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 > 文化

张昆:拥抱人类传播史上的新时代——兼评《云传播时代》一书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28日08:50 来源: 人民网

我们今天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由此往前依次回溯,是广播电视时代、报纸时代、手书传播时代、口头传播时代;而从此开始,已经或即将开启的将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云传播”时代。我们非常幸运,能够生活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头,脚踏两个历史阶段的分界线,领略历史风云变幻的奇情壮采。这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经历的。五年前,我曾在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采访的时候讲过三个观点:以云计算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给人类信息传播带来了巨大影响,这是人类传播史上的巨大转折;云计算、云传播给社会变迁带来巨大影响,这场革命正在进行中;传播呈现碎片化,我们的研究也是碎片化的,传播学要发展,需要把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研究串联起来,这时新的传播理论才会出现。几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欣闻由华中科技大学李卫东教授撰写的《云传播时代:人类传播与治理的云端化、平台化、泛在化、社交化和智慧化变革》(以下简称《云传播时代》)一书在科学出版社出版,我有幸成为最早的几个读者,在通读全书后,感触颇深,现谈一些感受以飨读者。

一、“云传播”理论体系的建构

作为一本学术专著,李卫东教授的《云传播时代》,不是对已经成型的客观事物的经典性描述,而是对基本上还处于未知领域的新兴事物的探索。处在新时代的门口,李卫东教授以前瞻性的思维,围绕下面这些关键问题逐步展开论述:云计算将对人类信息传播模式产生哪些革命性影响?云计算环境下人类信息传播模式是什么样的?云传播与传统的传播模式具有哪些本质的不同?云传播是如何运行和实现的?云传播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治理带来哪些影响?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深邃而绵密的思考,建构了层次分明、逻辑严谨、结构合理,云传播理论体系。纵观全书,作者在如下七个方面聚焦,实现了新时代传播理论的新探索。

其一,作者基于云传播的流程变化和内在机理创建了云传播的理论模型。在深入研究国内外有关云计算的学术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云服务平台的体验研究和跟踪调查研究,运用系统分析法和规范的理论模型建构方法,建构了云传播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云传播的系统模型和层次结构模型。书中提出,云传播是对人们通过“互联云”进行信息传播活动的社会总过程的总体描述;云传播系统包括用户、云终端、云服务、云计算中心等要素,其中云终端是工具,云服务是媒介,云计算数据中心是基础平台;云传播的层次结构模型主要包括终端层、应用层、数据层和资源层。[注1]这一模型建构,深化了人们对复杂的云传播现象认识,便利于人们从现象入手,把握云传播的本质。

其二,在媒介变革层面,《云传播时代》提出云服务将成为云传播时代的人类信息传播的新型媒介。一种新型的传播模式一般都要依赖一定的媒介。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理论模型,必须回答信息传播活动主要依赖什么样的媒介才能实现和完成。在云传播环境下,将形成以软件服务和平台服务为基础性制作媒介,以基础设施服务为基础性传输媒介,以云终端为收受媒介的新型媒介体系;在云传播模式下,软件服务和平台服务两类云服务是基础性的制作媒介,媒介组织无需自身开发制作媒介产品,只需接入云服务即可;云传播环境下,基础设施服务是基础性的传输媒介,专业媒介组织无需再花费大量的经费建设专属自己的传输媒介,只需借用第三方提供的基础设施服务。[注2]这一观点既关照了当前的媒介发展的实际情况,也预测了媒介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兼具现实性和前瞻性。如县级融媒体中心借助央视新闻移动网的“全国县级融媒体智慧平台”,就可搭建其融合传播媒介;政府机构、企业和各级专业媒体可借助央视新闻移动网建立其移动直播媒介。在传统模式下,媒介内容的发布和收受受到诸多限制,同一媒体只能面向同一媒介终端发布,如电视台面向电视终端发布内容,用户通过电视终端收受内容;报社通过报纸终端发布内容,读者通过报纸收受内容,新闻站点通过门户或客户端软件发布内容,用户通过浏览器或客户端收受内容。因此,信息如何及时达到真正需要的用户,是收受媒介必须有效解决的重要问题。作者对这一问题做了专门论述,书中提出智能化收受媒介将是云传播时代媒介形态发展的趋势之一:在云传播模式下,在媒介内容的把关层面,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能实现内容把关的智能化;在媒介内容的推荐层面,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能实现智能推荐。[注3]这些观点能为人工智能与传播媒介的融合发展提供重要思路,也能为人工智能技术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创造性应用提供具体的路径和方法。

