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南金伟 赵森)气温升高,酷暑炎炎,如何在家门口畅享夏日生活,成了许多市民迫切的需求。8月6日,笔者了解到,今年夏天,十堰市张湾区红卫街道免费开放14个村(社区)纳凉点,覆盖整个辖区。同时,关注到不少双职工家庭无人看娃的需求,街道还开设暑期托管班,解决家长后顾之忧。纳凉点里,户外劳动者在此纳凉歇脚,辖区居民在这里读书、下棋,孩子们在暑托班里,一片欢声笑语,舒适的环境,吸引了不少居民相约在此“打卡”。
家门口的托育学堂,托起少年缤纷假期
社区阵地不仅能纳凉,还能托幼。走进红卫街道周家沟社区“爱心暑托班”,孩子们正争先恐后地举着小手要揭晓老师在课堂上布置的科普谜题,而随后播放的萌趣科普视频,更是把孩子们逗得前俯后仰。
“老师不仅带着我们一起读书,还带我们做手工、学画画,参观科技馆,每天都有不一样的收获。”即将升入五年级的白鑫语因为父母白天都要上班,以前寒暑假就一个人待在家里。白鑫语的妈妈李女士介绍“以前幼儿园的时候就送她去收费的托管班,一天150块钱,这个收费还是有点负担的”。李女士坦言“刚开始从社区干部口中得知爱心暑托班的消息时,还有点不放心,没想到第一天回来时孩子就一脸兴奋,说暑托班课程很丰富,孩子很感兴趣。街道和社区官方举办的爱心暑托班不仅安全,孩子感兴趣,而且家长也没有经济负担,真是办到了我们心坎里。”
爱心暑托班现场。通讯员 供图
据了解,在红卫街道像这样的爱心暑托班共有8个,为了更好地服务辖区群众,红卫街道坚持共同缔造理念,积极与汽院等高校联动,以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阵地,以辖区小学生为服务对象,链接汽院师生为服务资源,在课程内容上做优化,不仅提供数学、英语等校内课程辅导,还开展物理实验、科普宣讲、绘画手工等趣味课程,让孩子开心、家长放心,截至目前已开展暑期课堂10期,服务辖区家庭384户,通过这种既“托”又“管”还有“学”的方式,不仅为辖区双职工家庭解决“后顾之忧”,还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助力青少年儿童成长,为城市建设赋能聚力。
社区内的活动空间,点亮长者幸福时光
顾好“小”的,也要顾好“老”的。纳凉点里,不仅是孩子们的课堂,更是长者们的休闲活动中心。走进红卫街道红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阵阵凉意袭来,大厅一侧摆放着书架,陈列着文学、历史等类别的读物,几位老年居民正捧着杂志、书籍阅读,一旁还有热茶提供。居民王奶奶接了一杯热茶,和街坊聊着天,“每天下午都会来这里坐坐,社区里还有舞蹈室,夏天吹着空调和老伙计们一起唱唱歌,跳跳舞,退休生活过的有滋有味。”
老年人们在学习唱歌。通讯员 供图
走进红河社区纳凉点,居民不仅可以在这里纳凉,还能上学堂。社区党委充分挖掘本地有文艺爱好的退休党员资源,积极链接京能热电厂老科协资源,让有才艺的退休党员在社区当起了老师,社区活动室全天开放,小区居民自发组织开展唱歌、跳舞、国画、书法、太极拳课程随时“收徒弟”。红河社区主要负责人介绍,红河社区作为新成立的社区,在阵地设计上坚持“去机关化、去行政化”,力求将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居民的温馨家园。通过压缩办公面积,扩大服务空间,设立开放式服务区,配备舞蹈室、棋牌室、观影室、图书室等场所,丰富文化生活,强化精神引领,让群众能轻松“歇脚”,享受美好生活。
据了解,接下来,红卫街道还将加强与区老年大学的沟通协作,链接老年大学师资力量,把老年大学开到社区里,让辖区的老年人“出家门”就能“进校门”,逐渐把老年教育和文化养老、精神养老、知识养老、才艺养老结合起来,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让更多的老年人成为老年教育的受益者。更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打通老年教育“最后一公里”。
户外劳动者驿站,架起为民服务桥梁
烈日炎炎,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仍奔忙在烈日下,用勤劳和汗水守护城市美好生活。高温天气下,红卫街道纳凉点不仅服务老年、少年,还成为户外工作者的避暑港湾。
户外劳动者驿站现场。通讯员 供图
“这样炎热的天气,能有一个地方让我们喝上水、热个饭、歇个脚,真是太好了。”一位环卫工人感慨地说。而快递员李先生也表示,这样的温暖让他们感受到了家的味道,更加坚定了他们为城市服务的决心。每个纳凉点依托户外工作者驿站建设,设备齐全,有冷气空调、有饮用水、有应急药品、为群众提供基础纳凉服务,并根据实际需求提供西瓜、凉茶、绿豆汤等解暑饮品。不仅能满足户外工作者、居民、新业态群体等人群歇脚休息、纳凉饮水、手机充电、无线上网等基本要求,还提供报刊阅读、政策咨询、休闲娱乐等多元化服务,解决户外工作者、新业态群体等人群的饮水、充电、如厕等实际问题。小小驿站,为他们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中提供了一处难得的憩息之地。让他们在劳碌奔波之余能够享受一份清凉,以实实在在的暖“新”行动,切实增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近年来,张湾区红卫街道立足实际,坚持共同缔造理念与辖区内单位共建共享,积极拓展党建阵地,有力推进了社区党建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聚焦民生小切口,满足辖区群众多样化需求,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