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通讯员傅必学章新俊散钰泽
图为:报上刊登的傅亦悦捐献战机消息。
图为:合影第一排右二为傅亦悦。
﹙图片提供:房县档案馆﹚
在房县县城,提起傅觉轩,不少长者都有印象:“他啊,可有钱了!他不光有钱,还是一位大善人。”若问起年轻人,许多人会说,听老人讲过,他是上世纪30年代房县最有名的富商。
令人称道的是,在抗战时期,他主动向政府捐献了一架战机。
1939年6月10日的《中央日报》,刊登了一篇报道《傅亦悦献机一架》。
这位傅亦悦,正是傅觉轩的儿子。
白手起家艰苦创业
离房县县城东门不出百米远,有一栋坐南朝北的两层十六间铺面房,外墙砖砌的墙柱棱角分明,粉白色的墙壁斑驳陆离。
解放前,这里是东关商人傅觉轩的商铺,后来成为房县生产资料公司门市部。《傅亦悦自述》中记载,“傅觉轩,名梁楹,生于公元1886年,号觉轩,房县城关镇东关人。”傅觉轩的父亲,人称“傅四爷”,是土生土长的东关人,无田无地,就给儿子起名“梁楹”,寓意将来儿子能过上丰足的生活。一家四口人,起早贪黑打豆腐,日子过得清苦。
傅觉轩的童年在困苦中度过,只读了4年私塾。15岁时,他到西街钱铺当学徒,18岁学徒期满,就在东门口摆肉案子挣钱。
傅觉轩是有眼光的生意人。有一天,他听邻居说老河口的桐油价高,贩卖桐油能赚大钱,便停下肉案子生意,与邻居一块贩桐油。
当年房县桐油产量高、质量好,每桶收购价54元,运到老河口能卖到160多元。剔除成本和脚力钱,每桶净赚五六十元。傅觉轩跑了几趟尝到甜头,越跑越有信心。第一年,他收购桐油1000多桶,净赚6万多元。几年下来,赚了100多万元。
在贩卖桐油的过程中,傅觉轩认识了更多生意人,发现做木耳生意也很赚钱。他在房县东关街租店开铺,贩卖桐油和木耳,资本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1924年,38岁的傅觉轩把生意做到汉口和上海。他联合朋友周德臣、贺吉阶等人在汉口开商行,把房县木耳销往汉口、上海,又从上海和汉口购回糖、盐、布,用船送到老河口,请挑夫运回房县销售。
1926年,傅觉轩购置良田1400多亩,还在东关新建商铺十六间。
以儿子名义为国献战机
傅觉轩的儿子乳名叫壬林,后取名荣光。当时房县学堂不多,加之他忙于生意,傅荣光7岁时才到学堂念书。
1935年,傅荣光小学毕业,傅觉轩把他送到武昌念书。傅荣光非常聪明,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华大学中文系,改名为傅亦悦。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火中,18岁的傅亦悦休学返乡。
1938年,傅亦悦到政府工作,次年担任房县建设科科长。1939年日军占领武汉,傅觉轩在武汉的生意做不成了,乘船回到房县。当时日军攻占了老河口,沿途炮火连天,到处满目疮痍,傅觉轩回乡之路历经艰辛。
回到房县后,傅觉轩看到街上到处都是游行的民众,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爱国热情高涨。为了国家,他也思考如何支援抗日。傅亦悦看到父亲特别高兴,就将全县掀起的抗日活动讲给父亲听。傅觉轩听后,决定慷慨解囊支援抗日。他立即从商铺抽出资金,由傅亦悦上交给国家。
很快,傅亦悦捐献一架战机的事情传开。1939年6月10日,《中央日报》刊登了《傅亦悦献机一架》,消息传遍大江南北,鼓舞了民众抗日热情。
乐善好施广受称道
傅亦悦怎么会有那么多钱捐给国家?尽管报道只字未提傅觉轩,明眼人都知道,出资的人一定是他的父亲傅觉轩。傅觉轩的义举受到房县各界称许。
傅觉轩富裕后,不忘受难民众,因为他也是穷人出身,知道穷人的难处。每到青黄不接季节,他都会想办法接济饥饿贫民。一旦碰到乞讨的人,他从不吝啬,不是送米就是送钱。
当时,房县街头流落了很多从汉口、襄阳、谷城等地逃难来的百姓。傅觉轩找来厨师和帮工,在西门河边搭建舍饭棚,每天煮饭接济。
持续接济穷人,加上社会动荡,傅觉轩有些吃不消了。他想,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他去找房县社会救济院院长丁笏卿出主意。丁笏卿毫不犹豫地答应支持。
经过多方做工作,1939年3月6日,房县召集全县商人富户开动员会。会上,任命傅觉轩为房县社会救济院副院长,负责抗日救援捐赠工作。
在傅觉轩的带动下,房县商人纷纷捐钱捐物救济难民,支援抗战物资。
除了捐飞机,傅觉轩还曾出资8万元兴建东关初级小学。
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傅觉轩的义举,正是民族觉醒中点亮的一束火苗。
房县商人傅永亮曾撰文记述了傅觉轩的事迹:“觉轩幼年读书,长而经商,业绍陶朱。经营帷幄,一旦致富,良田万顷……当斯时也。在他人之上,将必有纷华靡靡之音,而轩则不然,施米施衣,以济贫困,施田产以建学校,舍棺木以葬贫乏,种种善事,慷慨乐输,总以心平气和,有若无,实若虚,不矜不骄之态,其眼界之宽,知识之明,气量之宏,诚所难及耳!”
1958年8月,傅觉轩去世,享年七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