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矗立在秭归县城凤凰山南麓的屈原青铜像
图为屈原祠大殿内,人们参拜屈原铜像
图为一家人包粽子纪念屈原
图为娃娃们泡艾叶澡过节
楚天都市报记者王功尚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王永胜通讯员郑家裕
划龙舟、包粽子、插艾草……端午节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民俗起源说法众多,其中以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影响最为广泛。
您心目中屈原的形象是怎样的?是腰悬长剑、手持诗卷、昂首向天?还是峨冠博带、低头沉思、顶风徐行?今起,本报推出“寻访三地屈子像”系列报道。三路记者踏访楚湘三处屈原故地,瞻仰屈子像,拜谒屈子祠,探悉这些文化地标的前世今生,感受世人对伟大爱国诗人的缅怀爱戴之情。
湖北秭归县是屈原故里,这里的端午习俗历史悠久,形式独特。现今人们最熟悉的屈原形象,是那座峨冠博带、低头沉思、顶风徐行的屈原铜像。其实,这座铜像还有个石膏材质的“孪生兄弟”,秭归还有最早的明代嘉靖年间的屈原石像……这些屈原像的背后,都有怎样的故事?
凝眸山河守望乡土
老人拂拭屈原像30年
6月1日上午,秭归县城夔龙山庄三楼,县文联主席周凌云的办公室书橱里有一尊屈原木雕像,雕工精细,栩栩如生。这是本土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青年木雕艺术家刘志华的作品。周凌云对屈原文化情有独钟,先后以屈原出生地乐平里村为主题,出版了《屈原的村庄》等两本散文集。
周凌云说,秭归县有不少屈原像,仅县城的四所中小学就有五座屈原像,包括铜像、石膏像和木雕像,它们都曾迎接过许多文化名人的参拜和瞻仰。“在县城凤凰山的屈原祠里,存有目前最高、流传最广的屈原青铜像,及镌刻于明嘉靖年间的最早屈原石像。”周凌云介绍,在屈原镇乐平里村的屈原庙大殿,有一尊和屈原祠铜像一样大的石膏像,庙内厢房里还有一尊高约1米的小石膏像。庙外树下,则立着当地政府新铸的一尊屈原铜像。
在乐平里村,退休老师徐正端老人义务守护屈原庙30年。他今年正月初一去世,享年90岁。其子徐贪德介绍,父亲一直在村里小学当语文老师,1989年退休后住进屈原庙义务守护,此后从未离开过。30年来,父亲每日拂拭屈原像,不使它染尘埃。
低头沉思顶风徐行
屈原青铜像曾三易其稿
屈原祠坐落于秭归县城凤凰山南麓,面朝三峡大坝,背山临水,得山河之胜。大殿中安放着一座屈原青铜像,是由湖北美术院著名雕塑家王福臻设计的。
秭归县博物馆文博馆员付珺介绍,青铜像高3.92米,袍袖长5米,总重3吨,是我国最大的青铜铸像之一,加上基座,铜像通高6.42米。自2010年以来,每年端午国际文化节期间,屈原青铜像都要接受来自五湖四海参观者和祭拜者的瞻仰。
王福臻老人于2010年去世。他的儿子、著名雕塑家王昇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设计屈原铜像,父亲翻阅历代屈原史料、画像资料,最后的主要依据是明代陈洪绶绘制的屈原像。父亲设计屈原雕像,主要是在精神气质上下功夫,突出诗人形象,体现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三易其稿,才最终定稿。小样定稿是石膏像,高80厘米,由湖北省美术馆收藏。1985年8月15日,屈原青铜像安放于秭归老县城(位于归州镇)屈原祠。
周凌云透露,当年还造了一尊一样的石膏像,与青铜像堪称“孪生兄弟”,就是徐正端老人守护的那座。秭归县委统战部原常务副部长方津凤介绍,2012年,秭归县曾赠给台湾彰化市宝廍里屈家村一尊1.8米高的铜像,就是按照这座铜像等比缩小铸造的。
浓眉大眼双耳垂肩
最早的屈原石像很富贵
秭归本土诗人、屈原文化研究者郝明月说,王福臻先生设计的青铜像和石膏像获得了广泛认可,但国内外现存最早的屈原像却是一尊石像,也藏于屈原祠内。石像镌刻于1537年(明代嘉靖十六年)三月,高1.12米,重250多公斤。基座一侧有铭文,明确记载石像的来历。
据归州镇桐油坨的老人传说,当地的船主曹端福有次带妻儿驾船去宜昌,在归州叱滩失事被江水卷走,后在兵书宝剑峡获救。曹端福见此地有屈原庙,心想也许是得到了屈原的保佑,于是请匠人陈伯伏刻了这尊石像。
石像最初安放在兵书宝剑峡的屈原大夫庙内。上世纪六十年代遗失,七十年代末被《话说长江》摄制组发现,1982年移入屈原纪念馆,2010年初陈列在凤凰山屈原祠内,至今未开放参观。
郝明月介绍,这尊屈原石像浓眉大眼、两耳垂肩、面带微笑、双手抱胸前,与大家常见的形象不同,看上去很富贵,堪称一尊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