其三,在内容变革层面,《云传播时代》提出大数据可视化将成为云传播时代媒介组织内容生产的主线。云传播可以释放人类生产和传播数据的巨大潜能,整个社会信息资源的积累已经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人类已经从小数据时代进入大数据时代。但海量信息的云传播无疑会将人们带入信息的汪洋大海,使得人们不知所措,大数据远远超出人们传收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提出,大数据可视化是云传播时代内容变革的基本趋势,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大数据资源在云端的采集、存储是云传播的内容储备过程;其二,大数据挖掘是云传播的内容再生过程。[注4]新时代,大数据可视化将对传播内容的表征系统、呈现形式和传播效果产生革命性影响。

其四,在渠道变革层面,《云传播时代》提出私密社交网络将成为云传播时代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之一。传统的网络传播模式下,人们的传播活动主要借助设备互联所形成的实体网络来完成。在新的传播模式下,云传播跨越实体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云传播的传播渠道主要依赖于人与人连接而成的“社交网络”。传统媒体借助社交网络就能实现新闻作品的云传播。如新华社“New China”账号在脸谱、推特、优兔、“Instagram”、连我、“VK”等六大平台使用19种语言发稿,总粉丝数突破1亿,主账号发稿量、浏览量、互动量等核心指标跻身世界主流媒体账号第一方阵最前列,让“中国声音”更加清晰响亮。[注5]《云传播时代》中将社交网络创造性地划分为“透明社交网络”和“私密社交网络”。“透明社交网络”中一切都是公开的,用户的个人档案资料、个人兴趣爱好、发布的信息,以及用户的社会关系网络都是公开的,其他用户都可以查看。随着社交应用的发展和竞争的白热化,“阅后即焚”社交网络、熟人实名社交网络、熟人匿名社交网络、陌生人社交网络等“私密社交网络”逐步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因此,对传统媒体来说,如何占领“私密社交网络”这一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型舆论阵地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五,在平台变革层面,《云传播时代》提出开放平台将成为云传播时代的人类信息传播的新型平台。到底如何实现云传播,是新理论必须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如果把万维网站点看成大海上的一个个孤立的“岛屿”,那么“开放平台”就是连接这些“孤岛”的桥梁,能将数量众多的“孤岛”连成一片,变成一个虚拟的“整体”,能实现网上信息资源的云传播。我们现在强调媒体融合,作为传统媒体来说,开放平台无疑是自身与新媒体平台深度融合的连接器。但对传统媒体自身来说,必须厘清自身拥有何种核心资源可以向第三方开放。要制定相应的总体战略,必须清晰回答这些问题:对谁开放、如何开放、开放哪些能力;什么要自己做、什么由合作伙伴来做。在媒体融合的实践中,传统媒体在开放战略的实施方面做了一些积极探索。如人民日报正从一家报纸到“平台+内容生产者”,人民日报社尝试用新模式连接更多用户,打造体现主流价值的内容生态:上线不久的全国移动新媒体聚合平台“人民号”,吸纳入驻媒体机构7000余家,一些优质的自媒体也纷纷进驻,平台日均审核推送原创资讯3500余条。[注6]《云传播时代》建构了新媒体应用云传播的开放关系图谱,发现了新媒体应用开放平台发展的基本规律,能为当前媒体融合战略的推进能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其六,在传播生态变革层面,《云传播时代》提出云生态将成为云传播时代的人类信息传播的新型生态环境。在云传播时代,一种全新的环境已经被创造出来了,无处不在的“云”逐步成为人类生活的新环境,“云”和水、电和煤气一样逐步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和基础设施,能形成一种新型的媒介环境——云生态。云生态是云传播时代媒介生态环境的新变革,其本质内涵可理解为一种基于云服务的媒介生态,云生态系统是以开放平台为媒介与媒介、媒介与自然、媒介与政府、媒介与市场、媒介与社会、媒介与人的连接器的新型媒介生态系统,具有“连接器”、“感应器”和“催化剂”三大服务功能。[注7]

