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 > 文化

名人名家口述历史 院士讲述与毛主席同吃“辛苦菜”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09日07:34 来源: 楚天都市报

图为:冯天瑜教授打着吊瓶讲述图片由湖北省档案馆提供

楚天都市报记者周萍英通讯员吕东徽

风起云涌的百年间,荆楚大地值得用“口述档案”形式记载的改革史、建设史、人物史不胜枚举。近几年来,湖北省档案馆及各地市州档案馆开展了十余个口述档案专题的征集,名人“原音再现”,重大事件见证者“还原现场”。截至目前,全省档案馆已采访了百余位名人名家、历史重大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时长几万个小时,留下了一段段鲜活的记忆。

【口述档案】

盛承懋:还原曾祖盛宣怀在湖北的点滴

盛宣怀是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业之父”。盛承懋是盛宣怀的长房曾孙,也是湖北师范大学汉冶萍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作为湖北省档案馆“口述实录”的采访对象,盛承懋留下了一份长达3个小时的声像资料。

在这份资料里,盛承懋透露,晚年的盛宣怀其实很不顺心。1916年盛宣怀病逝于上海,出殡当日上海租界实行交通管制,上海市几乎休市半天。他的棺椁运到苏州后,在留园放了一年多才安葬,原因是老人一生操劳,想让他在园子里多停歇停歇。

当然,盛承懋也回忆了盛宣怀在湖北创办大冶铁矿、接办汉阳铁厂、督办卢汉铁路的经过,还原了盛宣怀在湖北的点滴,介绍了盛宣怀创办亚洲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的历史始末以及对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知名人物的历史得以保存,曾为祖国作出牺牲的英烈后人也讲述先辈的峥嵘岁月。

“我的哥哥去世时只有20岁,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我要讲一讲他的故事。”在宜昌市档案馆里,有一份珍贵的音像资料。这份资料是两年前录制的,讲故事的人,是当年87岁的老人覃立立。

覃立立说,他同父异母哥哥覃兼善,1909年生于长阳平洛三洞水。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覃兼善满怀革命激情投笔从戎,参加了叶挺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中央独立第一师,并于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他随军参加南昌起义,同年12月又参加了广州起义,1928年随朱德上井冈山。红四军成立时,历任直属警卫团连长、指导员、独一师大队长。1929年3月在保卫江西兴国战役中带病出征,因寡不敌众被俘,后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0岁。

院士陈文新:和毛泽东一起吃苦瓜炒辣椒

湖北省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一些受访对象往往不经意间便爆出细节甚至“猛料”,甚至可能补充原档案的不足。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资匮乏,居民收入不高,但是一个普通家庭到底一年收支有多少,都花在了哪些方面,恐怕能说清楚的不多。档案馆口述者——湖北崇阳普通农民沈怀德,从1981年开始记账直到现在。

“1981年我家的收入只有461元,但是支出却有486元,欠了25元外债,主要用于人情支出。当年我用3块5角钱淘了一口铁锅,后来想配个锅盖,居然要8块钱。我舍不得花这个钱,所以开动脑筋自己想办法,用水泥按照锅口的大小,自己做了一个水泥锅盖将就着用。”在这段视频里,沈怀德从家里过道堆杂物的墙角拎起了他自制的锅盖。

除了普通人,一些知名人士类似的鲜活生活场景还不少。比如档案馆馆长黄国雄亲自去北京采访武汉大学优秀校友、中国农业大学院士陈文新。

陈文新的父亲陈昌,是毛泽东当年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的同窗挚友,后随毛泽东参加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又随周恩来参加南昌起义。大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1930年2月被反动派杀害。当时,陈文新只有3岁。

陈文新回忆了几次与毛泽东见面、毛泽东给她回信,以及现在“武汉大学”的校徽字体都来源于毛泽东给她的回信……除了这些,她还回忆了一件重要的事,1920年冬季的某一天,毛泽东告诉她的母亲毛秉琴:“开慧要和我结婚了。”毛秉琴听后大喜:“大好事!”毛泽东喜中有愁:“一无所有,好什么?”毛秉琴说:“好办,我来张罗。”

