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将至,常有人觉得,那是孩子们过的节日,与成人无关。我们慢慢长大,却渐渐忘记,每个成人都曾经是孩子。
冰心说:“有一件事,是我常常用以自傲的:就是我从前也曾是个小孩子,现在还有时仍是一个小孩子。”
童心不是一种年龄,而是一种境界。周国平说:“真正的成熟在本质上始终是包含着童心的。”
有不少描写和赞美童心的诗词作品,他们既真实地再现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生活图景,又细腻地捕捉到孩子们天真活泼的内心世界。走进妙趣横生的文学世界,感受那些可爱的纯真本性。
牧童意象:“真性情”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清明》脍炙人口,传诵至今,牧童形象跃然纸上。诗歌中关涉牧童生活情态的作品比较多,“骑牛、吹笛”的牧童,身上散发着“无忧世事,乐于天性”的精神面貌。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点评:在草色葱茏的原野上,传来悠扬悦耳的笛声。诗人随后笔锋一转,开始描写劳作了一天的牧童,在黄昏后无牵无绊,自由自在地躺下来欣赏月色。这幅牧童晚归休憩图,折射了诗人心灵世界的追求,向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然与恬静。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点评:悠然自得、天真活泼的小牧童不知世间还有“忧愁”二字,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忽然,他发现了树上的鸣蝉,非常惊喜又机警地闭口注目,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诗歌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真性情”。
童心即真心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的《村居》以轻快的笔调写出儿童放风筝的自由与快乐的情景。明代的李贽说,“童心”即是“真心”。“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池上二绝·其二》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点评: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白莲,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以为谁都不知道;实际上,当小船驶过水面,绿色的浮萍便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就暴露了自己的秘密。这首诗有景有色,细致逼真,富有情趣。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点评:蓬头小孩幼稚调皮,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学钓鱼。当路人问道,小孩唯恐惊散了池中的鱼,从老远招手而不答。这首诗虽然没有炫丽的色彩和刻意的雕饰,但是恰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平淡浅易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诗人的高明,在于他能够敏锐地把握生活中的每一个精彩的瞬间,将那一刻的美丽定格。一幅幅最为平常的画面,在他的手里,都变成了世上最美的风景。杨万里描写了很多清新自然的田园生活,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他有多首关于童趣的诗歌,从这些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真情流露、最为本真,“不失赤子之心”的诗人。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点评:两个小孩坐在一叶小渔船上,他们收起竹篙,放下船桨,想学大人张伞作帆,让船随风而动。这首诗浅显易懂,充满情趣,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辛弃疾与杨万里有着相似的经历,他也因为被罢官而回到乡村过起退隐的生活。在他闲居期间,他创作了大量赞美村居生活的词篇,《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便是其中之一。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宋)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点评:一群儿童手握长竿在诗人的园子里偷犁枣,他们一边扑打着犁、枣,一边东张西望地提防随时准备拔腿逃跑。当年战场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将军,卸下了往日里威严肃穆的面具,此刻变成了一个“老顽童”,不但不让家人去阻止“偷梨枣”的孩童,而且还躲在静处闲看这些天真无邪的举动。其实,童心未泯,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祝愿每一个阅读到最后的你,“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