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日景色(6月20日摄)。
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是我国三大高原淡水湖之一,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候鸟越冬地,每年有逾十万只鸟类在此过冬。
上世纪50年代开始,草海水域面积急剧缩小,周边森林面积锐减。到上世纪70年代,仅存5平方公里水域及部分沼泽,草海生态系统濒临崩溃。
上世纪80年代,贵州省政府决定恢复草海水域,并于1982年成功蓄水,恢复水面25平方公里,1992年草海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候鸟保护、水禽繁殖结合之地。
截至2019年5月,草海周边已建成万吨生活污水处理厂1座,环湖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19个,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草海自然保护区鸟类种群数量逐渐增多,越冬期以黑颈鹤为代表的珍稀鸟类数量也呈现增加趋势,草海周边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隅,绿地部分是退地还湖成果(6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6月19日无人机拍摄的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6月20日无人机拍摄的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6月20日无人机拍摄的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造林涵湖工程一隅。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6月20日无人机拍摄的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绿地部分是退耕还湖成果。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6月20日无人机拍摄的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万吨生活污水处理厂。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隅(6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只白骨顶鸡在水面游弋(6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