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曦园烈士陵园内,张景宪仔细擦拭无名烈士的墓碑
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倩周萍英
在山东菏泽张和庄,有一座曦园烈士陵园。72年前,姚远道和他的百余名战友们英勇牺牲后长眠于此,当时姓名也没有留下,乡亲们只知道他们叫“解放军”。
2008年,一位叫张景宪的退伍老兵,开始帮烈士们找家。2014年他找到烈士的花名册后,五年来一共寄出了1000多封写给烈士的“死信”,绝大部分都被退了回来。但也有奇迹,比如姚远道,他是陵园中第18个找到家的烈士。
6月25日,楚天都市报记者来到菏泽,寻访72年来这个小村庄里延续的英雄故事。
1
激烈战斗后
百余名牺牲战士被集体安葬
张和庄距菏泽城区约四五公里。当年28岁的姚远道,在这段路上的何处倒下,现在已经无从考证。
80岁的张和庄村民张广法还记得,1947年的那个冬天特别冷,有一天村西北菏泽县城的方向,响起了密集的枪炮声。到第二天拂晓时,村里的平静被敲门声打破了。
张广法当时只有8岁,他看到父亲起来开了门,迎进来一队抬着担架的解放军,希望把两个伤员放在他们家救护。张广法的母亲立即收拾出了两间屋子,看到一个重伤员腿上包着纱布,好像很冷,就拿出厚棉袜给他穿上。家里当时只有一个鸡蛋,母亲把鸡蛋打在面汤里,端来喂给两个伤员吃。那个重伤员吃不下,勉强吃了几口后说:“大娘,您对俺真好,俺可能不行了,见不到老母亲了。”说着就流泪了。他和多数重伤员,都没能熬过当天。
张和庄当时作为解放军的野战医院,在那次战斗后,有一百多名伤员被送到这里。村里房屋有限,部分伤员只能放在路上。张广法回忆,当时村民们把家里的木柴、田里的秸秆拿来,点起火给他们取暖,整个村子都映在火光里。
绝大部分牺牲的烈士,都是用白布裹身简单下葬。张广法记得,他家里下午抬来了一口薄皮棺材,他这时才知道,在自己家去世的重伤员是个连长。
张和庄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景宪也说,村里的老人告诉他,四户村民拆掉了家中门板后,临时为连长打了一口棺木。所有烈士的遗体全葬在村西头赵王河畔的一片空地上,后来被菏泽市命名为曦园烈士陵园。
2
为烈士寻家
老兵奔忙六年后找到花名册
时间慢慢流逝,到2008年清明节前夕,曦园烈士陵园的故事又有了新篇章。那一天,村里组织党员去陵园打扫卫生,老党员王文志对新当选的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景宪说:“这些烈士在我们这里这么多年了,也没人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是哪里来的,家里人都知不知道他们在这里。你当过兵,打过仗,要不帮忙找找?”
