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问道
群峰竞秀
云壑幽居
塑云横高天 叶里起秋色
飞瀑图
秋山人家
情系太行
春山探幽
山居图
夏宝珍艺术简介
夏宝珍女士和许多退休老人一样,从小就喜爱绘画,也是因为某些原因而未能进美术院校学习深造,直到退休后进入老年大学学习中国画,才真正实现了人生的梦想。而不同的是,她是这一大批退休老人中学习中国山水画的佼佼者。
古人以山为德,以水为性,以笔墨为精神,创造出中国画深远的意境。因为山有山的风骨,水有水的柔情;山有山的坦荡,水有水的脊梁;山有山的意象,水有水的意境。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宝珍乐山也乐水,她是仁者也是智者。
宝珍学习中国山水画的法宝就是人们常用的两条:一是临摹,二是写生。把两者结合起来,创造出属于自己所追求的风格,结合得好的就是胜者,宝珍就是胜者。她在临摹名人画中,临摹最多的是黄秋园的作品,这是因为黄秋园作品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她。她就是在黄秋园画中反复阅读、反复钻研、反复领悟,逐步深入进去,把自己的心融入黄秋园的山山水水之中,与其产生强烈共鸣。她终于明白“园厚与清新,茂密与华韵”辩证的精髓,她不是照搬,她把自己对山水的认识和情感注入进去。后来,经过挣扎和磨炼,她终于从黄秋园的画中走出来,她带着深厚凝重、清新透明走出来,带着简练疏松、率意灵动走出来。她的画大气、厚实、有力度、有韵味,充满激情,有明快的节奏感。她的画无论是以线为主或以墨为主,抑或是线面结合,都以一种宽容的理念进行有机的变化,并赋予物象生命律动的气息。她的线条是随意的,粗细不均且变化多端,她的面是有韵味的而不死板,让观者领略到一种饱满的张力。是的,她终于从黄秋园的作品中走出来,变成了自我。做到了厚而不腻,密而不脏。这就是夏宝珍的本事和奥妙之处。
宝珍勤于写生,她非常重视到大自然中去与真山真水进行面对面的对话,进行心灵的交流。山水在她眼里是人,是有情感有生命的人。她几乎把自己当成了那山那水。所以太行山、狼牙山的雄奇、险峻、壮美在她的笔下描绘得淋漓尽致,以浓淡相当、疏密得当、气韵生动的造势效果使观者穿越时空,传递着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和谐共融的信息,赋以现代文明的美妙内涵。正如作者所言:写生是创作的源泉和基石。她把临摹中获得的技法娴熟地运用到写生中去,这个过程是艰苦的,是刻骨铭心的,但是她做到了。她深深懂得绘出有一定意境的山水作品,首先要体会真山真水的境界,而意境的营构,需要融入画家的主观情思,而不是纯客观地机械描摹自然,只有凭胸臆的营构,才能把握全景。
大师吴冠中说:“风格就是自己的背影。”宝珍师古不泥古,外师造化不是照搬。那么她的背影是什么呢?是她的思想、她的境界、她的意象、她的修养、她的悟性、她的笔墨,是她的孤独和痛苦,是她的真情与感动。由于她的努力和才能,成就了一幅幅生机勃勃、灵动非凡、清新透明、气韵生动的佳作。读夏宝珍的山水画,看山,有山的厚重、有山的千仞、有山的意境;观水,有水的柔情、有水的妩媚、有水的境界。山是水之魄,水是山之魂。
夏宝珍女士嘱我为她的这本画册作序,我着实有点为难,我害怕我笨拙的语言伤害了她的山水,但由于她的信任,我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春风秋月本无价,万水千山总是情。我衷心祝愿夏宝珍的山水画更上一层楼,创作出更多更有个性的作品来。
(李道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
主要艺术活动
2005年,作品《泉》参加“05武汉中国画作品展”,武汉美术馆展出
2005年,作品《青青河边草》参加“第一届武汉美术作品展”,武汉美术馆展出
2006年,作品《丹崖秀色》参加“第二届武汉美术作品年展”,武汉美术馆展出
2006年,作品《秋韵》参加“06武汉中国画作品展”,武汉美术馆展出
2007年,作品《秋山过雨听泉声》参加“第三届武汉美术作品年展”,武汉美术馆展出
2008年,作品《秋山绕山梁》参加“08武汉中国画作品展”,获优秀奖,武汉美术馆展出
2009年,作品《秋山幽居》参加“09武汉中国画作品展”,武汉美术馆展出
2009年,作品《秋色无边远》参加“第五届武汉美术作品年展”,武汉美术馆展出
2009年,作品《碧云初醒山色清》入选“第四届加拿大中华诗书画大展”并获得创作一等奖
2010年,作品《云归天际山容淡》参加“第六届武汉美术作品展”,武汉美术馆展出
2010年,《夏宝珍山水画作品展》出版
2011年,作品《巍巍太行山浩气长存》参加“第七届武汉美术作品展”,武汉美术馆展出
2012年,作品《晚山无语对斜阳》参加“第八届武汉美术作品年展”,武汉美术馆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