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观看3D打印复原的“淇淇”标本(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梅涛 摄)
1月11日,白鳍豚“淇淇”3D复原标本在中科院水生所水生生物博物馆揭幕。“淇淇”是世界上人工饲养时间最长的白鳍豚,1980年1月11日在洞庭湖口附近被渔民捕获后送至水生所,2002年7月14日自然死亡。从此,人们再也没有见过一头活的白鳍豚。据悉,这是我国自然博物馆首次对珍稀动物标本3D建模复原。
白鳍豚也被称作白暨豚、白鱀豚、中华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和“长江女神”,是中国独有的鲸类物种,早在古典《尔雅》中就已经有记载,这种美丽的生灵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2500万年。
20世纪后期,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长江航运频繁、水质污染以及鱼类资源的匮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白暨豚的数量急剧下降。2007年,白暨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
3D版“淇淇”让研究人员泪目
1980年1月11日,2岁左右的“淇淇”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长江水域被湖南省城陵矶渔民捕获。当晚8时,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研究室的刘仁俊接到从城陵矶水产收购站打来的长途电话后,当晚就和同事冒着风雪赶去。因为他们知道比大熊猫更稀有而且濒临灭绝的白鳍豚,如果不抓紧时间拯救,很可能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就会像“恐龙”一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一种记忆或标本。
从1980年1月12日下午5时至2002年7月14日早晨8时这23年的时间跨度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和饲养员始终悬着一颗心,生怕这只来之不易的白鳍豚吃不好、身体不健康,甚至怕它不高兴。他们为它起了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淇淇”,取自“鳍”的谐音。
“‘淇淇’的标本非常珍贵,由于保护条件的原因,在库房,不便直接拿出来展示。”水生生物博物馆馆长张先峰曾是“淇淇”研究保护团队中的一员,他向记者介绍,很多人在馆里参观时问“这是不是淇淇啊?”,我们就萌发用3D打印技术复原淇淇标本的想法。水生生物博物馆联合了3D打印的团队经过将近两年的时间,从扫描建模到一次次的修改,到出小样,最终打印出来的“淇淇”,让当年参与“淇淇”研究的工作人员泪目。“相似度90%。”张先峰哽咽着说。
正是因为“淇淇”的到来,水生所相关科研人员一代代开展相关研究,让白鳍豚在国际国内有了很大的影响。张先峰介绍,借助3D技术复原“淇淇”标本,希望大众增强保护水生生物的认识认识和了解保护长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发展理念。今后,该馆将陆陆续续复原一批珍稀动物。
资料图片 “淇淇”倩影(摄影 王小强)
纪念“淇淇”和与它一样消失的物种
“‘淇淇’情感和人类接近。训练时就算生气,也会很小心地用体侧碰我,避免伤害我。它曾经有个女朋友。”中科院水生所王克雄研究员是陪伴淇淇时间最长的人,从1984年到2002年一直和淇淇在一起。活动现场,他讲述了”淇淇”鲜为人知的故事。
随着“淇淇”的年龄增长,身伙发育成熟,找对象成了当务之急。1986年3月31日,由水生所主持的我国首次人工捕获白鳍豚获得成功。在长江湖北观音洲江段捕获两头白鳍豚,一头成年雄性白鳍豚“联联”,一头雌性白暨豚“珍珍”。“联联”与珍珍”是父女关系。“联联”被捕获时身体已非常虚弱,仅在池中生活了76天就去世了。2岁左右的“珍珍”不久就适应了人工饲养环境。
“淇淇”与“珍珍”的水池之间有个过道,水是相通的。白鳍豚之间通过声音交流。“淇淇”到水生所已经很多年了,与野生白鳍豚的通讯交流有些困难。最初,它们相互害怕。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珍珍”有点害怕,忽然游进了“淇淇”的池子。“淇淇”泰然地接受了,一开始是“珍珍”追“淇淇”,后来“淇淇”更主动。
资料图片,给“淇淇“喂食””(摄影 王小强)
可惜的是,2年后,“珍珍”因误食铁锈,导致其它并发症去世。“淇淇”一直都不明白“珍珍”怎么不见,天天游来游去地找,甚至绝食。此后,“淇淇”一直孑然一身,没有同伴交流和玩耍,在水池里孤独终老,2002年因为衰老,孤独地死去。
“淇淇”的离世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也为人类敲响警钟,2006年,七国科学家在长江进行了40多天大规模搜寻后,未发现一头白鳍豚。2007年,白暨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
水生生物博物馆将设置专门展区,永久展示“淇淇”生前的模样。以此纪念“淇淇”,纪念功能性灭绝的白鳍豚以及与它们一样即将消失或者已经消失的物种,纪念彼时“江豚白????欺人甚,喷浪跳波帆影间”的长江。
另据农业农村部官网公布的信息。近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通知,公布《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要求,2019年底以前,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区完成渔民退捕,率先实行全面禁捕;2020年底以前,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保护区以外水域完成渔民退捕,暂定实行10年禁捕。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通讯员 孙慧 王环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