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章伟 柯丽娜 杨艳钰)夏日炎炎,当多数人选择在室内避暑纳凉时,9月2日笔者看见,十堰市竹山县文物普查队的队员们却坚持头顶烈日、跋山涉水,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文物“四普”)野外调查工作,只为精准掌握全县文物的保存状况,摸清文物资源家底。
普查队员穿过小河。通讯员 供图
竹山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多、分布范围广,2009年文物“三普”公布全县17个乡镇分布文物点258处,其中国保单位1处、省保单位4处、县保单位27处。竹山县文物“四普”工作从2023年11月开始,由县文旅局分管领导担任文物“四普”领队,县博物馆3名业务人员全程参与,同时外聘2名专业测绘工程师协助。本次“四普”工作配备了专用的无人机、RTK、数码相机、笔记版电脑等设备,与完全依托第三方开展文物普查相比,直接节约经费约30余万元。按照工作安排,竹山县已完成前期成立领导小组、编制普查方案、组建普查专班、开展人员培训等第一阶段工作,从今年6月份开始已转入普查第二阶段——田野调查。
博物馆馆长李强为群众宣传《文物保护法》。通讯员 供图
8月8日早上7点半,笔者从县城出发,跟随竹山县“四普”工作专班乘车前往溢水镇参加野外文物调查工作,近距离感受了高温下文物普查工作者的点点滴滴。
到达溢水镇政府,“四普”工作专班兵分两路,分别前往杨家坝村和朱家湾村。杨家坝柯家老屋屹立在山脚下,是传统的二层土木结构建筑,房屋保存相对完整,风雨侵蚀的墙面写满了岁月的痕迹,精美的门墩和石牌仿佛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使用无人机进行航拍作业。通讯员 供图
竹山县博物馆工作人员熟练地拿起相机对准老屋的石门、石窗按下快门,拍摄文物点全貌,记录文物的细节特征。无人机操作手则结合RTK开始定点测绘,记录坐标信息。普查队队员仔细询问了当地村委会干部老屋相关信息和日常安全看管情况,指导他们做好老屋的保养维护,防止人为破坏,并叮嘱村委会主要负责同志要通过村民大会、院子会等形式加强《文物保护法》的普法宣传,营造全民爱护文物、保护文物的浓厚氛围。
测量清代宋母黄氏墓经纬度。通讯员 供图
2点30分,工作专班到达溢水镇朱家湾村5组的沙坪遗址,因为美丽乡村和高速公路建设,地貌地物发生了较大变化,工作人员走了两个来回,在同当地老百姓考证后,才确定了沙坪遗址的具体位置,接着柯丽娜操作无人机升空,进行标点测绘,录入数据信息。
下午4点,一行人到达小东川村一组水井沟马鞍梁子宋母黄氏墓,据《竹山县志》和宋氏宗谱记载,这座牌坊是清道光二十一年,由邑绅公举节孝,县令申祥,巡抚部院题奏奉旨修建,上书道光皇帝亲赐《节孝可风》四字用以旌表宋母黄氏孺人的美德。
据了解,2011年文物“三普”时发现古墓出现山体滑坡,墓碑倾斜,宋氏族人自发集资十余万元,对祖坟进行修缮,眼前通往古墓的山间小道已变成水泥路面,古墓边坡进行砌岸加固,墓地前方修建了石质围栏,场地全部用仿古石板硬化。在察看碑文、测量墓碑高度和墓地围栏面积后,工作人员使用专业设备开展空中作业,录入相关信息。
竹山县文物“四普”开展以来,一路上,许多村民自发的为我们送水、做向导、披荆斩棘砍路探路,还有许多类似溢水宋氏家族一样的村民自发集资修缮文物古迹。县文旅局副局长黄君说:“这些淳朴的村民为保护文物做了大量贡献,许多文物点具有很高的保护性开发和活化利用价值,很多感人的事迹都值得广泛宣传。”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历史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文物则是给这座城市的灵魂注入了血脉和肌体。从旧石器、新石器,到历朝历代的文物古迹,它们用无声的语言记录着城市、乡村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全国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普查队员们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细致入微地采集文物信息,全力以赴给文物做个“专项体检”,截至8月底,竹山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调查工作已全面完成,共调查文物点271处(其中复查258处、新发现13处),完成率100%,工作进度位居全市前列。
谈及下一步工作安排,竹山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胡吉政表示,将严格执行全国文物普查的决策部署,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加大人力、财力投入支持力度,持续做好资料整理、图纸绘制、信息填报、数据复核和依法认定、登记公布等相关工作,高标准完成文物“四普”后续任务。同时,也将充分利用普查成果,加强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让文物在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全域旅游、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