其七,在舆论环境层面,《云传播时代》提出云传播能催生新闻舆论引导的新格局。在云传播时代,如何革新新闻舆论工作的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和业态?如何以云传播为抓手构建舆论引导的新格局?《云传播时代》的作者试图探讨和回答这两个重要问题。通过分析传统纸质媒体舆论引导面临的困境,即传播力下降、网络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较弱等,指出云传播对传统纸质媒体的影响,提出建构舆论引导新格局的战略抓手:在云端实施智慧传播,实现舆论引导的智慧化;打造新型应用模式,建立国外舆论引导“根据地”,形成“为我所用”的国际舆论场;在云端实施开放战略,全面融入和引领网络舆论场。[注8]

除此之外,《云传播时代》还探讨了新时代云传播的信息化模式(云政务)、网络空间安全(云安全)和人类社会治理模式(智慧治理)等重要命题。围绕着以上七个重大问题的探索,刷新了过去人们对于信息传播现象、传播过程及其内在机理的基本认知,揭去了笼罩在云传播上面的迷蒙的面纱,使得原本显得神秘、复杂的传播流程和机制,变得简单明了,清晰可见。在此基础上,来应对媒介与环境本身的变化,制订准确的营运策略,满足社会的需求,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了。

二、《云传播时代》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李卫东教授的《云传播时代》一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研究云计算、大数据等人工智能技术环境下人类传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专著。在媒介技术突飞猛进,传播生态迅猛变革,传播模式与机制急剧转换的语境下这种建构和完善中国自身的传播学话语体系的积极尝试,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首先,《云传播时代》对云传播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严谨的定义。作者认为云传播是以“云服务”为媒介,以“共享”和“开放”为传播机制,传播过程主要在云端完成的新型的人类信息传播模式。在此基础上回答了“新型信息技术环境下人类传播活动到底是什么样的”的基础理论问题。人类社会大体上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每个阶段的信息传播都要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其基本的演变机制是: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技术会逐步形成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从不同层面给人类信息传播的行为和模式带来重大变革,但哪个层面的发展变化最具变革性和基础性?哪个层面的发展变化是其他层面发生变化的“自变量”和“原始动因”?从哪个层面把握和提炼人类信息传播行为之变化,才能更好地揭示伴随信息技术发展的传播模式变革之本质?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重大理论问题。李卫东教授大胆提出,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式,是信息技术发展历程中最具革命性的重大进展,将对我们身边的一切带来革命性变化,是人类信息传播行为和模式发生变革的原始动因,它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人类信息传播模式——云传播,将人类带入云传播时代。

其次,《云传播时代》建构了云传播的理论体系。在新型信息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对人类传播的影响,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选题,零散地探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人类传播影响的论文也非常多,也产出了重量的、很有价值的一些成果,但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专著并不多见。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可划分为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人类当前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传播时代?在新传播时代人类的传播活动到底有哪些特征?如何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述和阐释人类传播行为的新现象和新趋势?这是急需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该书提出人类即将进入云传播时代,建立了云传播的概念模型、系统模型和层次结构模型;从“云服务:云传播的媒介变革”、“大数据可视化:云传播的内容变革”、“私密社交网络:云传播的渠道变革”、“开放平台:云传播的平台变革”和“云生态:云传播的媒介生态变革”等方面建立了云传播的理论体系。如何阐释一种新型的传播模式,如何建立具有一定突破性的传播理论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对中国传播学的发展来说又是极其重要的,关系到我们能否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中国传播学的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在我看来,该书的学术贡献和理论价值在于提出了体系化、系统化的云传播理论,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是值得提倡和鼓励的。

