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寒风瑟瑟,室内热气腾腾,“叽叽”声不绝于耳……近日,位于孝南区祝站玉丰村的孝感市禾牧家庭农场负责人熊新元又来到鹌鹑养殖大棚,探望这些“小家伙”。
2014年底,在外地做服装生意小有成就的熊新元,欣然接受玉丰村村委会的“橄榄枝”,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跨界”成了养殖户。目前,该农场每年出栏生猪5000余头、鹌鹑20万只、产蛋10万斤以及稻蛙养殖150亩。
“村子脏乱差,土地荒废严重,能不能帮助乡亲增收先不说,至少不能让土地再荒废下去了。”熊新元坦言,回来之前已做好了“赔本”的打算。从最初投入300万元,到如今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他说:“从来不后悔回来,因为,这也是我的家乡。”
但是,熊新元的回归还是让部分乡亲不理解。每亩一年350元的流转费,每三年上浮10%,“可老百姓仍然有顾虑,不愿意流转土地,总怕流转了以后就要不回来,”玉丰村主任熊锋回忆道。
村民熊存木最初不愿意将7亩地流转出来,村干部一连去了4次,他的思想观念一直转不过来。他问村干部:“土地给你们了,我吃什么?”后来,熊新元上门跟他聊天,帮他算账,“我告诉他以后可以到农场来打工,一年能收入2万多元,比4000多元的耕田收入高许多。”熊存木听了,答应试试。如今,在基地拿着稳定工资的熊存木逢人便说:“我这木脑壳,差点丢了‘金疙瘩’”。
截至目前,禾木家庭农场已流转500亩土地,仅流转费便为村民年增收近20万元,年支付工资60万元。
贫困户熊海峰患有肾衰竭,9亩土地荒废多年,没有收入不说,每周还要去医院透析三次。熊新元了解情况后,安排其父亲到基地打工,年增收2万元。贫困户熊发清也是因病致贫,夫妻二人主要靠吃低保。熊新元回来后,让其儿子到基地打工,年增收1.5万元。
近年来,在镇、村的大力支持下,禾木家庭农场不断壮大。熊新元告诉记者,回来后,镇里先后为他们修建了一条1500余米的产业路,方便物资进出;因为用电量大,原有线路经常跳闸,村里第一时间协调电力部门接了一条专线。
在熊新元的示范带领下,近年来先后有5名能人返乡成立种养合作社,带动村民增收,壮大村级产业,村年收入达30万元,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百分百就业。2016年,玉丰村“摘帽”,44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出列。
付出一份责任,收获一份感恩。
熊锋笑说:“我们坐席是按辈份,但熊总去了必须坐大席。”
熊新元则说:“我常常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多,但乡亲给我的太多,让我很感动。”
他回忆道,今年2月29日,受疫情影响,数万斤鹌鹑蛋滞销,“那段时间压力很大”。一次好不容易接到一个1.5万斤鹌鹑蛋的大订单,“但对方要得急,上午接到订单,第二天必须送货上门”。
正当熊新元和家人着急上火时,当天下午一二十名村民结伴而来。原来,大家听说了熊新元的难处,二话不说要过来帮忙。当天,大家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直到晚上快十点钟才回家。“我要付工资,可他们执意不要。”贫困户熊海峰、董金连说:“熊总帮了我们这么多,我们得讲情义,这时不帮啥时帮?”
(来源:孝感日报记者秦荣 通讯员高群 丁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