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孝感力量

脱贫路上,王大妈的泪与笑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15日17:35 来源: 孝感日报

本报讯(记者王琦 通讯员尹丹 陈薇)秋收冬藏,待春望夏。岁尾年初,家住应城市三合镇徐刘村的王珍香和平常一样,一边打理着自家的小日子,一边静静等着两个孙儿放假归来。

遇有邻人路过家门口,这位年近古稀的老大妈笑容满面地迎过来,拉拉家常。

“王大妈虽然家里情况特殊,但人很乐观,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和她聊聊,总会被她的笑感染,从而乐观起来……”邻居们都这么说。

王大妈家里情况特殊——一家六口人,有四人残疾……

1969年,王珍香从杨河镇嫁到三合镇,和村民杨德贵结婚。

“爹爹耳朵听不到,那时我们的生活来源就是种田、做点小生意。”王大妈陷入回忆。

两人勤扒苦做,将一女二子一手拉扯大。女儿远嫁,大儿子外出务工成家立业,小儿子杨开清也渐渐成长起来。

彼时,日子虽不宽裕,但王大妈觉得,“一切都有希望!”

1998年,在外做泥瓦匠的杨开清领回一个姑娘组建了家庭,起先王大妈还挺高兴,可时间长了却发现儿媳有时行为有些“不对头”。

“后来我才知道,儿媳有些精神疾病,但儿子看中了,这就是咱家的女儿。”王大妈说。

两年过去,杨开清的大儿子出生,抱着刚出生的孩子,王大妈在产房外和亲人商议,做下决定:开清有职业病,有时候复发了不能做事,他媳妇也得个人看着,我们俩老的就多帮衬下他。

孩子新生的喜悦劲没过多久,王大妈一家便遭打击——孩子被确诊为先天聋哑。

“造孽的伢哟……”尽管刻意压制情绪,王大妈的眼眶依旧泛红。再难也得过!杨开清拖着病体带着妻子外出务工,老两口便在家中拉扯孙子长大。

“伢到3岁,必须读书!”虽然说不出啥大道理,但孙子3岁时,王大妈一力主张把孩子送到孝感的特殊学校就读。

没有钱,老两口就望着亲戚四邻说好话,几毛、几块钱的借,凑够学费;没人送,王大妈就天不亮哄着孩子步行十几里路到车站……

孩子很争气,学习成绩优秀,王大妈说,虽然难,但很欣慰。

2008年,杨开清的二儿子出生,不久再次被确诊为先天聋哑。

“还能说什么呢?”王大妈暗暗大哭一场,又将小孙子带在身边。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一待适龄,小孙子也被送到特殊学校就读。

于是,这个老妇人肩上的担子,愈发沉重,她咬咬牙:哪怕全家人讨米,都得让两个孩子读书。

“2015年以前,屋里漏雨,家里靠着我们两个老的盘十二亩四分多田过活,2015年以后,日子慢慢好了起来。”王大妈擦了擦眼角,笑意又在她脸上出现。

就在2015年,王大妈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工作队员、镇村干部根据她家实际情况,详细制定了帮扶措施,帮她家慢慢走出窘境。

和工作队员、镇村干部熟络后,王大妈常常笑着招呼他们“在屋里吃饭”,也常常以自身为例,帮着向老街坊们宣讲扶贫政策。

“一开始我家在堰塘里打水吃,不是很卫生,镇村干部上门来,帮我家接通了自来水,又把漏雨的屋修好了,这大家都看得到吧……”2018年,王大妈家改水、危房改造完成,她高兴的对村里人说。

据村党支部书记张小木介绍,按照政策要求,王大妈家享受了低保、医保、教育、水改、危改等扶贫政策,做到应保尽保。

也正是2018年,王大妈一家实现脱贫。

“大点的孙子在武汉特校读高三,小孙子在应城特校就读,儿子媳妇过得都还好,我跟爹爹在屋里养了137只鸡,喂了1头牛,跟正常人过得没啥两样!”看着满满一墙孙子们“挣”回的奖状,王大妈大声笑道。

时近中午,王大妈起身到自家菜园去摘菜,望着满园历经霜打的清翠白菜,她笑得挺踏实。

【责任编辑:鲁伟龙】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