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刘飞香建议,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发展的竞争力和持续力。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党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围绕科技创新建言献策,为实现科技强国梦贡献智慧力量。
如今,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要素和依靠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定创新自信,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一往无前的奋进姿态,向着科技强国建设的目标阔步前进。
新华社记者 殷博古 摄
全国人大代表冯艳丽就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航天力量发言。
新华社记者 刘彬 摄
全国人大代表蒋小松就充分发挥科技第一推动力作用发言。
新华社记者 刘彬 摄
全国政协委员钱锋建议,充分发挥青年科技人才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注入不竭动力。
新华社记者 翟健岚 摄
全国政协委员张树华就促进科技合作发言。
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全国政协委员刘明忠建议,要以改革激发各类人员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全面推进自主创新,组建多个产学研一体的创新中心,切实增加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韧性。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今年5月将进入空间站工程建造阶段,并将再送6名航天员进入中国空间站。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这是中新广州知识城“中国纳米谷”一期工程纳米智能技术科技园(2021年5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成功。
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2021年2月26日,嫦娥五号搭载的太空稻种在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温室萌芽。
新华社发(张梓望 摄)
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成功。这是航天科研人员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庆祝。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这是2021年6月11日公布的由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着巡合影”图。
新华社发(国家航天局供图)
2021年3月29日在维护保养期间拍摄的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2021年3月底,“中国天眼”正式对全球科学界开放。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2021年7月8日拍摄的北京科兴疫苗生产流水线。
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在福建省福清市的福耀玻璃集团汽车玻璃生产车间,机械手在生产线上作业(2021年1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2021年5月26日,在贵阳举办的2021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参会者在了解智慧城市治理中心。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2021年11月22日,陕西省安康市白河高级中学机器人社团的学生在制作机器人。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2021年10月21日,一名小朋友在北京展览馆参观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