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襄阳分公司 > 十堰新闻 > 十堰滚动播报

时隔57年,77岁老人李光艮带着家人再次登上丹江口大坝,重温当年建大坝的激情岁月—— 让建坝精神世代传承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17日08:51 来源: 十堰日报

①李光艮带着老伴和曾孙登上丹江口大坝上留影

②当年李光艮参加丹江口大坝建设的证书

文/图通讯员陈华平

7月11日一大早,丹江口市凉水河镇白龙泉村77岁的老人李光艮让老伴给他找了件新衣,当天他要去圆一个梦,那就是登上61年前他参加建设的丹江口大坝。虽然他生在丹江口市,但是从1962年离开工地,他就再也没上过丹江口大坝了。

出发前,李光艮从箱子底下小心翼翼地拿出了一张证书,上面写着:“李光艮同志参加汉江丹江口水利工程建设,在党的领导下,对工程建设有一定的贡献,为了加强农业第一线,现回乡生产。特发此证,以留纪念。”这张证书,他保存了整整57年。

1958年9月1日,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丹江口大坝动工建设,这一工程能够发挥防洪、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当时,来自湖北、河南两省的十万名民工靠肩挑背驮完成了汉江截流大坝围堰及基坑开挖工作,李光艮是十万建设大军中的一员。

当李光艮和老伴带着5岁的曾孙站在大坝顶看到一库净水时,他热泪盈眶:“当年十万民工建设大坝,我们一个大队来了20多个人,现在还活着的只有我一个人了。我有生之年还能看到丹江口水库的水流向首都北京,我太高兴了!”

李光艮指向大坝右岸的一个山头对曾孙说:“那就是太爷当年建坝时住过的地方。”多少次在梦中,他回到了那建设的火热年代。

1958年7月,还在丹江口市凉水河中学上初二的李光艮只有16岁,被派往了丹江口建设工地,做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到达工地后第一件事就是上山放树、割茅草、搭草棚。大坝建设所在地,汉江两岸是荒山。当时有句顺口溜这样描述的:“1958建丹江,10万大军无住房。五柱落脚盖草房,活人死人睡一床。”就是说当时汉江两岸山头上是乱坟岗,平完坟头。民工们就在旁边铺稻草睡觉,点的是煤油灯。民工从家里走时每人挑一床被子和一捆稻草。睡觉时把稻草铺在地上,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民工睡在一起。没水洗澡,民工身上长虱子是很正常的事情。吃水困难,就到汉江里挑水,一来回好几里路。

李光艮清楚地记得,1958年9月1日开工时老领导要求10万建设大军,要以施工现场为家,以水利事为业,尽全力建大坝。

开工后,湖北、河南两省所属的襄阳、荆州、南阳3市17个县的十多万民工挑着干粮,带着简陋的工具,步行到丹江口工地后,用扁担、筐子、小木船,运载着黏土、砂石完成围堰。十万民工三班倒,昼夜不停工。那时,几万人在一起施工,白天人山人海,晚上篝火通明。工人有时连续工作12个小时,你追我赶。女工有“花木兰战斗队、穆桂英战斗队”,男工有“罗成战斗队、老黄忠战斗队”等,上工时敲锣打鼓,白天到处是广播声、号子声,晚上如同白昼,从不停歇。

民工以一个公社为一个连,100多人集体吃食堂。各连还建有磨房,养的有毛驴,用石磨推小麦碗豆等杂粮。1958年才开工时工地上还能供应米,还吃得饱饭,后来就紧张了,供应40%的细粮、60%的粗粮,玉米糁、红薯、碗豆只要能填肚子的就行,工地号召各连自力更生种菜,补充粮食供应不足。

虽然物资十分匮乏,但10万建设大军的热情丝毫不受影响。

围堰工程耗时一年零四个月,10万民工完成土石方开挖250万立方米,用双肩硬是将右岸一座叫黄土岭的山填进了滔滔汉江,筑起了1320米长的围堰,完成了汉江截流。

1962年,大坝建设停工,李光艮回乡,从此再没上工地,默默无闻地当起了农民。1964年大坝浇筑恢复施工后,采用了全机械化,建设工人缩减至1.3万人,大都是技术工人。1973年大坝浇筑至海拔162米,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设目标。

57年过去了,虽然他经历了多次搬家,但那张证书他视为珍宝,始终保存着。

李光艮的孙子李超说:“我们时常听爷爷讲他参加过丹江口大坝建设的故事,但从不知道他还有建坝证书。这张证书将作为传家宝,我们要把前辈们的那种艰苦奋斗、甘愿奉献支持国家建设的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admin】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