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杜成峰在岩壁作画。 朵丹 摄
中新网兰州5月31日电 (朵丹 宋少波)憨态可掬的虎型岩画、姿态飘逸的鹿型图案、形象逼真的狩猎岩画……一幅幅无声的画面,向世人透露着“游牧民族”的神秘信息。17年前,26岁的甘肃肃南县大河乡光华村牧民杜成峰在一次放牧中偶然发现山崖上有符号式的图案,那时的他以为是过去牧民无聊时画的涂鸦,没有在意。
后来,他将这些图案临摹在纸上带给了朋友铁穆尔,朋友看后说这些图案有可能叫岩画,并送他一本《新疆岩画》,在这本书的启蒙下,杜成峰走上了岩画之路。
汽车在弯弯曲曲的牧道上颠簸,沿途的景致不断变化。近日,杜成峰前往榆木山对木头井子岩画进行考察。40多分钟后到达了第一处岩画点,这处岩画在一个冬季牧场,距他家只有十多米。
图为杜成峰按照岩画线条走向用拓包开始描边。 朵丹 摄
“以前牧民不知道岩石上有岩画,过去常用这些岩石修圈盖房子,和十年前相比这里的岩画有一定的风化。”看完岩画的基本情况,杜成峰在牧民家熬制了白芨水,为拓片做准备。他说,“无色透明的白芨水有粘性,可使毛纸附着在岩石上,拓片完成后易剥离,这个是棕刷,是专门用来清理岩画表面覆盖物的,这个是拓包,这个是油墨、这是毛纸……”
在杜成峰的腰包内装着许多奇特的工具。他说,拓片制作是考古工作中常用的一种传统技艺,它可以1:1还原真实岩画,便于室内研究。
杜成峰介绍说,这幅岩画上有六只北山羊,羊的体态优美,尤其是羊角很大,很有代表性。岩画在距离地面5米多高的峭壁上。他扶着岩石拿着工具沿着一尺多宽的小路来到岩画旁开始了拓片工作。脚下仅有一尺见方的活动空间,站久了向下看会眩晕,在这样局促的空间工作有一定的难度。
他半蹲在岩画前,一只手扶着岩石,一只手用鬃刷细心地将岩画上的细土打理干净,然后用装有白芨水的喷壶将岩面喷湿,像给手机贴膜一样,将毛纸弄湿贴在岩画上,用特殊的工具将毛纸完全砸入岩画缝隙,待毛纸半干的时候,按照岩画线条走向用拓包开始描边。“有些岩画刻痕槽很浅,如果不熟悉岩画图案很容易弄错。”杜成峰说。
杜成峰说,大部分岩画刻在板岩或页岩上,风吹日晒久了,这种岩石会成片状,有些裸露在地表的岩画,还会遭到牲畜的踩踏,进行岩画保护很迫切。为此,杜成峰从2018年开始筹办成立了祁连山岩画工作室,致力于祁连山区文物岩画的保护。
十多年间,杜成峰不仅考察完成了肃南境内榆木山、雷山、拉盖河、隆畅河、金畅河、明海等地的岩画、石刻、石人像等石文化遗存点,还将目光投向范围更大的河西走廊地区,在嘉峪关黑山、高台合黎山、山丹硖口、永昌北山和牛娃山、金昌赤金山、武威莲花山都留下了他考察的足迹。
“在这次发现的羊砍峡鹿图案岩画中最为奇特的现象是虎与鹿的尾部呈连缀状,雌鹿神情安然,并没有表现出机警逃遁的样子,下方的雄性大角鹿在躯干及头尾部同样刻有与虎一样的条状斑纹,很有可能是鹿图腾与虎图腾氏族集团的一种联合或联姻关系……”在《图腾崇拜·环境变迁——祁连山鹿形岩画刍议》中,杜成峰作出这样的猜测。
他说,北方岩画总是围绕着人与动物的生命关系展开创作,动物对北方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巨大价值和意义。近些年,杜成峰在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岩画研究论文十多篇,对于他来说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实属不易,越来越多的岩画被他发现、记录和保护。
2019年清明节期间,他深入榆木山,在羊砍峡发现了16幅岩画作品,其中发现的鹿岩画最为独特,被国内各大媒体广泛关注,被称为“行走在河西走廊的岩画守望者”。
十多年的岩画研究路上,杜成峰自称是一位孤独歌者。莽莽大山中,他不断追寻先祖的印记,抚摸岩画“穿越时空”,揭开层层“牧民涂鸦”的神秘历史,并致力于研究、保护和传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