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襄阳分公司 > 十堰新闻 > 十堰滚动播报

竹山“豆腐郎”办起民俗博物馆 四万“老物件”见证历史变迁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02日11:18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陈昌荣、张丙波)有一尊1米余高的石雕兵俑,有尘封已久的古旧书籍,有剪纸大师余曼白的全套剪纸,有古代竹山印牌、唐代武士石雕立像,有织布机、粗布衣衫、三寸绣花鞋……平时现实生活中难得一见的民俗生活用品,在竹山县官渡镇秦巴民俗博物馆里却应有尽有,这里所陈列的老物件大大小小已达4万余件,而这个民俗博物馆的创始人,竟然出自一个叫曾和林的“豆腐郎”之手。

民俗博物馆外景。通讯员 供图

8月29日,笔者随参观团走进曾和林的民俗博物馆。墙上挂的、桌子上摆的,地上放的,满是从前农民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明朝的榨油机、民国时期的罩子灯以及老式织布机、纺花车、石碾、石磨等老物件,样式多样,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豆腐郎”办起民俗馆

今年62岁的曾和林是竹山县官渡镇的普通农民,1962年出生,自小爱好老物件。“我小时候就愿意收藏一些旧物件,铜钱、毛主席像章、瓶瓶罐罐一概不放过。”曾和林告诉笔者,高中的时候,有一次,看到同学手里拿着“袁大头”,因为太过喜欢,愣是用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的零花钱软磨硬泡买了下来,因为这个还挨了家长的训斥。但这都挡不住他对老物件的爱好。

民俗博物馆内景。通讯员 供图

1980年,他高中毕业后,回乡当农民,子承父业开起豆腐坊。

他一边卖豆腐,一边能忙里偷闲,去收购自己喜欢的老物件。“很多老物件在外人眼里就是破烂,但在他眼里却是宝贝。”曾和林告诉笔者,家里住的是四间平房,一间用作打豆腐,其他三间都用来堆放老物件。每次收购东西回来,就往家里搬,房里装不下,大物件他就摞起来,小的就挂起来,就因为这,家里墙上全是钉子,家里都成了破烂市场了。

就这样,曾和林一边打豆腐、养猪,一边在周边乡村搜集古物藏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藏品越来越多。到上世纪初,已有各类藏品上万件。为了建民俗博物馆,曾和林将河东供销社东升酒楼租下来,又投资10多万元进行装修,做文物展厅,使上万件文物分门别类集中展示。2007年4月25日,竹山县首家初具规模的“秦巴民俗馆”宣告成立,免费供游客和村民参观。“我建民俗博物馆,目的就是把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把农村即将消失的耕作文化和古老的记忆收集起来,使人们记住这些传统文化。”曾和林说。

“水盂”牵线喜结良缘

说起老曾的婚姻,这里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呢。30多年前的一天,正当夏忙,曾和林家突然来了个年轻漂亮的姑娘。这姑娘家住官渡镇马峪河村,是表妹贺显梅来帮忙做饭。这姑娘一到,就像自家人一样帮忙打豆腐、洗碗、喂猪,忙得不亦乐乎。

民俗博物馆内景。通讯员 供图

原来,曾和林和表妹贺显梅不仅早年都认识,还是高中同学。她们青梅竹马、相互暗恋,但谁也没有把这层窗户纸打破。高中毕业后,曾和林每天都忙着打豆腐,开加工厂,而贺显梅回家后,父母则忙着给她介绍男朋友相亲,希望她能早点嫁出去。

“妈,不用你们操心,我已经有了……”显梅述说了她的私事。

原来,她心里早就有了表哥。在一次陪嫂子到镇上卫生院做引流手术时借住在表哥家,曾和林妈妈对这个远房亲戚家女儿特别喜欢,说她机灵、勤快、贤惠又长得漂亮。在这期间,贺显梅见曾和林心地善良,为人忠厚老实,有一技之长,便对他萌生了爱慕之情。那次以后,贺显梅又主动提出到曾和林家来玩,两人相互学习,互诉衷肠,情投意合,建立了恋爱关系。这一次是他们的“探家行动”。表妹在曾和林家住了几天,家里催着让她回去,曾和林也顺便送表妹回家。你看,姑娘那般热情,谈创业、谈理想、谈家常,又为表哥提亲拉开了话题。这一情景,姑娘父母感到惊奇。加上曾和林那眉清目秀的相貌和谦逊坦诚的言谈,早使姑娘父母喜爱三分。在表妹家,他还看到一件清代陶瓷水盂,状如老虎,图案精美,煞是可爱。这件水盂开启了他的收藏之路,也开启了他和表妹的爱情之门。但是,女儿的婚事并非儿戏,父母需要深思熟虑,决不草率了事。他们决定退回曾和林的礼物。然而,姑娘早就心中有数,她要把亲事推向更成熟,用实际行动去劝说父母。就说:“妈,我送去吧。”