张景宪1982年参军,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1987年退伍,2007年底当选张和庄社区党支部书记。从小,家里的老人就很严厉地告诫他和小伙伴们,不要去烈士陵园玩闹,“我们能有今天的生活,都是他们流血牺牲换来的。”参军后,张景宪亲眼见过战友牺牲在自己身边,更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帮助烈士们找到家人。
但迈出第一步时,张景宪就感到了难度。当时时间已经过去61年,部队在当天晚上就离开了张和庄,除了知道他们是解放军,张景宪几乎没有其他任何资料。这是哪支部队,他们进行的是哪一场战斗,他们去了哪里,现在驻地是什么地方?这些问题几乎都没人能答得上来。
直到2009年,张景宪在菏泽牡丹区原党史办公室主任祝厚江那里,找到了线索。祝厚江告诉他,这些烈士参加的战役是1947年12月的菏考奔袭战,参战部队为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张和庄野战医院收治的伤员,应该来自于八纵23师67团。这次短促而激烈的战斗虽然没有解放菏泽城,但成功地牵制了国民党军,有力策应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虽然确认了烈士所属部队,但是经历了我军的多次大整编之后,这支部队现在在哪里?这依然还没有答案。2013年,当地媒体报道了张景宪寻找烈士生前所在部队的消息,一位60多岁的老兵刘浩然找到陵园告诉张景宪,自己服役的部队正是烈士生前所在部队。
张景宪向该部队发出了求证函,2014年又受邀来到部队军史馆,得到了曦园烈士陵园部分烈士的花名册。就是在这里,他第一次看到了姚远道等人的名字。
3
大海里捞针
寄信千封后找到18位烈士后人
这份花名册上共有94人,其中86人有详细地址。张景宪按照上面的地址,寄出寻找烈士后人的信件,但大多数都被退了回来。
退信的原因多种多样。地址早已变更,登记姓名时存在同音不同字的情况,或老家没人知道他们参军后的姓名,这都让大部分信件成了没有人收的“死信”。姚远道在烈士花名册上的地址是湖北应山县五区二合庄,此处现在的通信地址是广水市武胜关镇姚庙村。
张景宪没有放弃,他在春节后和七月初,每年两次不断地寄出这些收信人为烈士本人的信件。在每封信的信封上,他都会写上附言,建议收信地址的村支书找找当地80岁以上的老人,帮忙为这些烈士找到家,并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
五年来,张景宪总共寄出了1000多封信,绝大部分都被退了回来,但他还在坚持寄出新的信件。因为他看到,每一个退回的信封上都贴着一摞摞退条,那是邮递员奔波寻找留下的印记。他相信,还有很多人和他一样,在努力地帮烈士找家。
给姚远道的最后一封信是今年春节后寄出的,这一次,张景宪等到了回音,这是第18位找到家的烈士。今年清明节,姚远道的两个侄子来到了陵园。72年过去,烈士的遗骨已经难分你我,他们向所有的烈士磕了头,还带走了陵园的黄土。“在这里72年,这些烈士就像我们村的亲人一样。看到他们找到了家,自己就觉得这么多年的辛苦没有白费。”张景宪说。
4
有“烈士”活着
还有一位湖北烈士等待回家
在奔波寻找的过程中,张景宪还收获了意外的感动。
2016年,一位年过九旬的老人找到了陵园,让张景宪非常吃惊。老人说他叫魏元吉,而这个名字就印在陵园纪念馆的英烈墙上。
原来,当年魏元吉在战斗中负伤后,被转送到后方,三个月伤好后想归队,部队却已转移。而部队此前在统计时,在生还人员中没看到他,就将他报入了牺牲人员名单,所以他就成了“烈士”,并收到了张景宪的信。
2017年清明节,95岁的魏元吉从山东滨州来到了曦园陵园,他对着那些长眠在地下的战友喊着:“老朋友,老同志,我可见着你们了!我找你们找了几十年,找不到你们,真想你们!”他抚摸着每一块写着“无名烈士”的墓碑,坐了很久。
离开的时候,魏元吉叮嘱张景宪,一定不要把他的名字从英烈墙上去掉,他要陪着自己的老战友,就像当年一样。因为身体原因,魏元吉今年没有来陵园,但他还是通过手机拜托张景宪,一定要照顾好他的战友们。
6月23日,央视《等着我》节目播出了一期与曦园陵园有关的节目。在节目现场张景宪才知道,上了陵园英烈墙的一位叫徐庆功的战士,当年也没有牺牲,而是负伤后与部队失去了联系。徐庆功2013年才去世,享年84岁,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一直念叨的是去找部队、找战友。
张景宪为18位烈士找到了家,但他的寻找还在继续。他告诉记者,烈士名单里还有另一位湖北籍战士熊振义,是长阳县金泉区津洋村人,牺牲时只有18岁,至今仍未找到他的家人。他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湖北热心人加入,帮烈士“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