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梁时荣、周永鑫)插管、上呼吸机、俯卧位、脱机……在重症监护病房,生死一线间。医院重症医学科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医护人员便是这道防线的守门人。今年37岁的惠越是十堰市太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工作8年来,他每天与病魔抗争、与死神搏斗,用过硬的技术、精心的呵护,点亮重症患者的生命之灯,受到同事和患者的好评。
为患者检查。通讯员 供图
学有所成,率先开展重症超声业务
时间就是生命,面对急危重症患者,拼的就是时间。2022年1月的一个清晨,一位55岁的女性患者突发心脏骤停,急诊行心肺复苏术后,血压无法回升,以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后转入惠越所在的重症医学科。
这名患者近期健康体检无异常,门诊检查头胸腹部CT均未见明显异常,为何会突然出现心跳骤停?需要快速筛查患者心跳骤停的原因,才能对症救治。惠越当即拿起超声探头对患者心肺情况进行筛查,发现患者下腔静脉充盈固定、右心增大、三尖瓣反流、肺动脉增宽。难道患者大面积肺栓塞?经CT室进一步做影像检查证实,该患者被确诊为大面积肺栓塞。请示科主任郑翔后,惠越随对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2小时后患者血管药物逐渐减停,生命体征逐渐稳定。患者从入科到明确诊断再到实行溶栓治疗,不到1小时,大大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效率,为患者后续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
为了更好胜任ICU的救治工作,了解专业发展趋势后,2019年以来,惠越先后多次积极报名参加全国重症超声不同等级培训班的学习,并取得优异成绩,并在科室率先开展重症超声业务,让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更加精准、高效。在学习及应用重症超声过程中,惠越深知重症超声的优势,他一方面利用休息时间刻苦学习重症超声理论,练习重症超声技术,另一方面还对科内医师进行重症超声操作理论讲解及技能培训,促进科室重症超声技术的蓬勃发展。
竭诚创新,努力提高抢救危重患者效率
在逐步掌握重症超声技术后,惠越又将该技术与体外膜肺氧和技术相结合,对危重病人进行救治。针对心跳骤停、心源性休克、低血压患者,时间紧迫、血管穿刺难度大,以往均采用血管切开法置管上ECMO,从开始操作到ECMO运转至少需要40分钟。这对于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患者,会明显增加大脑、心脏的缺血时间。为减少ECMO患者上机操作时间,化繁为简,惠越将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技术带回医院,利用超声引导下可视化血管穿刺置管,不仅节约了操作时间,大大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还减少穿刺相关并发症,使得ECMO上机操作时间缩短至20—30分钟。这项技术先后在重症医学科、心血管介入室及外院广泛运用,为众多患者的康健搭建了生命的桥梁。
为患者治疗。通讯员 供图
去年12月,一位28岁产妇,胎儿出生后即不幸罹患重症病毒性肺炎,呼吸衰竭,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不见好转,病情逐渐加重,辗转来到太和医院。面对危在旦夕的年轻妈妈和刚出生的婴儿,惠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对病情充分分析和思考后,他果断向科主任郑翔汇报了病情并提出了治疗方案,得到了郑翔主任的积极支持,并要求“必须全力救治这名产妇,让她好起来。”惠越当机立断,立即找患者家属沟通病情,同时联系科室ECMO小组,第一时间运用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行ECMO治疗。
20分钟后,暗红的血液从患者体内引出,鲜红的血液回流至患者体内,患者缺氧得到改善,急促的呼吸逐渐平稳。但是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没有一帆风顺,该患者还经历了出血、多重耐药菌感染、肺纤维化、气胸等一波三折的病情变化。关关难过关关过,历经3个月的精心救治,患者病情逐渐趋于稳定,并在ECMO治疗68天后终于撤机。4个月后这名产妇顺利康复出院。
孜孜以求,守好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除了学习新技术、处理棘手的危重患者外,惠越还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医疗保障及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他是湖北省医师协会重症医师分会青年学组委员、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超声分会委员,并在2023年湖北省医师协会重症超声病例比赛中荣获第一名。他还是一名运动爱好者,近年来,每周坚持长跑10公里,积极参加马拉松比赛项目,锻炼自己的耐力及毅力,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随时为救治患者做好准备。
惠越说,作为一名青年医师,要随时面对危重症患者,更需要科学、严谨,要做到水一般的守护,才能洗刷掉病患的疾苦;同时更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只有自身强大,才能拥有宣告生命的勇气,蔑视死神的威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