉口北为商户提供智慧物流、智能仓储、供应链金融、出口贸易等服务,开创了中国批发市场互联网化、智能化转型的全新生态。而3年前开设的“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外贸业务发展迅猛。2017年,市场进出口总额达9.3亿美元,成为我国中西部重要“出海口”。
时代风云变幻,商业模式当然也要不断求新求变,不变的是主动革新的意识。汉正街的“灵魂”,正是这种创新求变、主动把脉市场变幻的“汉正街精神”。
——市政协委员、武汉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丰
专家7年追踪发现奥秘
“汉正街精神”
启发义乌做到全球第一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副教授曾宪萍,有着深厚的“汉正街情结”。她说,她年轻时,家里日常生活用品大都是从汉正街背回来的。让她有点惋惜的是,汉正街“天下第一街”的美誉已不再,浙江义乌获得了“全球第一小商品市场”的头衔。
全国小商品市场近十几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何是经济实力、地理位置都不占优的义乌跑到了前面?
2011年,曾宪萍发表论文《汉正街与义乌小商品市场比较分析》。此后7年,她追踪义乌的发展模式,认为义乌正是用“汉正街精神”实现赶超。
1982年,汉正街恢复小商品市场3年后,义乌给“路边摊”开绿灯,开放了第一代市场,处于浙江中部贫困山区的义乌开始起跑。
创业初期,义乌把汉正街市场作为赶超目标,敢于创新,善于求变。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义乌开始贸工互动,政府主导,积极创造条件,让商户更好地发展加工制造业;1993年,义乌废除了管委会,成立“中国小商品城股份有限公司”,从“政府办市场”转向“市场办市场”;而今,“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挂牌上市。“市场办市场”,更能迅速做出反应,更好适应需求。
因此,进入21世纪,义乌小商品市场在全国率先对接了现代服务业、物流业、金融业,市场周边服务业发达,其中有大量国际元素,包括国外银行、餐饮、物流等进驻,而义乌也就此走向了“买全球、卖全球”。近几年,义乌推出电商品牌“义乌购”,义乌人又抱团上阵,准备在网络商战中大干一场。
曾宪萍提议,汉正街应积极引入社会资本,盘活有形的汉正街,做大无形的汉正街,让市场在汉正街振兴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以“招大商”的思路推动汉正街高品质发展,除了保留一部分有历史典故的汉正街原貌外,多吸引复地集团这样的大企业,对汉正街进行重新雕塑。
——市政协委员、武汉华商白领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泽想
擦亮“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
重现“货到汉口活”盛景
武汉大学教授伍新木长年观察汉正街发展。在他看来,有形的汉正街在变小,而无形的汉正街正在长大。
汉正街外扩的部分、汉口北、江汉工业园、硚口工业园,甚至汉川的汉正工业园,包括30%的汉正街商户进军电商,这些都是新汉正街。汉正街当下必须有新的形态来承载,这是这条老街在自我调适、自我成长。
现在一些念旧的人,渴望汉正街回到过去,渴望重开汽运货运,渴望回到肩挑手扛、人声鼎沸的状态中。这是观念上的自我束缚。
汉正街有重商传统,拥有强大的社会变革适应能力和不断自我改革的基因。这使它成为改革开放40年一个现象级存在。汉正街的振兴,需要从激发市场活力、民营经济活力的方向上着力,完成汉正街的现代化,接入现代互联网、物流、服务的新业态。
擦亮汉正街这张名片,正是擦亮“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让“货到汉口活”盛景重现。复兴大武汉,需要当代“汉正街精神”,敢闯敢干,富有改革的勇气和智慧。
——市政协委员、武汉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丰
长江日报记者鲁珊 黄征 马振华 杨蔚 通讯员胡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