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 > 文化

一生拍摄两万多张照片 他却担心给父亲鲁迅“丢脸”?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08日15:36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3月8日电(任思雨)作为鲁迅和许广平唯一的孩子,周海婴一出生就是“星二代”。背负名人光环,他的一生谨慎而低调。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是一名优秀的无线电专家,也是一位深藏不露的摄影家。

2019年是周海婴诞辰90周年。近日,“记忆星尘——纪念周海婴诞辰九十周年摄影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出百余幅精选经典作品,那些他曾经担心给父亲“丢脸”的照片,再次展示到世人面前。

“记忆星尘——纪念周海婴诞辰九十周年摄影艺术展”,中国美术馆。中新网 任思雨 摄

从全家福开始的相机缘

走进摄影展,目光首先会被一张三人合影吸引。

照片里,许广平怀抱着婴儿,鲁迅没有面对镜头、而是侧身凝视着孩子。这是周海婴刚出生100天时的全家福。

中新网任思雨 摄" />“记忆星尘——纪念周海婴诞辰九十周年摄影艺术展”现场,周海婴出生100天后与父母的合影,中国美术馆。 中新网 任思雨 摄

这张照片属于周海婴摄影展的第一部分:“家族:爱的记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身为思想家、作家,鲁迅先生总是严肃犀利的,但在生活中,其实是一个“宠孩狂魔”。

1929年,对48岁的鲁迅来说,周海婴的到来是一个意外之喜。

周海婴自幼体弱,鲁迅在日记中至少有上百次带儿子到医院就诊的记录。他笑言,扯大这个儿子,自己都要成“二十五孝”父亲了。他还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尽管朝夕相处的时间只有七年,但周海婴回忆说,自己一直是在非常温馨、平和的家庭氛围中长大。

1936年,鲁迅去世。他的遗嘱里写到对儿子的期许: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1946年,许广平与周海婴在鲁迅墓前,上海,55.9cmX40.1cm 。 来源:中国美术馆供图

周海婴谨遵遗嘱,“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成为一名无线电专家。不过入学前,他一度想当个专职的摄影工作者。

“我出生100天便被父亲抱去上海知名照相馆拍了照片,自儿时开始潜意识里对照相不陌生,甚至有莫名的新奇和亲切感。在镜头前我收敛调皮变成乖乖儿,这是镜头随人选择的奇妙,抑或是我10岁便拿起相机开始记录人生的机缘。”

1947年,周海婴(右三)、马新云(右四)在热恋中。这是他们邀请马新云三位女友和她们的未婚夫一起游玩、合影(自拍照) ,上海,45.5cmx46.2cm。 来源:中国美术馆供图

周海婴一生酷爱摄影,1938年他拍下生平第一帧照片,1943年,许广平一位比较富裕的朋友借给他一只小方木匣镜箱,由此正式学习摄影。70多年,他一共拍下照片两万余张。

“可以说是父亲教我怎样去拍照”

“哎你们看过这张照片吗?是不是在网上还是书上哪里见到过?”

“对对对!我好像有印象!”

“你看他是不是很像那个小品演员?”

三个女生站在一张照片前热闹地讨论了一番。

1949年,霞飞坊弄堂里的熟食小贩 ,上海,55.9cmx35cm。 来源:中国美术馆供图

这是周海婴1949年在上海一个弄堂里拍摄的熟食小贩。几年之前,这张照片就在网络上火过一阵。摄影展现场,很多停留在照片前的游客都被这个笑容感染。

周海婴的拍摄题材以人为主。将军李济深、作家巴金、戏剧明星言慧珠,邻居父子、修鞋匠、踩高跷的队伍……他的镜头没有居高临下,照片里,人物的神态都自然平和。

1949年,私人诊所医生在为病人打针,上海,46.3cmx45.5cm。 来源:中国美术馆供图

他喜欢抓拍:“我经历过旧社会,对社情民意很敏感。我的照片中有解放前的难民和乞讨者,也有解放后的所见所闻。我不为‘猎奇’,只希望证明时事。”

