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襄阳分公司 > 十堰新闻 > 十堰滚动播报

“技艺之光”助力残疾人走上创业路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04日16:28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邹景根、陈国东)“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近日,湖北省2024年“全国残疾人文化周”在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开幕,郧西籍肢残人吴明曙正在慷慨激昂地朗诵作品《相信未来》,她自信无畏的眼神,在音乐的渲染下,字字句句都有千钧之力,直击人心。

“做好残疾人文化事业建设,是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郧西县残联副理事长乐娟介绍,近年来,郧西县涌现出许多残疾人文艺工匠,他们灵思巧变,一丝不苟,以自强不息的面貌,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更多的“美好”。

图片20.jpg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创作者汪礼根正在制作粮食画。 郧轩文 摄

用“粮食”点亮艺术

“金灿灿的稻谷压弯了稻秆,一位老人端详着颗粒饱满的水稻,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背后广袤的田野一派丰收景象……”这幅《水稻之父》的画作,是由创作者汪礼根用了10万多粒粮食制作而成,五颜六色的粮食作为颜料,用时二十多天,把“口中粮”变成“精神粮”。

今年46岁的汪礼根,虽然听力受损,但是心灵手巧。汪礼根出生在郧西县上津镇吴家沟村一个农民家庭,因儿时一场疾病耳朵失聪,他从小对作画特别感兴趣,经常在河里找五颜六色的石子拼出画作。2012年,汪礼根在晒稻谷时突发奇想:“石子能作画,那金灿灿的稻谷应该也能作画!”汪礼根于是买来胶水等,开始探索以粮食作画。

五谷粮食画,原料主要是芝麻、小米、小麦、大米、油菜籽和各种豆子等,田园、山川、人物皆可入画,而且天然环保,寓意吉祥。绘制一幅粮食画需要作者投入极大的精力。“拍照、选主题、底板制作、粮食处理,绘制一幅画少则半月,画幅大、样式复杂可能半年都做不完”汪礼根介绍,画幅越大、内容越复杂、价格越贵,中小幅的400元到2000元不等,大幅的要3.8万元到4.2万元。

十年磨一剑,出鞘必锋芒。10年来,汪礼根反复描绘、揣摩,勤学苦练,不厌其烦,力求每一幅作品都精益求精。目前已创作出200余幅粮食画,其中14幅作品被收入中国邮政“国家名片”,并被“一带一路中国梦”珍藏版邮册收录,这也是全国唯一以五谷杂粮为素材创作的作品被正式收录。2019年,作品《禅音》被北京美术博物馆收藏,同年作品《民族风情》在上海第27届金玉兰奖艺术大赛中获得金奖。时隔四年,《水稻之父》画作在首届全省残疾人书画大赛上斩获三等奖。

在郧西县上津镇明清老街的“墨柳画苑”里,来自江西的学员林萍正在小心翼翼地制作《上津古镇》。“我学习作画有4年多,在汪老师的引导下,现在又多了一项技能。”前来向汪礼根拜师学艺的人络绎不绝,学员大多是待业人员,也有残疾人,“我想尽我所能,帮助更多的人。”汪礼根说。

图片21.jpg

郧西县特殊教育学校金海超老师在美术课上教学。 郧轩文 摄

用“技艺”传递温暖

在郧西县特殊教育学校聋人手工艺室里,教师金海超正在指导学生制作木雕,学生用刻刀小心翼翼地削去多余的部分,逐渐勾勒出花朵的轮廓。学生们正在临摹的木雕作品《叶花》,是金海超在2023年湖北工匠杯技能大赛中荣获二等奖的作品。

金海超毕业于河南省中州大学聋人艺术设计学院,2007年9月任教于郧西县特殊教育学校。从教17年,金海超潜心钻研教育理论,大胆进行教育改革,他开设有美术、剪纸、木雕等九门课程,在休息时间与学生一起练习,松枝、竹叶、三合板等不起眼的东西,经过他的制作,成为了一件件精密的工艺品,“学生在国家、省、市、县级美术、书法、摄影大赛中屡屡获奖。”郧西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刘承文介绍。

2024年金海超在第七届全省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十堰代表队(木雕)项目中荣获“湖北省技术能手”称号,他凭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在省级、市级教育教学类活动中取得了个人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等成绩,2022年被郧西县教育部门评为郧西县“师德先进个人”,并多次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切实做到“为人师表,以身示范,以人为本”。

师出有方,艺术传情。金海超把手工制作作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掐丝珐琅画、根雕、十字绣、浮雕等手工艺深受学生们喜爱,其中十字绣作品《武当仙境》《福》分别获武当山“武当绣娘”一等、二等奖,而且在学校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获得了近七万元的残疾孩子生活赞助;天坛模型及剪纸画作品《七夕爱情故事》《金陵十三钗》《关羽》《观音》《五福图》《武汉郧西一家亲》等作品,在郧西电商城、上津特色一条街、观音双石沟展销。

“技艺”出众,身兼责任。2016年,金海超被选举为郧西县聋人协会主席。据郧西县聋人协会会员李淼介绍,金海超经常带领广大聋人群体学理论、学业务,用协会群聊和线下活动讲解各项惠残政策,帮助残疾人群体自立自强。

图片22.jpg

郧西县残联工作人员给残疾人现场教学。 汪汉体 摄

用“巧手”助残创业

“绳子一定要拉紧,不仅可以加固扫帚,还可以美化外观……”在郧西恒达扫帚专业合作社生产车间,汪令霞正在教新来的学员唐永江学习扫帚编织技术,来汪令霞这里工作的残疾人现有18人,因自身视力残疾,她对这些员工更是关爱有加,为他们新建职工食堂和宿舍,保障他们的日常生活。

20多年前,她和丈夫一起外出务工,迫于身体的原因只能做一下简单的工作,她发现扫帚的需求大、销路广,并且生产扫帚的“铁扫帚草”在郧西老家的四处都有,这让夫妻两人察觉到了商机,汪令霞夫妇专门学习扫帚的工艺技术,凭借一把扫帚白手起家。

“当时东拼西凑800元,我在家扎扫帚,丈夫外出找销路,这一做就是十多年。”汪令霞介绍道,早期没有器械,铁扫帚梗条枯硬,只能依靠手和腰部的力气勒紧一根根扫帚条,日积月累手掌上伤痕累累,水泡、伤口、老茧新伤叠旧伤,还落下了腰间盘突出、脊柱炎等病症,很是辛苦。

先苦后甜,造福一方。汪令霞做出来的扫帚,凭借过硬的质量和良好的信誉,逐渐打开市场。“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汪令霞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2009年,汪令霞夫妇联合171户村民一起成立郧西县第一家农民合作社——郧西县恒达扫帚专业合作社,她成为了全县铁扫帚产业的领头人,先后免费开办培训班30余期,参训人数达1000余人,探索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全村50%以上的农户发展扫帚产业,带动村民增收。

“我在这儿干了四年,汪老板不仅教我技术,还让我有了稳定收入,我很是高兴。”残疾人汪华军表示。汪令霞自返乡创业至今,共计吸纳残疾人600余人次,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使其掌握铁扫帚加工和种植技术,带领他们自主创业。

近年来,郧西县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开展就业创业关爱行动,推动残疾人通过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自主创业等多种形式就业,已扶持5个残疾人帮扶示范基地,扶持150余名自主创业残疾人、残疾人技术能手,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逐步加强残疾人队伍建设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残疾人文化技艺学习提供强力保障。

【责任编辑:雷杉】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