这样,姑娘就有了“探婆家”的机会。而且,一连就是几天。两人从相识、相知到相恋、相爱,终于水到渠成。

1985年4月,曾和林和贺显梅喜气洋洋地到民政部门办理了结婚证明,结为百年之好。婚后曾和林小俩口夫唱妇随,一边磨豆腐,一边开起粮食加工厂,还利用豆腐渣和粮食加工剩余的麸皮、谷壳养猪,最多的时候,他家一年养猪30多头。1984年,22岁的曾和林被评为全县劳动模范,同时成为“万元户”。在当时的农村,“万元户”的含金量丝毫不亚于现在的百万富翁。曾和林把磨豆腐、养猪挣的钱,全部用在收藏上。

“民俗馆”蝶变“博物馆”

2009年,因堵河下游建潘口水电站,官渡古镇面临整体搬迁。为把古镇的灵魂留下,也为支持曾和林把事业做大,县、镇领导把新集镇最精华的一块4000平方米的地皮划给曾和林,让他办一个更大规模的民俗博物馆。领导的支持,各界的期望,极大的鼓舞了曾和林再创大业的信心。说干就干,从绘图、预算、备料,到开挖施工,几乎是同步进行。面对450万元的投资,他向所有亲戚朋友借款,同时向银行贷款200万元。经过近三年的艰苦创业,面积4000平方米的四层仿古建设——秦巴民俗博物馆正式建成。2012年元旦,市、县领导前来剪彩开馆。馆内设有余曼白剪纸纪念馆、红色文化展、文物杂宝展、民俗遗物展、匾牌对联展、古典家具展、票证钱币展、雕花工艺展、石雕作坊展、佛像神像展等。馆藏有各种文物四万余件,其中国家级文物数十件,最具代表性的馆藏有:印证上庸文化发源的——庸戈、北宋太平兴国时期的——竹山县印牌、唐代武士石雕立像等珍贵历史文物,有剪纸大师余曼白及其徒弟的全套剪纸和绘画作品等。博物馆内展示的秦巴地区农耕民俗用具一应俱全,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皆有收纳,系统展示了秦巴地区的历史民俗文化。

曾和林介绍民俗博物馆的收藏。通讯员 供图

一个别人不卖的香炉,曾和林盯了三年,最后如愿以偿;为了搜集文物,收购到珍品,鄂西北、陕南、川东、重庆的山乡村镇,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累了在车里休息,饿了就啃凉火烧……在曾和林眼里,馆内目前陈列的老物件并不一定有多高的经济价值,关键是它们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这里的每件藏品都有一个故事,每个展厅都饱含着曾和林的心血。著名剪纸艺术家余曼白,是从官渡走出的文化名人。为建一个余曼白剪纸艺术纪念馆,他先后三次远赴四川自贡,前去探访余曼白大师的嫡孙余联军和弟子们,请他们协助搜集购买民间现存的大师遗作遗物等。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执着与热忱感动着每一个人,先后收回余曼白各类遗作遗物二百余件;花费50万元,同时又制作余曼白纪念塑像。余曼白剪纸艺术馆才如期建成。

曾和林的民俗博物馆建好后,每年来此参观的游客不仅来自县内,外省市的也络绎不绝。近现代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在他的博物馆里再现,让前来参观的人驻足良久。据不完全统计,十余年来,秦巴民俗博物馆接待各类游客和学生数十万人次。曾和林先后被评为“感动竹山”十大人物、“全市文化工作先进个人”“ 县优秀政协委员”等,新华社、《湖北日报》《十堰日报》等报刊及新浪、搜狐等网站和省市电视台都先后报道过他的事迹。

从最初的盲目收购,到如今有针对性地选择,曾和林的收藏路越走越顺。“下一步,我将继续丰富博物馆的馆藏内容,不断挖掘和整理馆藏物件,使古老的农耕文化和红色文化传承下去。”曾和林表示。

曾和林介绍民俗博物馆的收藏。通讯员 供图

【责任编辑:雷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