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陈德明把书籍捐赠给汉江师范学院的学生。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 记者 罗毅
人的一生不能没有梦想,这句话放在73岁的竹山老人陈德明身上尤为合适。为了实现推介武陵峡自然风光的梦想,他用了22年的时间;为了实现传承弘扬官渡地方文化的梦想,他用了36年的时间。他还和外孙女接力,完成了145万字的著作。
为武陵峡奔走呼号22年
位于竹山官渡境内的武陵峡,山峦俊秀陡峭,有大型溶洞群、飞泉流瀑,九曲回肠、地缝深渊,蔚为奇观,是华中地区最长、最深、最窄的奇特大峡谷,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将其命名为青峰断裂带。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的美景并不为人所知。
1977年冬天,武陵峡迎来了一位普通的农技员,31岁的竹山官渡人陈德明。出生于1946年的陈德明在供销社工作多年,这一年,他被单位委派到武陵峡的一家药材场指导发展中药材生产。为了扩大药材种植面积,并选择合适的种植药材,陈德明通过走访老药农和查阅历史资料,将种植基地目标瞄准了海拔1400多米的武陵峡驴头山。
驴头山常年多雾,气候凉爽。为查清驴头山的地理情况,有一次,陈德明在丛林中穿行了5个小时,登上了驴头山的山顶。他顿时被眼前绝美的风光吸引,举目遥望,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当时,他就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把武陵峡的美景从深山闺里“嫁”出来。
第二年春天,陈德明就开始对驴头山进行考察,他不仅掌握了驴头山的地貌特点、景点分别和动植物资源,还设计出了一幅以驴头山为背景的《堵河漂流图》。他把这幅图挂在供销社的门市上,向人们宣传武陵峡的美景。
此后,他不仅每年都去驴头山考察,还用汽车内胎绑上木架作为漂流船,体验在峡谷中漂流的感觉,拍摄武陵峡漂流的照片。他把武陵峡的各种风光照片制成展板,在各类大会上展示,创造了乡镇文化到县城展示的先河。他还把自己拍摄的照片,撰写的武陵峡的文章和景点游记,在全国多个报刊发表。在他的全力宣传之下,1998年,由湖北省文联、湖北电视台等组成的新闻媒体报道团,到武陵峡进行集中采访、展示。此后,许多领导、专家学者到武陵峡调研,听取旅游开发的建议。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专家们的反复考察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武陵峡风光秀美,适合开发景区,发展前景广阔。
1999年6月6日,是陈德明终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驴头山漂流首漂仪式举行,380人组成的漂流团乘坐38只漂流艇,在一片欢呼声中劈波斩浪。而在堵河两边,上万名群众沿线排成40余里长的队伍,高声呐喊助威。看着眼前热闹非凡的场景,想起自己22年为武陵峡奔走的情景,眼泪在陈德明的眼眶里打转,他觉得自己付出的一切都值了。从这之后,武陵峡的旅游开发之路终于成了现实。
从1999年举办漂流仪式到2001年9月,官渡旅游实现门票收入100多万元,旅游的发展还带动了官渡服务行业的兴起,拉动农民增收。官渡还在2000年获得了“旅游明星镇”的称号。
曾向香港特首董建华推介官渡文化
同样是在1977年,陈德明心里还有一个文化梦。他在官渡长大,对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情有独钟,对官渡文化也是深爱不已。他在考察武陵峡的时候,为了丰富旅游文化,经常走村入户收集民俗资料。为了寻访当地的民间艺人,他多次在山林中遇险。
有一次,陈德明去拜访当地的民歌大师魏明树,在路上遇到了暴风雨,他就躲进了一个岩洞。刚进洞口,两头猛兽就向他冲过来,原来是两只一米多高的鬃羊,陈德明侵入了它们的领地。陈德明只好冒雨拉住一根老藤,爬上一个山坡,避免和羊发生冲突。
1991年,官渡建文化站,陈德明调任文化站站长。为了壮大文学创作团队,他成立了官渡文学社,网罗了一大批热爱文学创作的秀才们,收集整理了一大批有价值的民间艺术资料。他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活动,以民间歌舞、民间故事会的形式,向人们表演和展示官渡文化。许多专家和学者体验了官渡文化后,激动地说,官渡民间故事内容丰富,情节动人,很有哲理。
