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个村(居)委会,东西直线距离40公里,七方镇是枣阳市第一大镇。
如何将基层治理的触角伸到每一个小村,紧密村与镇的联系,增加乡镇对村的管理能力?
在田间地头,乡村“格格”探出一条乡村治理的新路。
联合办公解决百余户饮水问题
最近,七方镇王坡村村民们有一件喜事儿:困扰已久的饮用水问题终于要解决了。
“张主任,我们村在曹营水厂供水的尾水地带,有30多户没水吃。”前段时间,在例行巡村收集群众需求时,七方镇社会事务办副主任张远忠接到王坡村群众反映。
张远忠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七方镇七方片区工作组组长。
他与镇上另外两名干部、连同七方社区前任老支书李万贵共4人,组成七方工作组。他们全天候驻村,每周走访片区群众,上传下达政策民情,协调处理七方社区居委会及周边13个村的整体工作。
“与王坡村相邻的其他村可能也存在类似问题。”接到反映后,张远忠请工作组责任片区内14个村(居)委会的支书们与10多名村民代表到工作组驻地开会,了解本村群众饮用水状况。汇总下来,共有3个村、100多户缺水。
“能不能在中心位置打饮用水井?”在七方社区工作20多年的李万贵建议。
讨论后,工作组形成两个方案:一是从镇上水厂送水,可解燃眉之急,但不是长久之计,且成本高;二是在中心位置王坡村打饮用水井,能一劳永逸,但涉及到七方镇和枣阳市多个部门。
工作组将情况带回镇里。“镇里负责协调各部门,你们随时汇报新情况。”七方镇党委书记程建胜说。
随后,程建胜与财政、供电、水利、农业等部门联系。最终决定,各部门各派一名工作人员加入工作组,联合办公解决问题。
如今,饮用水机井已打造完毕。待管道铺设后,100多户的饮用水问题将彻底得到解决,附近380余户村民能实现“就地取水”。
网格管理“缩短”村镇之间的距离
七方工作组,只是七方镇8个驻村工作组中的一个,是七方镇历史沿革与现实需要的产物。
1999年,为减少中转环节,加强基层党政部门直接与民众衔接,七方镇撤销了农村办事处。
2001年,四镇合一。成立后的七方镇人口从3.6万人增加到11.5万人,辖区面积从146平方公里增加到305平方公里。最远的于王岗村距离七方镇镇中心达24公里。
“政策精神难以及时传达到田间地头,工作安排也无法落实到户。”程建胜发现,由于七方镇辖区面积过大,通往群众的道路太长,为民办事的效率太低。
如何缩短镇与村之间的距离?
2016年,七方镇设立七方、隆兴、大店、罗岗等8个工作组,每个工作组由3人左右组成,负责8个至15个村的工作落实。工作组驻村工作,走访村民群众,收集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求;在责任片区的中心村设立办公室,第一时间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工作组成员在选择上也兼顾村镇两级干部与群众意见,通过工作组搭建村与镇之间的桥梁。”程建胜介绍,镇级干部能将村里的情况与上级意见及时上传下达,就地解决职责权限范围内的事情;同时将有作为的村支书、群众吸纳到工作组,能及时反映村里问题,出谋划策;必要时将相关职能部门纳入工作组,多方联动共同解决群众诉求。
“格格”来了熟人社会治理新模式
在城市,有社区“格格”;在乡村,也诞生了片区“格格”。它们都是基层组织联系群众的“衔接机构”。
在镇与村之间设置“衔接机构”的,不仅仅是七方镇。
在武汉市新洲区,全区有14个街(镇)有下辖村,总计下辖500个村(不含农场大队);其中,最多的一个街道——三店街下辖67个村。为方便村街(镇)联系,绝大部分街(镇)在二者之间设立“二级机构”党总支。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信息显示,截至2017年,全国共有乡镇级区划39888个,村民委员会554218个。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教授贺雪峰介绍,平均每个乡镇人口在3万到5万人之间,大的乡镇人口超过10万,最大的村规模超过1万人。
调研中,贺雪峰发现,浙江省类似“衔接机构”叫联村干部,山东省乡镇和村之间设有“管区”,其他省也有类似情况。有的镇上,按东南西北划分四个片区“机构”管理片区内乡村,片区内每个村的驻村干部与片区“机构”负责人形成一个管理片,负责政策的上传下达。
“乡镇管理的村过多,有些镇领导干部都不认识村支书,怎么能把工作开展好?”贺雪峰说,村级治理中重要的一条是,基层组织应建立在熟人社会基础上。基层组织如果脱离群众,村民诉求无法上达,国家惠民政策难以下达,会降低治理能力。在镇与村之间设立工作组等“衔接机构”,吸纳熟悉群众情况的村干部进工作组共同管理,以熟人社会治理为基础,以事件为管理内容,以处置单位为责任人,乡村的片区“格格”一头联系群众,一头联系着国家,以村镇联动、部门联动、资源共享的新模式,实现乡村社会治理的新发展。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