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融媒体7月2日讯(记者刘峥 通讯员戢小梅)“一掰就可以分开两瓣,取出果核很轻松,里面是鲜红的果肉”。7月2日,在江夏区金口街霄垚农业公司的百亩桃园,“桃子”创客庞在虎拿着一只“大桥桃”介绍道。
庞在虎(右一)和创业小伙伴在大桥桃复兴基地 本人供图
日前,武汉市地方名优品种——大桥桃复兴基地在这里正式成立,基地将在武汉市农科院和江夏区政府的联合帮扶下,聚力大桥桃选优复壮,沉寂近30年的“大桥桃”有望重出江湖。
投资600万 农业创客情迷大桥桃
黝黑的皮肤,沾满泥土的皮鞋,粗看一眼,80后的庞在虎俨然一位“庄稼汉”,而在3年前,他还在一家央企任职,有着舒适的工作环境。
2006年,庞在虎从南京农业大学毕业。他选择了“跳出农门”,来到武汉一家央企,从事该集团的工业品采购工作,2014年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席卷全国,不安于舒适生活的庞在虎也萌生了创业的想法。“高品质果品的销售周期长、市场需求量大,在大都市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一次同学聚会上,一位在农业部门任职的大学同学的这一番话,让庞在虎心动了。在老同学的“怂恿”下,庞在虎决定“回归”农业——种水果。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到全国各地走访调研,研究国内成熟的水果种植品种和销售模式,回到武汉后,又积极对接武汉市农科院、江夏区林业科技推广站,寻求适合的良种、场地,很快便相中了刚刚起步的“大桥桃”的项目。
“大桥桃唤起的记忆,别的桃子无法替代”。在庞在虎看来,大桥桃不仅口感出众,更是他所寻找的独特品种。其他的桃子可能有的更大,有的更甜,但大桥桃却是武汉本地独一份的“儿时味道”。
2017年,庞在虎和3名创业小伙伴一起,共同建立了武汉霄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江夏区金口街道雷岭村流转土地343亩,陆续投资600万,发展生态种植。不到三年的时间,公司建起了绿色、高效的标准果园,3000多株柚子、5000余株桃子都是国内畅销的名优品种。在这些知名果品里,大桥桃最受创客们的呵护,目前种植的100亩已经陆续挂果,即将销往市场。
创客们的选择很快吸引到业内专家的目光。据悉,市农科院将与霄垚农业公司达成合作,在企业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开展相关品种的栽培技术集成创新研究,带动当地示范村建设,为把大桥桃培育成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奠定基础。
果品产业迎来复兴时机 江夏大桥桃新增2万株
巧合的是,农业创客的选择,也是科技推广专家的“心愿”。
徐建军是江夏区林业科技推广站专家,2017年,正是他走村穿巷,在大桥新区的邢远长村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找到了大桥桃原种。
据徐建军介绍,30年前,以大花岭为中心,周边的乡镇曾广泛种植桃子,其中大桥地区种植的桃子品种独具特色,内外鲜红、果皮薄、果肉细嫩,大桥桃一度和土地堂西瓜、梁子湖藕一起,成为老武昌县的知名特产,备受市民推崇。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果农纷纷搬迁、外出务工,果园也被厂房取代,现在的大桥新区工业园区密布,穿区而过的四环线上车流不息,曾经繁茂的桃林已经难觅踪迹,大桥桃也逐渐陷入沉寂。
2017年,市农科院和江夏区林业科技推广站开启了“大桥桃的保护和恢复”项目,经过广泛的调研,科技人员将徐建军找到的大桥桃木本资源进行嫁接,繁育出了优质的桃苗,并面向江夏果树种植户推广。目前江夏区大桥桃规模达到约2万株,有包括霄垚农业公司在内的数十家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种植,明年就将大量挂果,为武汉吃货再添一新选择。
“目前种植业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武汉市果品产业正在爬坡过坎”。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处处长熊玉东表示,市场呼唤高端、优质的名特果品。
作为超大城市,武汉市果品消费需求旺盛,但由于价格、产能不占优势,但本地产品却经常经受“洋品牌”的冲击,市场占有量日益萎缩,少有品牌叫得响、种植效益高的本土果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名特忧果品成为市民新宠,种植相关品种成为果农的增收、精准扶贫的亮点。
今年初,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印发《武汉市推进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把猕猴桃产业的发展,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抓手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熊玉东说,武汉市振兴果品产业的时机已经来临,推动大桥桃产业复兴正当时。
据悉,围绕大桥桃产业复兴,江夏区、市农科院和霄垚农业公司共同建立了产业扶贫基地、科技示范基地和大桥桃复兴基地。通过产、研结合,进一步发掘大桥桃良种和优秀基因,制定品种种植技术规程,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助推大桥桃品牌和产业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