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湖北馆吸引了大量观众参观。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第十五届深圳文博会上,融合科技创新与智能制造、互联网技术的成果,向人们展示科技与文化碰撞后带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可能。
本届文博会汇聚海内外10多万种文化创意产业展品,近6000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进行展示与交易。其中,我国一大批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全国文化企业30强、文化产品出口重点企业等龙头文化企业携产品、项目参展。
传统文化,如何绽放出现代魅力?5月16日至17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文博会上,观察“文化+科技”“文化+现代运营”“文化+金融”“文化+贸易”等“文化+”新业态的发展,感受文化产业市场新活力。
本届文博会湖北馆展出实物展品近700余件(套),在现场刊播的各类图片、音视频展品90多部,各类非遗及文创特色礼品1000多件。
湖北馆大门右侧,一架“长江”牌水晶钢琴,成为进馆第一件引人注目的展品。“长江”牌,是柏斯音乐集团宜昌基地2009年创新制造的一个民族钢琴品牌。本次参展的钢琴,载有国内外首创“音乐教育信息化教学系统”。该系统不仅具有传统钢琴的弹奏与学习体验,更具备人机交互、远程教学、数字化乐谱、网络钢琴教室、智能纠错评分、云端资源共享、钢琴游戏等功能。
文博会开幕式同样采用科技元素,在广场中心打造了一个极具现代艺术风格的装置,运用405颗浮动球组成动态机械矩阵,并配合搭建了4段加载滑轨的LED大屏,通过视效裸眼倒数带出第15届文博会宣传片,不断变幻造型与设计互动,展现出文博会关键元素。
记者还看到一批新概念科技产品亮相,包括意念无人机、机器人、智能穿戴设备等热门产品。(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别鸣 王理略)
图为:体验毕昇活字印刷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AR互动体验让湖北馆科技感十足
连续两天,文博会湖北馆人气颇高,展馆内增强现实技术(简称AR)的运用,让参观者感受到科技与文化融合之妙,也使得湖北馆的科技感十足。
往届文博会上,不少场馆曾经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当时不少观众参与体验。相比较而言,AR技术是增强现实,而VR技术是模拟现实;AR的设备很轻便灵活,而VR设备较笨重,用起来不太方便。本届文博会上,湖北馆AR互动体验,吸引大批观众。“哇,屏幕上的军运会吉祥物兵兵可以按照我的动作打太极拳!太有趣了!”来自东莞的参观者李玮锋连连赞叹。
湖北馆专门设置了武汉军运会展示区,该区域AR互动体验让观众大开眼界。现场,当参观者穿上这套无线穿戴设备后,通过系统识别,便能完成与大屏幕上的军运会吉祥物所有肢体关节匹配。负责该展示的湖北灏存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熊鹏航介绍,AR技术尽管属于前沿科技,但已逐步运用到影视制作、医疗、军事等领域。“不少科幻大片中,3D人物模型演员只需穿上这种无线穿戴设备进行表演,电脑中就会自动生成图像和动作,可以不需要动画师后期‘抠图’制作,制作成本将会至少九成以上降低,时间也会节约不少。而影片中人物的动作会更流畅,画面更优化。”熊鹏航说。
除了AR互动体验,武汉军运会展示区还有裸眼3D、互动触摸屏等文化与科技相融产品。湖北馆相关负责人称,文化需要更多呈现载体,而科技运用,进一步拉近了观众了解荆楚文化的距离,更容易让观众对不熟悉的文化产生兴趣。(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别鸣 王理略)
非遗技艺展示引来众多观众
文博会开幕后,湖北馆每天安排多场次的现场互动展示活动。其中,观众最多的,是枣阳粗布家纺织布机现场技艺展示。
手工粗布纺织,以枣阳本地出产的优质棉花为原料,经过轧花、纺线、染线、浆线、牵经、上机、织布、染布等17道工序,用木质脚踏织布机织布。这种布,民间称为“老棉布”“老土布”“家机布”,是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2016年,“枣阳手工粗布纺织技艺”入选湖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织布已很少见到,这种技术需要传承!”深圳观众陈建勋说。
湖北百布堂手工家纺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大友介绍,枣阳手工粗布具有质地柔软、不起褶、不褪色、不起球、耐水洗等特点,深受当地群众喜爱。为保护和传承该非遗项目,2007年,刘大友成立公司,并聘请该项目非遗传承人王义林担任老师,教授枣阳粗布技艺。今年92岁的王义林,出身织染世家,精通粗布制作技艺每个环节,除粗布织染技术,她还创新花色,恢复植物印染技术。目前,王义林已带徒300多人,孙子、孙媳、曾孙女、外甥等后代都在跟随她学习并传承该项非遗技术。
刘大友说:“能让非遗与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结合,既得益于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又得益于产品的不断创新。”近年,刘大友与省内多所高校合作,将创新理念和创新设计运用到手工粗布纺织中,目前已在全国开设100余家店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别鸣 王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