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 > 社会

恩施大山里的天落水村 村民世世代代“苦水久矣” 天不落水 绝壁徒步去寻水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05日07:22 来源: 楚天都市报

图为:绝壁环绕的天落水村

图为:老村支书秦达广向记者示意他寻水的路

图为:因为缺水,村里种了不少耐旱的烟叶

楚天都市报记者王功尚陈俊通讯员张银坤实习生张梦婷徐蕾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黄士峰

天落水是一个村庄的名字,她是恩施市最偏远的红土乡的一个偏远村落。

这里景色壮美,然而因陡峭的地势、山河阻隔的独特地理环境,村民被缺水问题困扰,几乎人人都有关于吃水难的艰苦记忆。天落水,靠天吃水,这名字完美地诠释着这座村庄世代面临的困境。

近20年来,天落水的村民在悬崖绝壁的丛林和沟壑之间找水源、挖水塘、建蓄水池……他们的种种努力,都只是为了一年四季都能喝上一口甘甜的山泉。

2014年以来,村干部和水利站工作人员经过艰苦寻找,终于在海拔1200多米的鹰嘴岩绝壁上找到了一处常年有水的溶洞。

曙光出现在天落水村民的眼前,一曲在悬崖绝壁间铺管引水的劳动壮歌,也即将奏响。

绝壁村庄

你无法不惊叹天落水的美。

天落水村是一个“挂”在悬崖峭壁间的村庄。这个村庄的美,来自她的绿,她的险,她的香。

从恩施市红土乡集镇出发,翻过虎头山的悬崖隘口,就进入了天落水地界。汽车从海拔1300多米的山巅蜿蜒向下,以俯冲的姿势直扑海拔仅200多米的清江支流马尾沟河,入眼尽是绿的树、青的草、长势喜人的庄稼,以及漂亮的村居和偶尔行走在小路和田间的农人。富氧的空气是这样香甜,此起彼伏的鸟叫虫鸣是如此悦耳。

天落水村就这样背靠虎头山绝壁,俯瞰马尾沟河,远眺连绵起伏的大山,尽得山河之胜。如果不是因为缺水,你走在村道上会忍不住生出这样的疑问:难道还有比这里更美好的人间福地吗?

红土乡距离恩施城区109公里,在山间驾车需近三小时。天落水村位于红土乡西南部,有8个村民小组1079户3498人。

造物主存有一分残忍,没有赐给世外桃源般天落水村全部的幸福。

天落水缺水。

她世世代代缺水。

行走在天落水村的田间地头,除了入眼的美景,你还会发现积蓄着山泉水的水塘,以及或新或旧大大小小的蓄水池,还有路边随处可见的水管。它们储存或传递着村民的生活生产所必须的水。

苦水久矣

31岁的董涛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他自小生活在天落水,已经在村里工作了8年。这个毕业于湖北民族大学的大学生,开玩笑地仿照《史记》里的话说了一句:“天落水苦水久矣。”

在虎头山绝壁下面的羊肠小道上,记者在行走时听见了淙淙的水声,水声并不是来自山沟,而是传自于岩壁之下。随行的村民说,因为刚刚下过几天雨,岩间暗河里有水流动。

董涛说,这样的地下暗河流水,天晴几天就没有了,或者水量变小,无法供给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

村民周笃敖指着山下的马尾沟河和远处的清江河面说,他们听得到水声,看得见江面,就是吃不到水。“我们都靠家里的蓄水池积点水吃,平时用水都很节省,遇到干旱时节,还要跑到几公里外的地方背水,一个来回就要三四个小时。”他说,洗脸洗脚的水,还要留下来喂猪。

对于缺水,董涛和村民有着鲜明而久远的记忆。

老人覃道学回忆,早年间各家各户都会挖水塘,或者建水井,在下雨的时候积蓄一点雨水备用。有的村民离山泉水源很近,就会挖山沟,或者用竹子把泉水引到家里来用。近些年,有村民会在山上的水源附近建好蓄水池,铺设水管把水引到家里去。

到了枯水季节,有些山泉就干涸了,绝大部分蓄水池也没有水用了,村民们就只能到外面肩挑背扛,去远处挑水、背水。有时候,很多户只能共一处水源,大家就要排队。如果干旱的时间过长,大家就要在水源附近挖一个水坑,坑里有点水了就舀一瓢,有时候一担水就要耗费一两个小时。

那些年种水稻时,村民们公平地分配仅有的水源,轮流引到自家的水田里。但因为水太过珍贵,有可能被人偷偷的放掉,所以就要守水。炎热的夏天,他们不惧蚊虫叮咬,带着席子在田坎上或岩壁下彻夜守护,夜间还要不断巡逻。“那样的缺水生活,我永远不想再过。”覃道学摇着头说。

艰难寻水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缺水,很多村民都选择外出务工,原本种植水稻的田地荒芜了,热闹的村落安静了。祖祖辈辈们也曾多次尝试寻找水源,但所寻的水源都无法满足全村3000多村民的常年用水。

在政府的支持下,村里建起了董家河水厂,但因为水源不稳定,水厂供水断断续续,一年只能供水三四个月。

怎么解决天落水缺水的问题?看着村民们紧锁的眉头,年过六旬的老村支书秦达广心里揪成一团,他决定去找水、引水。

抬眼望去,面前是悬崖峭壁和茫茫大山。“林中深处会有水吗,到底在哪里呢?”反复考量后,秦达广和红土乡水利站站长钱少华等人商量后,大家决定咬牙进山寻水。就这样,寻水小分队收拾行装出发了。

那是2014年,秦达广一行从自己家所在的天落水村铁厂坝小组向上寻找。“我们沿着马尾沟河往上走,希望在山里找到更高的水源。”秦达广告诉记者,山中经常有看不到的暗河,山洞里有时也会有不枯竭的山泉,但山太大路太险,寻水之路异常艰辛。

每天大早,几人带着食物出门,一路走一路探,翻过一道山又越过一道梁,用柴刀砍倒荆棘和灌木,在枯枝败叶中踏出一条路。林子里蛇虫出没,被虫咬是常事,衣服在树枝上不知道挂破了多少回。到了天黑还没出山,也没法再回去,就在当地偏僻农家借宿。“有好几次,天快黑时还没找到住的地方,还遇到毒蛇从草丛里蹿出来,我们吓得冒汗。”秦达广至今还记得,寻水小分队每次夜宿农家,都挤在一个大木板床上凑合睡,第二天大早就继续出发。

到2015年,辛苦寻找终于有了回报。秦达广一行在十余公里外的大河沟村鹰嘴岩寻得一处水源。那是一处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海拔1200多米的山岭上有一个天然溶洞,一股清泉汩汩冒出,甘甜可口。“当时所有人都乐坏了,虽然累得气喘吁吁,但终于找到了充足的水源。”

水源找到了,可是后续的问题也来了:如何从1200米高的鹰嘴岩引水到下方的水厂?中间要跨越崇山峻岭,其中必经之地还有当地人称为“死亡三十六弯”的绝壁险峰,资金从哪里来?谁有技术铺设管道?

这些难题像面前高高的虎头山一样,横亘在秦达广和所有村民面前。

恩施 【纠错】编辑:郭蔓

Copyright © 2001-2018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