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图片

镜观·非遗丨乌铜作纸,白银为墨,淬炼时光的金属诗篇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8日10:19 来源: 新华网

10月25日,在昆明乌铜走银传习馆,匠人将放置在乌铜片表面的银片融化,进行“走银”。

炉火正红,将匠人的身影投映在斑驳的墙面上。一块质朴的乌铜在他掌心静静卧着,如同等待被唤醒的沉睡诗篇。这是金属与生命的相遇——以铜为卷,以银为笔,在体温的浸润下,淡红的铜色渐渐沉淀为深邃的墨色,银白的纹路如月华流淌,在乌黑的底色上舒展出灵动的韵律。

乌铜走银,这门始于清雍正年间云南石屏的技艺,在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场跨越三百年的美学修行。冶炼、雕刻、书画、微雕——诸艺融于一体,铸就了“以铜为骨,以银为魂”的艺术传奇。

“走银”是火与金属的共舞。匠人依古法熔炼秘方,将铜料锻造成胎,再以细若秋毫的錾刀,在铜面勾勒出万千气象。当温度升至临界,银块融作流淌的月华,在匠人精准的引导下,这抹银亮如溪流汇入山谷,完美填充每一道刻痕。待银液凝固,经过细心打磨,银丝与乌铜浑然一体,在灯光下泛起温润的珠光,仿佛给冰冷的金属注入了温热的血脉。

“捂黑”则是时光赋予的蜕变。初成的铜器需要匠人日复一日的摩挲,让掌心的温度与汗液,与金属产生奇妙的交融。在这缓慢的仪式中,铜色逐渐转为乌黑晶亮,因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印记,每件作品都拥有不可复制的墨色深度。这正是乌铜走银被誉为“有生命的金属”的缘由——它将人的温度、时间的痕迹,镌刻在金属的记忆里。

这项技艺的传承,书写着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李加汝作为乌铜走银的第五代传承人,早年曾在昆明岳家店铺学艺,后因战乱不得不中断手艺。晚年无子的他,在金永才的悉心照料中看到了希望。时年29岁的金永才,自幼痴迷传统金工技艺,18岁便开始学习金银铜饰制作。他被李加汝收为弟子,系统继承了这门濒临失传的技艺。经年累月的刻苦钻研,金永才终得真传,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如今,在他的手中,乌黑的胎体上,山川有了魂魄,花鸟得了神韵,银丝流转处,是一个个被唤醒的天地。

夜深了,作坊里的炉火却未眠。跃动的火光中,年轻弟子在金永才的注视下,轻抚初成的铜器,感受着金属在掌心微微发热,看着它从淡红渐变为墨色。“记住这温度,”老师傅的声音如远山的回响,“这不只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我们与时光的对话。”

当最后一道银纹在墨色间定格,这件作品便拥有了独属于自己的生命。它不再是单纯的金属,而是承载着匠人体温、执着守望与时光沉淀的诗篇——在静谧中诉说着永恒。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pagebreak

10月25日,在昆明乌铜走银传习馆,匠人对铜器进行焊接。

新华社记者 彭奕凯 摄pagebreak

10月25日,在昆明乌铜走银传习馆,金永才(右)与弟子交流。

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pagebreak

10月25日,在昆明乌铜走银传习馆,金永才(后)指导弟子。

新华社记者 彭奕凯 摄pagebreak

10月27日,金永才在位于昆明市的乌铜走银传习馆制作乌铜走银工艺品。

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pagebreak

10月25日,在昆明乌铜走银传习馆,金永才(右)与弟子交流。

新华社记者 彭奕凯 摄pagebreak

10月25日,金永才(左)与弟子在昆明乌铜走银传习馆门前交流。

新华社记者 彭奕凯 摄pagebreak

10月25日,匠人在昆明乌铜走银传习馆炼制乌铜。

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pagebreak

10月25日,在昆明乌铜走银传习馆內,匠人在捶打铜片。

新华社记者 彭奕凯 摄pagebreak

10月25日,在昆明乌铜走银传习馆,匠人对浇筑了银水的铜片进行粗打磨。

新华社记者 彭奕凯 摄pagebreak

10月25日,在昆明乌铜走银传习馆,匠人在制作乌铜走银首饰。

新华社记者 彭奕凯 摄pagebreak

10月25日,在昆明乌铜走银传习馆,金永才在擦拭保养乌铜走银作品。

新华社记者 彭奕凯 摄pagebreak

10月25日,在昆明乌铜走银传习馆,金永才(右)与弟子交流。

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pagebreak

10月25日在昆明乌铜走银传习馆拍摄的乌铜走银作品。

新华社记者 彭奕凯 摄pagebreak

10月25日,在昆明乌铜走银传习馆,匠人对铜器进行捂黑作业。

新华社记者 彭奕凯 摄pagebreak

10月25日在昆明乌铜走银传习馆拍摄的展品。

新华社记者 彭奕凯 摄pagebreak

10月25日,观众在云南省博物馆拍摄乌铜走银墨盒。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pagebreak

10月27日,金永才来到昆明市云溪社区活动中心找戏友唱戏,随身带着一件乌铜走银工艺品把玩。

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pagebreak

10月25日,在昆明乌铜走银传习馆,匠人在铜板上錾刻纹路凹槽。

新华社记者 彭奕凯 摄pagebreak

10月25日,在昆明乌铜走银传习馆,金永才(右)指导弟子。

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pagebreak

10月25日,在昆明乌铜走银传习馆,金永才(右)与弟子交流。

新华社记者 彭奕凯 摄pagebreak

10月25日,在昆明乌铜走银传习馆,弟子在金永才指导下进行细打磨作业。

新华社记者 彭奕凯 摄pagebreak

10月27日,金永才与戏友在昆明市云溪社区活动中心排练花灯戏。他常常登上花灯戏台与老友们共同演出,在婉转的唱腔与水袖翩跹间捕捉灵感。他试图将那流动的韵律、舒展的线条,融入坚硬的金属之中。

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pagebreak

10月25日,金永才坐在昆明乌铜走银传习馆门口小憩。

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

【责任编辑:周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