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引导全社会关注和支持科技工作,扩大科技工作的影响力,省科技厅自2012年开始举行湖北十大科技事件评选活动。7年来,湖北“十大科技事件”的品牌力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已成为展示湖北科技工作成就的重要窗口,广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2018年湖北十大科技事件评选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展示2018年湖北科技创新工作的成果和业绩,为创新驱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这次评选主要侧重于在省内或全国影响巨大的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发展成就等方面的科技事件。经开门受理推荐、公众投票、专家评选等环节,经省科技厅党组会审定,最终从参评的69件备选事件中确定了2018年湖北“十大科技事件”。
1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湖高新区
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位于东湖高新区的烽火科技集团和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视察企业创新发展情况。在烽火科技集团,习近平总书记听取武汉市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情况汇报,察看企业自主创新成果展示,了解企业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国之重器必须立足于自身,科技攻关要摒弃幻想、自力更生。在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情况介绍,并到生产车间察看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生产线。他强调,装备制造业的芯片,相当于人的心脏。心脏不强,体量再大也不算强。要加快在芯片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勇攀世界半导体存储科技高峰。
2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在湖北荆门成功水上首飞
2018年10月20日,大型灭火/救援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在湖北荆门漳河机场成功实现水上首飞起降。AG600是我国自主设计研制、世界在研的最大水陆两栖飞机,于2009年6月正式批复立项,位于湖北荆门的航空工业特飞所担任总设计师单位。2016年7月完成总装下线,2017年12月成功实现陆上首飞。AG600是首次按照中国民航适航规章要求自主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民用飞机,具有执行森林灭火、水上救援、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等多项特种任务的能力,是国家应急救援重大航空装备,对于填补我国应急救援航空器空白、满足国家应急救援和自然灾害防治体系能力建设需要具有里程碑意义。该飞机最大起飞重量53.5吨,最大载重量12吨,最大航程4500公里,巡航速度560公里/小时,抗浪高度2米。
3快舟一号甲火箭和虹云工程“武汉号”成功发射
2018年9月29日,由武汉航天三江所属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承研的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再次执行商业发射任务,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微厘空间一号系统S1试验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快舟系列火箭是航天科工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的重要成果之一,能够满足卫星商业化、高密度、快速发射的需求。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具有飞行可靠性高、入轨精度高、准备周期短、保障需求少、发射成本低等特点。2018年12月22日,由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研制的“虹云·武汉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乘着长征11号火箭成功发射。这是武汉造首颗卫星,也是我国首颗低轨宽带通信技术验证卫星,它作为“虹云工程”的第一步,未来将实现全球连续、无缝覆盖的宽带卫星互联网接入。
4“蛟龙号”母船“深海一号”在武汉下水中国深海科考又添利器
2018年12月8日,由武船集团精心打造的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号”在武船集团总部顺利下水,该船将成为“蛟龙号”专用母船。“深海一号”是我国首艘按照绿色化、信息化、模块化、便捷化、舒适化和国际化原则设计建造的国际先进水平的特种调查船,该船船长90.2米,型宽16.8米,设计排水量4500吨,续航力超过12000海里。作为我国7000米级“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专用母船,建成后可以充分发挥“蛟龙号”的技术性能,显著提升我国精细探索大洋资源环境的能力与水平,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5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武汉)正式上线
2018年11月22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武汉)上线仪式在武汉举行,标志着武汉已经做好了接入企业应用的准备,将为华中地区乃至全国的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企业应用和公共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提供高效、稳定的标识编码注册和标识解析服务。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是工业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工业全要素、各环节信息互通的关键枢纽,更是工业互联网安全运行的核心基础设施之一。湖北省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省政府全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以国家顶级节点(武汉)的上线为工作新起点,持续高标准、高规格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开启全省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新征程。
6华中科技大学罗俊院士团队测得最精确万有引力常数
2018年8月30日,《自然》杂志刊发了华中科技大学罗俊院士团队测量引力常数G的最新进展。该团队采用两种不同方法测量G值,精度均达到国际最好水平,吻合程度接近10的负5次方的水平,这一结果为确定高精度引力常数推荐值做出实质性贡献。对G值的精确测量不仅具有计量学上的意义,而且对于检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及深入研究引力相互作用规律意义重大,对于现实中包括地震在内的自然环境监测、地质资源勘测以及国家安全领域都有重要战略意义。
7“科技创新20条”助力湖北高质量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湖北高质量发展,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鄂发〔2018〕28号,简称“科技创新20条”)。文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明确提出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突出“三个着力”,即着力补短板、着力破瓶颈、着力建机制;聚焦“四项重大任务”,即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园区、重大人才团队;重点解决“五个方面问题”,即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不够、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科技体制机制不顺、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
8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创造脉冲平顶磁场强度世界纪录
2018年11月22日,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成功实现64特斯拉脉冲平顶磁场强度,创造了脉冲平顶磁场强度新的世界纪录。脉冲平顶磁场兼具稳态和脉冲两种磁场的优点,能够实现更高的强度且在一段时间保持很高的稳定度。使过去只能在稳态磁场下开展的核磁共振、比热、拉曼光谱等研究工作在更高场强下成为可能。为了获取高强度和高稳定度的脉冲平顶磁场,需要解决磁场产生过程中的大电流精确调控和强电磁力下磁体结构稳定的难题,该中心科研人员创造性地提出了双电容器耦合态调控新方案,首次实现了电容器驱动的脉冲强磁场波形调控,使用不到国际同类型磁场系统1/10的电源能量,成功实现64特斯拉、3‰稳定度的脉冲平顶磁场。
9维生素E合成工艺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武汉大学药学院刘天罡教授基于邓子新院士与能特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平台,与能特科技有限公司蔡东伟博士和陈烈权先生进行技术交流和技术合作。经过联合团队详细技术分析、计算和实验评估,创造性采用微生物发酵合成的法尼烯为中间体来合成维生素E前体——异植物醇,进而合成维生素E,颠覆了国外垄断几十年的化学全合成技术,并在湖北石首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维生素E成产装置并成功投产。该技术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而且更加绿色环保,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目前该技术累计为湖北新增产值20亿元人民币,也使能特科技有限公司成为维生素E的全球第三大生产商。
1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研团队揭开万年以前中国东部降水之谜
我国东部地区干湿古气候的空间格局一直不清楚,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谢树成教授带领的团队利用长江中游洞穴石笋和泥炭记录,并结合古气候模拟,发现距今1万-2万年之前,长江中游地区干湿古气候变化在千年尺度上与南海、华北相反。由此阐明了我国东部地区复杂的干湿古气候的空间变化规律,也解决了古气候研究与现代气象观测长期以来存在的矛盾问题。原创性地提出了古西风与古季风相互作用对中国东部干湿古气候空间变化的驱动机制,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该成果发表在《Sci-ence》(科学)上,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认为对理解东亚季风降雨变化规律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