周海婴不是记者,拍摄纯粹出于自己的兴趣,而那个年代普通人拥有相机的很少,所以这些以“平民视角”拍下的社会景象,自然变成十分珍贵的历史记录。

1948年后,周海婴跟随母亲许广平离开香港北上,与一批民主人士前往东北解放区。地下党送了几百元钱让他们买防寒衣服,喜欢摄影的周海婴提出想买一架相机,母亲便只买了几件旧衣服,用省下的钱让他买了一架照相机。

1948年,“华中号“轮船抵达东北解放区,民主人士登陆后合影。左起:翦伯赞、马叙伦、宦乡、郭沫若、陈其尤、许广平、冯裕芳、侯外庐、许宝驹、连贯、沈志远、曹孟君、丘哲、中共丹东地区领导人, 46cmx42.7cm。 来源:中国美术馆供图

这次北上严格保密,也没有摄影记者跟随。于是,不到20岁的周海婴拍下的所见所闻,就成为了历史见证的“孤本”。

周海婴摄影展共分为五个部分,既有鲁迅家族的私人影像,也可以看到社会“众生相”。从无名百姓到贤达志士,从守旧遗老到时髦青年,从风景画似的乡景到城市被轰炸、发洪水等情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的照片记录下从民国时期向新中国过渡的片段,是极其珍贵的现代史研究资料。

1949年,高跷队在铁路宾馆门前小憩,沈阳,46.2cm45.4cm。来源:中国美术馆供图

“为什么我特别留意于难民、战患、市井风貌等?主要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当年他对底层人民的关爱,特别是替受伤的黄包车夫包扎伤口等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这种潜意识中的教育对我影响极为深广,可以说是父亲教我怎样去拍照,使我懂得如何用平民的视角去关注社会和关爱大众。”周海婴曾说。

曾担心照片拿不出手,给父亲丢脸

“雪痕鸿爪”“大地蹄痕”——母亲许广平曾在周海婴的初学摄影簿上亲笔题写下这样的内容。

周海婴一生谨慎低调,尽管拍摄过2万多张照片,但在近70年时间里,这些作品从未公开发表。

1956年,鲁迅墓迁墓,宋庆龄(左三)、茅盾、周扬、柯庆施、金仲华、许广平(左二)、锺民、李琦涛、巴金、靳以、唐弢等护送灵柩,上海,46.2cmx45.5cm。 来源:中国美术馆

“我是在一个‘人场’的环境下长大的,就像磁场,我被这个‘人场’控制着,父亲一直在鞭策着我,也给我压力。”2001年,他出版《我与鲁迅七十年》,希望让世人了解一个更凡人的、生活中的鲁迅。但对于自己的身份,周海婴一方面很淡然,另一方面很回避。

2008年,为了庆祝父亲的80岁生日,周海婴的儿子、当过摄影记者的周令飞帮助父亲整理底片并筹办摄影展。

他说,那时父亲一直担心自己的作品拿不出手,给鲁迅“丢脸”,说不知道这些照片有无价值,是否值得拿出来给大家看。

1982年,鲁迅在多部作品中生动描写过的咸亨酒店,浙江绍兴,35.4cmx55.9cm。 来源:中国美术馆供图

摄影评论家刘铁生曾说,周海婴先生的摄影有我们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历史深层次的东西,对于了解鲁迅同时代的人,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2011年4月7日,周海婴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今年是周海婴诞辰90周年。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对鲁迅先生的热爱,也使人们对其生活、家庭十分关注。最近有一个好的机缘,周令飞先生代表家属意欲捐赠一批其父亲周海婴的摄影作品及文献。

“记忆星尘——纪念周海婴诞辰九十周年摄影艺术展”,中国美术馆。中新网 任思雨 摄

“周海婴先生的摄影作品,有几个部分引起了专家和摄影爱好者浓厚的兴趣:一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生活,包括中产阶级家庭和弄堂生活两个方面;二是民主人士从香港到东北解放区的照片;三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的生活,包括辅仁大学、北京大学的大量照片。这些照片,对中国现代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吴为山说。

虽然没有像父亲一样针砭时事、用文字表达人生态度,但周海婴同样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和认识记录了下来。他用手里的镜头,为经历过的时代留下了宝贵的瞬间。(完)

照片 父亲 鲁迅 周海 周海婴 【纠错】编辑:admin

Copyright © 2001-2018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