1997年,他把收集整理的各类资料编辑成《官渡民间故事》一书。当时正逢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为了推介官渡文化,陈德明给时任香港特首董建华寄去了4本,意在尝试竹山与香港的文化交流。不久,他还收到了董建华办公室发来的回信。
尽管《官渡民间故事》一书很受人们喜爱,但陈德明认为,官渡的文化博大精深,还有更多的故事和人物需要发掘和弘扬。他走访很多当地的民间艺人,到老红军家里实地查访,挖掘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2001年,《官渡河情歌》等书籍又相继出版。
在陈德明的带领下,官渡文化站在文化发掘整理中的成绩显著。2000年5月,官渡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
2012年,已经66岁的陈德明开始学习电脑。此前,他对电脑一无所知,甚至都拼音都不会用。促使他学习电脑的,正是心中的文化梦,他要把自己一生所积攒的官渡文化记录下来,传承下去。“以前就是请人打字,老是麻烦别人,不如自己学习打字。”陈德明从拼音开始学起,遇到不懂的,虚心向孙子请教。有时候在家打字,遇到不会的字,陈德明就跑下楼,拉住一个路人,请人帮忙打出来。在他的坚持下,很快,他就学会了用电脑打字。从2012年下半年到2013年上半年,陈德明整整在电脑前坐了一年,他把心中对官渡文化的探索,全部打了出来,整理成了《武陵文集》。“那时候我感觉自己就是文思如泉涌,因为这些东西都在我的脑海里存在了几十年,我特别熟悉,打字的过程很快。”陈德明说。
这套书分4卷,第一卷《桃花源后记》,是小说类,兼有杂、散文等其他类;二、三、四卷是《官渡民间故事》,兼有专家论文。全书内容共有七类:小说类、地名掌故、风物烟云、世态风月、神话传说、鬼怪灵异和机智人物。
2013年12月20日上午,陈德明新书《武陵文集》在官渡举办首发式,引来大量群众领取,场面火爆。“36年前,我就有个心愿,要搜集历史人文资料编写一部地方文集,要让更多人知道官渡这个美丽的地方。36年来,我走遍了官渡的山山水水,终于实现了这个梦想。”首发式上,陈德明激动地说。
两代人接力完成145万字著作
陈德明讲述心中的两个梦想。
《武陵文集》完成后,陈德明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因为在整理文集的过程中,时间很紧张,他忽略了两个重要的故事:《红军战士范厚才》和《山乡义旗红枪会》,这两个故事都是反映官渡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与重大事件的题材,为此,陈德明感觉十分遗憾。
《山乡义旗红枪会》讲述的是官渡人物王洪贤保护乡民的故事。1982年,为了详细了解王洪贤的一生,陈德明特意跑到79岁高龄的王洪贤家里,和老人同吃同住了两天,了解到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不久,王洪贤又来到陈德明家里,和他同吃同住了两天,再次补充了一些细节和故事。
为了弥补心中的遗憾,陈德明想起了自己在武汉上大学的外孙女张梦竹,他把文稿给了外孙女,请她帮忙编辑完成《武陵文集》第五卷。“接到外公的文稿,我欣然答应了,这不仅是为了完成外公一生的心愿,也是推介官渡文化。”张梦竹说,她把外公交给她的这个任务当成自己的“毕业论文”,查阅资料,整理内容,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第五卷的编辑工作。至此,145万字的《武陵文集》的两代人接力下,全部完成。
书籍完成后,张梦竹给外公打电话,说想举行一个图书义卖活动,实现“以文助学”的梦想,把卖书的钱捐给贫困大学生。张梦竹的这个想法和陈德明不谋而合,经过沟通,汉江师范学院答应一起举行义卖活动。2014年9月29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捐赠仪式在汉江师范学院举行。当日,竹山文联得知消息后,又调剂了100多册《武陵文集》1—4卷,一起捐赠给了汉江师范学院。
如今,73岁的陈德明依然还在为推介民俗文化鼓与呼,还在不遗余力地继续为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我希望《武陵文集》这套书可以为美丽的武陵峡做个导游指南,更期望借助这套书呼唤和守望传统文明,期望我们的民俗文化能够时代传承,永放光彩。”陈德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