该书还归纳了云传播时代人类传播与社会治理所呈现出来的发展趋势:云端化、平台化、泛在化、社交化和智慧化,能为各类媒体制定战略规划,特别是传统媒体推进媒体融合提供一定的参考思路和企划方案。正如书中所言,“云端化”主要表征传播内容和传播过程向云端迁移的传播现象;“平台化”则是信息技术资源提供商建立和完善平台生态圈的发展过程,也是用户不断参与和使用平台的一种趋势;“泛在化”主要表征传播活动“无处不在、随时随地”的现象;“社交化”主要描述社交网络逐步成为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服务、人与场景的连接器的一种发展趋势;“智慧化”主要表征以智慧的挖掘和分享为主线的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趋向。[注9]从实践层面来看,云端化、平台化、泛在化、社交化和智慧化也正逐步成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共同选择。如信息技术设备提供商和应用服务提供商都正在向云服务提供商转型:华为的未来战略是“一切在云之上”,正在全面打造“华为人工智能云平台”,其“研发云”能为研发提供仿真云、持续集成云、设计云、桌面云、杀毒云、测试云、分析云七种服务,其战略目标是“整合多云资源与服务,发挥多云优势,降低云化成本,提供应用无缝的多云环境,并保障信息资产安全”[注10];腾讯云小程序解决方案是腾讯云专为微信小程序用户提供的解决方案,使用户能够一键自动完成域名注册解析以及云端资源分配初始化,快速搭建具备云端能力的专属小程序底层能力;[注11]浪潮云能为区域政府、行业部委和大型企业提供覆盖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服务和软件服务的全面云服务。[注12]另外还有百度云、阿里云、网易云和京东云等等。

《云传播时代》提出,在云传播时代云服务提供商是中央级的媒体转型发展的重要选项之一,“云端化+智能化”是媒介融合纵深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中央级的媒体建立专有云平台,可满足内部需要的同时,还可以向地方媒体开放其云基础设施资源和云平台资源;地方媒体可借助中央级的媒体云平台,搭建自己的新媒体应用,可转型为新媒体应用服务提供商。可喜的是,传统媒体在这方面正在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如新华社服务全国媒体的“现场云”新闻在线生产系统,已吸引超3000家媒体和党政机构入驻,平均每天发起直播报道379场,成为全国最大的基于移动直播的短视频在线加工平台,能有效服务地方媒体融合发展;央视网“数据中台”已形成“贯通多终端、统一管理”的数据采集分析体系,实现对央视网多终端覆盖情况及传播效果进行全流量监测、评估、分析,每天用户访问记录超过100亿条;2015年,新华社推出自主研发的“快笔小新”机器人写稿系统,2017年底,新华社发布全球媒体首个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提出建设智能化编辑部。[注13]另外还有,四川网络广播电视台推出的四川全媒体云传播平台都是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总之,《云传播时代》一书在实践的层面,对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实施云端化、平台化、泛在化、社交化和智慧化战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当然,该书也存在一些地方有待进一步探讨和深入研究,比如云端化、平台化、泛在化、社交化和智慧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样的,是否存在相互影响机制。另外,作者虽然提出了平台社会的概念,但对云传播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等问题论述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这些问题需要作者在后续的研究中不断深化。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领军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院长)

注释:

[1]李卫东:《云传播时代:人类传播与治理的云端化、平台化、泛在化、社交化和智慧化变革》,科学出版社,2018,第9-18页。

[2]李卫东:《云传播时代:人类传播与治理的云端化、平台化、泛在化、社交化和智慧化变革》,科学出版社,2018,第31-35页。

[3]李卫东:《云传播时代:人类传播与治理的云端化、平台化、泛在化、社交化和智慧化变革》,科学出版社,2018,第35-37页。

[4]李卫东:《云传播时代:人类传播与治理的云端化、平台化、泛在化、社交化和智慧化变革》,科学出版社,2018,第57-65页。

[5]人民网:《守正创新 有“融”乃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媒体融合发展成就综述》, 2019年1月26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126/c1001-30591625.html。

[6]人民网:《守正创新 有“融”乃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媒体融合发展成就综述》, 2019年1月26日,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126/c1001-30591625.html。

[7]李卫东:《云传播时代:人类传播与治理的云端化、平台化、泛在化、社交化和智慧化变革》,科学出版社,2018,第35-43页。

[8]李卫东:《云传播时代:人类传播与治理的云端化、平台化、泛在化、社交化和智慧化变革》,科学出版社,2018,第65-69页。

[9]李卫东:《云传播时代:人类传播与治理的云端化、平台化、泛在化、社交化和智慧化变革》,科学出版社,2018,第21-27页。

[10]华为云。 https://developer.huawei.com/consumer/cn/cloudservice

[11]腾讯云:https://cloud.tencent.com

[12]浪潮云:https://cloud.inspur.com

[13]人民网:《守正创新 有“融”乃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媒体融合发展成就综述》, 2019年1月26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126/c1001-30591625.html。

(来源:《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6期)

【纠错】编辑:张依

Copyright © 2001-2018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