一向乐于助人的毛秉琴自然对毛泽东的婚事十分上心。她与陈昌商量后,把自己的结婚礼物拿来为毛泽东布置新房,还从微薄的薪水中拿出一部分,为毛泽东置办了必要的家庭生活用品。毛秉琴还备下两桌酒席,邀请蔡和森等志同道合的朋友来共同庆贺。

在中南海的一次见面中,毛泽东请陈文新与他一家人一起吃晚饭。陈文新印象最深的是苦瓜炒辣椒,因为毛泽东指着这碗菜说:“辛苦,辛苦。”因为辣椒是“辛”,苦瓜是“苦”,所以“辛苦”。

【口述现场】

采访一人或长达3个月“盲侠”郑举选一度泪流满面

一人提问,一人记录,一人拍摄,加上讲述者,口述现场通常4个人。省档案馆没有专班人员从事这项工作,由各部门抽调人手完成。

前期沟通、拟写提纲,经讲述者本人同意,约定时间,实录整理,再给本人审核,剪辑归档。整个环节短则近一个月,遇到受访者身体不好或者其他原因,时间可能达3个月。

“对采访者的要求比较高,要有亲和力让受访者放松。很多人看到摄像机一架就开始紧张。因为大多数年龄较大,咳嗽的、跑题的都有。最困难的是有些方言听不懂。”参与口述实录项目的工作人员黄敏介绍,在采访沈怀德的时候,当地乡长宋世峰全程充当“翻译”,好不容易花了一天录完了,在整理成文字的时候又请了一名当地人帮忙把关。

“很多老人谈起自己的过去岁月时难免会激动,有的老人还会几度哽咽。”征集人员会真实地记录下来。在后期整理时,也会保持其语言风格的口语化,最大限度地保持受访者原始情节,甚至包括寒暄、重复、咳嗽。

“在录汉正街盲侠郑举选的时候他就哭了。”征集者说,当这位改革开放先锋、被媒体报道过无数次的郑举选回忆当年因为“投机倒把”而被扇耳光那段经历时,难以抑制地流下了眼泪。

去年,对著名书法家王庆云的摄录也颇费周折。与老人的谈话需要铺陈很久,90岁的王庆云很多事情都记不起来,对他的采访分三次进行,共花了9个小时。记者看到文件显示第一次摄录在2018年6月5日,272G。

【也有遗憾】

最年长口述者91岁挂着吊瓶回忆历史瞬间

在所有口述者中,年龄最大的91岁,最年轻的也近60岁。“受访者大多年龄偏大、体弱多病,对于我们来说这就是一项‘抢救性’的工作。”湖北省档案馆口述档案项目负责人刘征说。

记者从湖北省档案馆办公室副主任潘峰的电脑里看到一张照片,一位老人穿着病号服,右手挂着吊瓶,正在与几人对话。潘峰介绍,这名老人是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冯天瑜。口述摄录工作是在湖北省人民医院进行的,老人特别支持档案馆这项工作,即使挂着吊瓶也支撑着完成几个小时的口述。

而让人遗憾的是,一些老人身上的历史无法以“口述实录”的形式实现。去年,征集人员曾经和“恢复高考第一人”查全性约定好时间去进行摄录,但是到达查老先生家时,发现老人已处于病重阶段,最后只得放弃。

刘征介绍,“口述实录”的工作想了很多年,直到近年得以实现,让人欣慰。“不仅是名人大家,也期待更多历史重大事件参与者、见证者与湖北省档案馆联系,讲述他们身上的故事,以鲜活的形式留存历史”。

湖北省 毛泽东 老人 档案馆 口述 【纠错】编辑:admin

Copyright © 2001-2018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