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图片

牛粪里扒拉出“致富金”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01日09:53 来源: 新华网

201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年近六旬的刘学亮了解到了蚯蚓养殖这个新兴的生态产业。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原本打算“告老还乡”的老刘,走上了一条主动“转型”的创业路。 3年多来,在刘学亮的带动下,山西临县以及周边地区的不少农户从养蚯蚓的牛粪里扒出了“致富金”。 图为刘学亮在展示养殖的蚯蚓。新华网 发(武斌 冯海砚/文 刘亮亮/图)

“作为药材,蚯蚓市场潜力大;蚯蚓粪又是很好的有机肥,发展前景好。”刘学亮说,创业初期为了搞好养殖,他除了上网查阅各种资料,还到安徽、陕西、河南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图为工人在查看蚯蚓生长情况。新华网 发(武斌 冯海砚/文 刘亮亮/图)

2017年,刘学亮租下了七亩农田地,从安徽购回1500斤蚯蚓苗,开始蚯蚓养殖。在老刘的养殖基地里,一排排的土堆上看不见任何农作物,三五个农户拿着木锹和耙子熟练地翻着地。新华网 发(武斌 冯海砚/文 刘亮亮/图)

蚯蚓养殖基地设在临县白文镇秦家坪村,这里大大小小的养牛场是刘学亮的目标。“租来的地靠近一些大型养牛场,就地取粪比较近,也节省运输成本。”为了让养殖场早日步入正轨,老刘走的每一步都精打细算。图为工人在收蚯蚓。新华网 发(武斌 冯海砚/文 刘亮亮/图)

2018年,老刘的养殖基地收益不少。“蚯蚓苗一斤20元,牛粪是用当地养牛场的,一年下来只算蚯蚓的产值就有十来万。”老刘说,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他动员了全家人一起搞蚯蚓养殖。图为刘学亮夫妇在“蚯蚓田”中劳作。新华网 发(武斌 冯海砚/文 刘亮亮/图)

眼看着年近六旬的老汉“转型”赚了钱,当地不少农户也搞起了蚯蚓养殖。画面中(右)规模较大的养殖基地就是在刘学亮的带动下,由村民自己发展起来的。新华网 发(武斌 冯海砚/文 刘亮亮/图)

刘飞飞是刘学亮的侄子,也是基地的技术人员和管理者。什么时候“添粪”“补水”,什么时候“收蚯蚓”“风干粪”,养殖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他都懂。新华网 发(武斌 冯海砚/文 刘亮亮/图)

“蚯蚓不愁卖,每次收蚯蚓的时候都有商家主动上门收。”刘飞飞说,除了可以用于药,从蚯蚓中提取的蚓激酶还可以做美容、做养生产品。这些看得见的商机吸引了越来越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加入到回乡创业的队伍中。图为刘学亮、刘飞飞和家人一起收蚯蚓。新华网 发(武斌 冯海砚/文 刘亮亮/图)

2019年,刘学亮将养殖基地的面积扩大到了四十亩,还注册了合作社。“基地扩容之后也解决了周边一些养殖大户的粪便处理难题。他们多年卖不出去的粪便,都被‘消化’掉了”。图为刘学亮在为蚯蚓翻土。新华网 发(武斌 冯海砚/文 刘亮亮/图)

随着养殖基地的扩容,老刘还引进了铲车等机械设备。图为刘飞飞使用铲车为蚯蚓“添粪”。新华网 发(武斌 冯海砚/文 刘亮亮/图)

“蚯蚓是个好东西,它吃进去牲畜的臭粪便,自己排泄的粪却有了草木香。”刘学亮说,蚯蚓除了本身的经济价值,蚯蚓粪作为有机肥料,也成了农户们的“好帮手”。 新华网 发(武斌 冯海砚/文 刘亮亮/图)

如今,除了当地农户,中阳、文水、石楼等周边地区的一些农户也常来刘学亮的基地学习养殖技术。“等我们再做成熟些,会带领更多农户一起致富。”刘学亮说。图为其他蚯蚓养殖户到基地“取经”。新华网 发(武斌 冯海砚/文 刘亮亮/图)

【责任编辑:admin】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