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襄阳分公司 > 十堰新闻 > 十堰滚动播报

十堰五年投入11.7亿建设美丽乡村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03日08:39 来源: 十堰日报

本报讯通讯员毛长青报道:近年来,我市立足生态本色,彰显十堰特色,建成了一批展现田园风光、饱含乡愁韵味、融合现代文明的美丽乡村。五年来,市、县两级美丽乡村建设共投入资金11.7亿元。

统筹兼顾,精心谋划部署。我市积极谋划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出台《关于开展“生态家园”创建建设美丽乡村的意见》,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通过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提升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水平。2014年以来,全市共启动美丽乡村试点建设380个,已命名示范村4批共计212个,预计到2020年全市将建成示范村300个以上,约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20%。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竹房城镇带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特色小镇建设、生态村镇建设、对口协作等紧密结合起来,统筹整合相关项目,积极引入社会资本,确保每个试点村不少于100万元资金支持。市级财政对已命名的示范村每村给予5万元专项奖励。

包容兼蓄,彰显地方特色。为确保“一库净水永续北送”,我市明确提出“绿、净、齐、富、厚、和”的美丽乡村建设“六字标准”,“绿”即绿水青山、绿色发展,“净”即天蓝水净、院洁村美,齐”即规划有序、设施齐全,“富”即生产发展、富民增收,“厚”即文化厚重、乡风文明,“和”即管理民主、和谐稳定。围绕“六字标准”,制定涉及生产、生活、生态的6大类24项指标,构建美丽乡村建设的定量及定性指标体系。为避免千村一面,我市针对各地人口规模、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历史人文等差异,对美丽乡村建设预留自由发挥空间,培植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典型村,探索出了企业带动、项目促动、产业拉动、多村联动、镇村互动等一些本地管用、外地可用的建设模式,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科学化、高效化。

标本兼治,优化人居环境。以实施宜居住房、清洁生产、环境治理、饮水安全、通畅路网和乡村绿化“六大工程”为抓手,广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行动,补齐基础设施短板。2014年以来,试点村累计搬迁偏远农户6202户,改造农村危房8516户,推广清洁能源设施14104台,兴建垃圾处理设施4008处、污水处理设施267处,改造农户无害化厕所11376座、农村公厕168座,植树造林9.3万亩,使农村住房条件、卫生状况和环境面貌得到根本改观。同时,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引入市场主体、建立考评机制等措施,充分发挥村民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成功探索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分区域、分类型处理,定人员、定责任、定经费管理的“两分三定”长效机制,治愈了许多村庄环境“脏乱差”的顽疾。

富美兼重,强化产业支撑。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富民产业同步推进,以产业发展支撑美丽乡村的可持续性。优化产业结构。科学制定村庄产业发展规划,注重培育惠及面广、效益高、有特色的主导产业,2014年以来试点村共计发展茶叶、食用菌、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产品基地1.6万亩,特色产业基地规模日趋壮大,竹山县得胜镇圣水村、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孙家湾村等地特色产业收益占农户总收入的80%以上。产村融合发展。依托乡村自然资源、人文禀赋及乡土风情,发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打造了郧阳区茶店镇樱桃沟村、房县土城镇土城村、郧西县涧池乡下营村等众多集旅游、文化、餐饮、电商等产业于一体的富美村庄。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试点村共发展家庭农场60多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21家、入社农户7306户,流转土地2.8万亩,辐射带动近2万农户增收。

【责任编辑:admin】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