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大学大学生讲解地震成因。赵颖杰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4月13日讯(记者郭可滢 通讯员王祥波)13日,武汉中华奇石馆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开设“世界地球日”科普系列活动的第一场,20个小学生走进武汉中华奇石馆,听“地学之光”科普讲解队大学生老师讲地震的成因,跟着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李亚武老师了解古代地动仪的原理,花3小时做好一个木制地震警报器。
“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呢?” 来自“地学之光”科普讲解队陈心老师用鸡蛋比拟地球,“鸡蛋的蛋壳和蛋白就好比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地壳的某部分板块运动引起地面震动,也就是地震。”提到中国哪些地区最易发生地震时,小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来自西大街小学三年级的贾怡臻说:“台湾省和四川省地震最多,比方说汶川大地震。” 陈心老师表示,一般来说,中国的版图上,东边比西边更容易发生地震。“东边的台湾省靠近环太平洋地震带,所以地震更多。”
小学生学做木制地震警报器。赵颖杰 摄
当对地震有一个感官认知后,学生们开始学做地震警报器。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李亚武老师从历史入手:“在公元132年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器——地动仪,今天我们来模拟做一个木制地震报警器。” 李亚武老师首先讲解这个“地动仪”的原理,首先检测出环境震动,再通过电路传导,点亮小灯泡并发出警报蜂鸣声。
值得一提的是,当天活动以爸爸带孩子参加为主,来自九龙井实验小学三年级杨文开的爸爸说:“这个地动仪看起来复杂又是拼装,又是电路,不过孩子经常在家拼装大型乐高积木,像军舰、房屋,都是我陪他完成的,所以有难度,但可以完成。”
“通过电路连接,让孩子们了解简单串联和并联的原理,再接上灯泡和蜂鸣器;当环境震动时,灯泡会亮,蜂鸣器会叫。这个制作过程考验他们的耐性和动手、动脑能力,很有意义。”在老师的指导下,杨文开最先完成,花了3个小时。“我觉得这个地震警报器外观很漂亮,既能感知震动,还神似旋转木马,摆在家里很像艺术品。”
来自黄陂街小学三年级的黄少泽很爱提问,“如何提高这个警报器的灵敏度呢?” 李亚武老师表示,地震警报器中间悬挂小球的线越长,越能更快地感知到震动,有兴趣可以自己改装一下这个地震警报器。
小学生展示地震警报器作品。赵颖杰 摄
据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辅导员王珩老师说,4月20日将推出“地球日”全天科普公益活动,从武汉中华奇石馆、中国地质大学到江夏区野外采石场,都设计了互动环节,欢迎小学生报名,详情请关注“武汉中华奇石馆”官方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