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彭一苇艾红霞通讯员李雯雯
7月6日,持续3天的北京世园会“湖北日”圆满收官,荆楚文化在长城脚下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徜徉在世园会园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感到这里不仅是国际高水平园艺艺术荟萃之地,也是中国各地和世界各国展示自己发展理念的窗口和舞台。
花团锦簇的竞技场
记者走进世园会各省市区园区,花卉草木争奇斗艳,布展都花了心思。
江西园最初以杜鹃为主题,到6月中旬“江西日”期间,换成以菊花为主。据了解,整个世园会期间,江西园将随气候变化四次换花,时常让游客耳目一新。
作为花卉种植大省,河南园以牡丹、菊花、蜡梅等特色花卉为主要元素。同为花卉大省的福建,展出了古榕盆景、盆栽西洋杜鹃、切花月季、多头小菊等。这些也是当地花卉产业的拳头产品。
“各省市区负责园区设计的,多半是当地最有实力的园林设计单位。”湖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园林专业总工郭志林对世园会情况了然于胸,他了解,有的省市还在全国招标,择优选择设计单位,力图艳压群芳。“绿色生态理念已深入人心,在世园会舞台上,谁都不想落在人后。”
各省市区举办的特色产业推介活动,一样在暗暗较劲。“河南日”期间,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现场设置了24个文旅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位,针对北京客源重点推介。江苏拥有洞庭碧螺春、金坛雀舌、无锡毫茶、雨花茶等名茶品牌;江苏日期间,走进江苏园的游客会得到一份3克装的雨花茶。
招商引资活动也是省市区日的标配,良好的生态环境则成重要“看点”和“卖点”。“绿色宜居的环境,对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企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国际知名建筑设计咨询公司阿海普(AREP)武汉分公司总经理谢思斯说。各地都在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吸引大企业、好企业自然要投其所好,并不惜动辄以百亿计的生态建设投资。
在国际上,一般用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来衡量富裕发达程度,发达国家这一比重达60%以上,部分超70%。第三产业能耗少、污染低,是“绿色GDP”,绿色和富裕相辅相成,难怪各地政府如此不遗余力。
发展模式的展示场
有11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北京世园会,很多国家在这里展示了他们探索绿色发展道路的努力。
卡塔尔馆,北京世园会最大的外国展馆,也是很多游客必去的景点。该馆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多个白色圆形建筑堆叠组成,屋顶、墙壁上种有各色植物,如同一座空中花园。作为中东石油国家,展馆进门看到的却是农业展区。“2018年全球粮食安全指数,卡塔尔全球排名第22位,在阿拉伯国家中排名第一。”展馆工作人员介绍。这个沙漠国家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粮食安全战略,计划到2023年几种主要农产品的自给率都达到70%以上。为此,卡塔尔不惜重金,在沙漠里建设各类高科技农业设施,如海水冷却温室,用于蔬菜种植和生产洁净水,这种设施预计将使卡塔尔到2023年蔬菜自给率达到50%到70%,在产量和质量方面媲美欧洲。离此不远的阿联酋馆,用巨幕影院展示其发展现代农业,绿化国土的努力,可见他们想摆脱石油依赖症的决心。在这些沙漠国家眼中,一抹绿色远比石油宝贵。
在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展馆,则向人们展示了绿色发展的最高水平。德国馆全部用可回收木材搭建,阶梯状的外墙上种满绿色植物,馆内展区注重互动,游客可以体验模拟矿井,通过听筒聆听1960年德国鲁尔工业区饱受工业污染的历史。蒲公英胶乳制成的轮胎、木屑制成的杯盘等可再生产品,则是几十年来德国把自然、工业和日常生活相结合,最终成为“欧洲绿色之都”历程的缩影。“对生态观、自然观、发展观的理解与诠释,决定了国家的发展道路。”德国驻华大使馆参赞柯荣表示。包括湖北在内,中国的很多地方正在运用新技术,最大限度地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推动环境友好、绿色协调的发展,这是最符合未来趋势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